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9 |
改變中的地景:探訪攝影師余白鏡頭下的桃園沿海地區
在桃園沿海一帶,除了旅客出入境的國際機場外,也遍布大大小小的私人工廠、散落田野間低矮的三合院和老平房,以及近年來因航空城計畫產生的零星建築與空地。這些看似平凡無奇的景致,卻是法籍藝術家余白眼中充滿魅力的風景。
2022/10/05 |
聆聽在地:探訪吳燦政「台灣聲音地圖計畫」
自2010年開始的「台灣聲音地圖計畫」,大量記錄台灣各地的聲響長達十年的時間,其中也包含桃園地區的市區、工業區、市集、公園、郊區及海邊等地。在有別於視覺感官的角度下,提供觀眾另一種閱讀地方風景的途徑。
2022/09/25 |
【專訪】藝術家郭俞平:從生命故事的對話到歷史的交疊
由桃園市立美術館委託,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謝佳娟老師及王聖閎老師執行「桃園當代藝術生態研究計畫」,以「桃園」當代藝術家與相關藝術社群、藝文空間等為核心,梳理桃園當代藝術的地方特質與網絡關係。讓我們跟著訪談者王聖閎老師與藝術家的腳步,一起探訪桃園當代藝術的風貌。
2022/09/24 |
桃園「地方性」的開放性思考:專訪計畫召集人謝佳娟老師
桃園藝術的地方特質是什麼模樣?桃園的地方性又可以用什麼樣的角度去看待?本次編輯部採訪計畫召集人謝佳娟老師,除了對整個研究案的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老師也提供我們對桃園地方性思考的可能。
2022/09/23 |
桃園的藝術可以是什麼模樣?探索桃園當代藝術的多重網絡
藝術家梁廷毓多年來耕耘的「斷頭河計畫」,便是針對這個複雜的地理位置進行深入的田野踏查,挖掘過去被埋藏的禁忌話題,逐步拼湊出有別於主流歷史觀點的敘事。
2022/08/11 |
歐洲博物館「收藏當代」的政策與實踐(下):荷蘭「熱帶博物館」在解殖浪潮中如何轉型?
歐洲各博物館收藏當代的策略與目的儘管殊異,但相關實踐均反映了博物館對自身功能與定位的反思。新的收藏內容不僅拓展博物館既有的敘事視角與知識框架,亦帶來諸多有待思索的問題。
2022/08/11 |
歐洲博物館「收藏當代」的政策與實踐(上):COVID-19全球大流行如何賦予館藏新意?
值得注意的是,比起對時序性框架的反思,在許多情況下,將收藏範圍擴及當代,更關乎博物館作為社會機構的任務與功能,尤其是如何藉由多元的收藏——包含過往不被標籤為藝術品的日常圖像與器品——反映特定社會議題並促成更具包容性的展示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