漫遊藝術史

發表文章數:227

個人簡介

漫遊藝術史是個共筆部落格,希望用平易近人的方式,為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知識。在藝術史裡散步,可以打開我們的眼睛,觸動我們的心智,深化對於人性和生活的瞭解。網站內容涵蓋美學與藝術理論、亞洲和西方藝術史、視覺文化與電影研究、展覽評論、藝文生態、好書推介、數位學習資源、收藏與展示等。作者群來自大學及中學教師、碩博士生、雜誌編輯、自由撰稿者,以及美術館、博物館、藝文基金會、畫廊的工作者。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22/10/20 | 漫遊藝術史

英國流行點刻版畫(上):賞心悅目的古典美人畫,竟然是「綠燈戶」宣傳品?

2005年,我在英國中部林肯郡一個古香古色的小鎮史丹佛,為自己的生日挑選禮物,最後買了兩張一對的點刻美人版畫,柔美女性的風格,掛在牆上,格外賞心悅目。多年後興起做了一番研究,才驀然發現,原來它們並非我想的那樣單純。

2022/10/09 | 漫遊藝術史

改變中的地景:探訪攝影師余白鏡頭下的桃園沿海地區

在桃園沿海一帶,除了旅客出入境的國際機場外,也遍布大大小小的私人工廠、散落田野間低矮的三合院和老平房,以及近年來因航空城計畫產生的零星建築與空地。這些看似平凡無奇的景致,卻是法籍藝術家余白眼中充滿魅力的風景。

2022/10/08 | 漫遊藝術史

真實與記憶的顯影:訪談陳敬寶的攝影創作

作為一個不是出生於台灣的台灣人,無論是雲林的廟會或是桃園中壢的海報及檳榔西施,對當時剛到台灣的我來說都是震撼的。我覺得這是一種很有趣的社會文化現象,或許我們認為不妥當的裸露,對當地人來說並非不妥。在還沒有拍檳榔西施之前,我就意識到在桃園中壢一帶,有這麼一種跟台北很不一樣的社會氛圍,我也不把檳榔西施當成色情行業。

2022/10/05 | 漫遊藝術史

聆聽在地:探訪吳燦政「台灣聲音地圖計畫」

自2010年開始的「台灣聲音地圖計畫」,大量記錄台灣各地的聲響長達十年的時間,其中也包含桃園地區的市區、工業區、市集、公園、郊區及海邊等地。在有別於視覺感官的角度下,提供觀眾另一種閱讀地方風景的途徑。

2022/10/04 | 漫遊藝術史

【專訪】斜槓藝文工作者林晏:將藝術融入生活,在浪漫中實現理想

對於整理文獻史料這份工作,林晏分享它特別需要某種敏銳度及仔細度,去察覺資料跟資料之間有什麼關係,而這其實是在研究所學習藝術史時會訓練到的一件事。這份工作雖然偶有煎熬,但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2022/09/25 | 漫遊藝術史

【專訪】藝術家郭俞平:從生命故事的對話到歷史的交疊

由桃園市立美術館委託,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謝佳娟老師及王聖閎老師執行「桃園當代藝術生態研究計畫」,以「桃園」當代藝術家與相關藝術社群、藝文空間等為核心,梳理桃園當代藝術的地方特質與網絡關係。讓我們跟著訪談者王聖閎老師與藝術家的腳步,一起探訪桃園當代藝術的風貌。

2022/09/24 | 漫遊藝術史

桃園「地方性」的開放性思考:專訪計畫召集人謝佳娟老師

桃園藝術的地方特質是什麼模樣?桃園的地方性又可以用什麼樣的角度去看待?本次編輯部採訪計畫召集人謝佳娟老師,除了對整個研究案的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老師也提供我們對桃園地方性思考的可能。

2022/09/23 | 漫遊藝術史

桃園的藝術可以是什麼模樣?探索桃園當代藝術的多重網絡

藝術家梁廷毓多年來耕耘的「斷頭河計畫」,便是針對這個複雜的地理位置進行深入的田野踏查,挖掘過去被埋藏的禁忌話題,逐步拼湊出有別於主流歷史觀點的敘事。

2022/09/18 | 漫遊藝術史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亞洲要塞(下):台灣當代藝術作品如何翻轉「幽魂」超自然形象?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始於台灣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也終於台灣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幽魂、地獄、恐怖及可怕並非展覽首要呈現,其背後關於亞洲宗教信仰的文化脈絡,以及台灣當代藝術作品如何翻轉「幽魂」這個超自然形象,並深入探究社會議題與歷史踏查,是台灣策展方的初衷。

2022/09/18 | 漫遊藝術史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亞洲要塞(上):在台灣文化與集體記憶之間,抗衡法國視角與亞洲他國內容

美術館在規劃台灣藝術作品的初衷與目標為:以台灣為主,在法國策展人提出的展覽架構中,補足與穿插屬於台灣的特色,並且與各個展區的作品取得有意義的連結,避免過度文物展示,以做到跟上述提到的展覽或相關主題的展覽有所區別,呈現出台灣當代藝術作品的風貌。

2022/09/05 | 漫遊藝術史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引爆台灣民眾朝聖熱潮,在法國原版的展覽策劃了哪些內容?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在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展出的面貌,策展人的用心以及展覽涵蓋的子題,藏著許多細節和豐富的知識內容,使得這個展覽得以在法國獲得亮麗的成績。而這些深入顯現的內容,是這個展覽最核心的價值,也充分說明巡展至美術館的理由——整個展覽是需要詳細推敲所蘊含的大量知識的。

2022/08/30 | 漫遊藝術史

【展覽】《人造風景——城市就是裝置藝術》:解構與重建「觀看」與「建築」之間的關係

毓繡美術館的存在以及它所提供的觀看方式,湊巧與本次展覽、作品產生對比——在建築內觀看建築外,以及觀看展覽建立的第一手視覺經驗跟畫作從攝影轉化的二手經驗 。《人造風景——城市就是裝置藝術》展覽場域與策展的關係,在有意無意的安排之下,超越思考的意識,不斷的堆疊「觀看」與「建築」彼此相互的影響性。

2022/08/29 | 漫遊藝術史

淺談民國時期連環畫:武俠與神怪題材風靡青少年讀者,兒童結伴「入山求道」失蹤事件頻傳

從布列松的照片以及茅盾的描述中,我們可以大略推斷出連環畫是能夠快速大量印製的出版品,透過租書攤流通,對兒童與青少年讀者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本文將簡短地介紹民國時期連環畫的歷史與內容,並透過新聞報導檢視連環畫在當時招致批評的社會現象。

2022/08/13 | 漫遊藝術史

曾少千《現代身體的再現》緒論:在現代性的脈絡中,運動文化充滿著性別、階級、國族的隱喻

在現代性的脈絡中,運動文化充滿著性別、階級、國族的隱喻。透過對於重要藝術作品的深入分析,我們將理解運動身體的再現,乃為喜劇、暴力、失落、秀異、動能的存在,蘊含多重的文化和美學意義。

2022/08/11 | 漫遊藝術史

歐洲博物館「收藏當代」的政策與實踐(下):荷蘭「熱帶博物館」在解殖浪潮中如何轉型?

歐洲各博物館收藏當代的策略與目的儘管殊異,但相關實踐均反映了博物館對自身功能與定位的反思。新的收藏內容不僅拓展博物館既有的敘事視角與知識框架,亦帶來諸多有待思索的問題。

2022/08/11 | 漫遊藝術史

歐洲博物館「收藏當代」的政策與實踐(上):COVID-19全球大流行如何賦予館藏新意?

值得注意的是,比起對時序性框架的反思,在許多情況下,將收藏範圍擴及當代,更關乎博物館作為社會機構的任務與功能,尤其是如何藉由多元的收藏——包含過往不被標籤為藝術品的日常圖像與器品——反映特定社會議題並促成更具包容性的展示論述。

2022/08/04 | 漫遊藝術史

夏卡爾的女力覺醒(下):男性為尊的時代將成為過往,新世代的女性力量已然到來

當泰利亞德的《活力》走入歷史的最後一刻,夏卡爾的女性版聖經插圖還可以有另一層意義的解讀:《活力》這份標榜最前衛、最現代的藝文刊物,從創刊以來卻只刊登過男性作者的作品;如今,畫面中女性聲音的展露,正意味著男性為尊的時代將成為過往,新世代的女性力量已然覺醒。

2022/08/04 | 漫遊藝術史

夏卡爾的女力覺醒(上):多元背景下的觀點融合,一部前所未有的女性版聖經故事

當夏卡爾於二戰後歷劫歸來,繼續他未完成的聖經插圖工作時,作品卻風格丕變,不再是描繪有清楚文本對照的聖經場景,而是多次呈現隱晦的先知預言,指涉著戰後以色列建國的意象。畫家現實生活中所經歷的衝擊,於是轉譯為畫面中對聖經文本的個人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