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藝術史

發表文章數:227

個人簡介

漫遊藝術史是個共筆部落格,希望用平易近人的方式,為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知識。在藝術史裡散步,可以打開我們的眼睛,觸動我們的心智,深化對於人性和生活的瞭解。網站內容涵蓋美學與藝術理論、亞洲和西方藝術史、視覺文化與電影研究、展覽評論、藝文生態、好書推介、數位學習資源、收藏與展示等。作者群來自大學及中學教師、碩博士生、雜誌編輯、自由撰稿者,以及美術館、博物館、藝文基金會、畫廊的工作者。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22/07/31 | 漫遊藝術史

1923年《臺灣日日新報》上兩則西洋美術叢談,向台灣讀者揭開一扇觀看世界美術之窗

本文將挑選1923年9月22日《臺灣日日新報》中的藝術類叢談進行介紹——為什麼報紙要挑選這些新聞?翻譯、引介的過程中又有什麼資訊被遺失?當時的臺灣人在翻閱報紙時,能從中了解到世界美術的何種面貌?

2022/07/24 | 漫遊藝術史

【展覽】《所以明天也還會再見面嗎?》:東京奧運脈絡下,「亞洲最大紅燈區」歌舞伎町的拆毀與重建

《所以明天也還會再見面嗎?》不只是一場單純記錄、呈現歌舞伎町生態的展覽,更是人們與城市在宏觀的集體敘事之下,如何面對無措的改變、無形的告別,以及處理自身與本地連結的一場大型反思。

2022/07/23 | 漫遊藝術史

【專訪】楊尹瑄:用感性漫遊巴黎,用理性注視諷刺漫畫,大眾幽默圖像逆襲藝術史!

楊尹瑄老師除了認真投入自身的研究領域,同時對19世紀的歐洲藝術有著極大的興趣,而這個藝術的範疇更包含著大眾的圖像文化。透過此次的專訪,跟隨尹瑄老師欣賞藝術的目光,一同栽進她的研究與教學世界。

2022/07/21 | 漫遊藝術史

那些電影中的「觀展」,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大眾對藝術的印象與態度?

電影初發明的幾十年間,鮮少看到同期進入大眾生活的展覽被電影人框入攝像鏡頭,於此類似,六、七零年代載入電影史的經典作品中,「後現代/當代」藝術展覽的存在感也很低,反倒是能看到造型藝術之外的一些觀展場景出沒。

2022/06/17 | 漫遊藝術史

【展覽】《版印浮生》:從江戶到明治時代的「庶民藝術」,提到浮世繪別只知道葛飾北齋

浮世繪著名作品有喜多川歌麿的美人畫、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或是歌川廣重的《東海道五十三次》等——但是,浮世繪就只有這些嗎?你是否想過浮世繪是從何而來、怎麼發展至現今我們所看到的樣貌?又為何被稱之為「庶民的藝術」呢?

2022/06/04 | 漫遊藝術史

兼具喜劇和悲劇的特質,當代藝術如何詮釋「小丑」這樣的雙面人物?

當代藝術史中也不乏小丑的身影,但比起側重於角色憂鬱的情緒面,藝術家們更願意去顛覆傳統,甚至以小丑作為媒介進行道德與美學問題的探討,本文將以此為切入點,介紹三名藝術家如何詮釋另類面貌的小丑。

2022/05/14 | 漫遊藝術史

《漫遊按讚藝術史》 序言:這套書將「藝術史」視為動詞,提供各種親近藝術史的路徑

藝術史像是浩瀚的銀河系,匯集一個又一個星座,並且不斷地擴展變動。簡言之,這套書將藝術史視為動詞,提供各種親近藝術史的路徑,指引各樣閱讀藝術史的方式。我們特別在文章起始和篇章文末,規劃「提問」和「延伸思考」單元,從「讀」藝術史,進一步「想像」未來的藝術史。

2022/05/02 | 漫遊藝術史

關於晚清的影像敘事(上):身為洋務運動領導人,李鴻章對於「洋玩意兒」抱持相對開放的態度

立體照片的存在感在攝影史不容小覷。近代攝影術及光學演進,乃至當代AR、VR顯學,從平面、立體錯覺,再到虛擬實境的進程,說明了人類探索視覺界限的好奇心從無極限。

2022/05/01 | 漫遊藝術史

當仿生人夢見自己變成人(下):《別讓我走》承認非人類的感性,複製人是人類處境的寓言

1982年《銀翼殺手》中,無論是仿生人人性化或是人類機械化,以致人與仿生人界線模糊,真假難辨,但人性仍是救贖的關鍵;然而2010年《別讓我走》卻已主張承認非人類的感性,邀請我們以複製人/非人類的觀點看世界,也以新的觀點看自己。

2022/05/01 | 漫遊藝術史

當仿生人夢見自己變成人(上):從《銀翼殺手》美學觀點,挖掘科幻片的人造人定位

不管背景設定在地球或外太空,早期科幻電影常出現類似情節,背後透露,面對人工生物的茁壯,人和機器主僕勢力的消長、關係顛轉,人類深陷疑懼焦慮。評論家以「科學怪人情結」(Frankenstein Complex)[1]解釋這種雙重恐懼:人類既深恐自己僭越了神的造物者地位,必將受懲,又害怕終將被自己的創造物毀滅。

2022/04/03 | 漫遊藝術史

比爾茲利與資生堂的藝術設計:從諷刺喜劇封面變成百年化妝品老店包裝紙

這場跨時代和地域的藝術交流,透過資生堂的包裝紙設計,得以在百餘年後的今日再現於觀眾眼前。比爾茲利在創作完《福爾蓬奈》插圖後幾個星期,便因肺結核離開人世,或許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作品會以這樣的方式被寫入日本設計史吧?

2022/04/02 | 漫遊藝術史

17世紀英國女性流行扮裝為希臘神祇?從奇美博物館典藏就能看出端倪

這種由女性扮裝為希臘神祇的肖像畫,在英國曾經非常流行。到底這些英國女子為什麼會在肖像畫中扮演朱諾或黛安娜呢?這種流行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2022/03/19 | 漫遊藝術史

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除了家居美人、時髦女性之外,名勝風景也是她的守備範圍

陳進的風景畫為時代性的生活腳步留下個人印記鮮明的註解,卻常被她著名的美人畫、花卉植物畫光輝所掩映。讓我們由她的「所見」——台灣風景、赴美異地觀光,以及晚年與家人共遊經驗的畫作,來認識畫家旅行的腳步,瀏覽令她目光停留的美好景色!

2022/03/16 | 漫遊藝術史

【專訪】斜槓藝文撰稿人盧穎:進入藝術圈工作之後,發現離「藝術」這件事好遠

藝術史的訓練目前最大的助益是能快速地了解作品的概念,過去在藝術產業工作的時候也比較有內容可以跟上司、客戶、觀眾、合作的藝術家溝通。最重要的還是面對不同身份的人可能要思考一下怎麼跟對方討論,像客戶與藝術家他們關心藝術的角度就會不一樣。

2022/03/13 | 漫遊藝術史

存續台灣美術的重要人物:「京狩野」第11代傳人狩野永讓與日治初期的台灣畫壇

有關狩野永祥之後的京狩野,目前揭示的史料及學界意見似有分歧。可以確定的是,永祥下一任的京狩野繼承人是從戶田家過繼而來的「儀三郎」,也就是本文的主角狩野永讓(1866-1914)。從時間點來看,永祥在永讓還很年輕的時候就已逝世,這讓顯然未能完全承繼京狩野悠久傳統的永讓,成為名義上的第十一代傳人。

2022/03/07 | 漫遊藝術史

《臺灣書藝新契機-1949渡海書家特覽》(下):以「好古嗜奇」的態度書寫金石文字

書寫者以「好古嗜奇」之名來書寫各種金石文字,如遊戲般隨意摘選這些不屬於日常使用的文字,若在線條和結構上凝煉出個性化的抒情特質,而不為形所惑,那麼他的藝術表現將具有超越性。

2022/03/07 | 漫遊藝術史

《臺灣書藝新契機-1949渡海書家特覽》(上):1949年後渡台書家的多元書藝群像

簡單來說,古人的書畫,以及各種藝術表現,是創作者學習時的準則,也就是「識之具」。然而,古人的典範雖然好,卻不是藝術的終結,藝術家要開創新的藝術形式,必然不能被典範的形象所限制而「泥古不化」,而是要「借古以開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