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藝術史

發表文章數:227

個人簡介

漫遊藝術史是個共筆部落格,希望用平易近人的方式,為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知識。在藝術史裡散步,可以打開我們的眼睛,觸動我們的心智,深化對於人性和生活的瞭解。網站內容涵蓋美學與藝術理論、亞洲和西方藝術史、視覺文化與電影研究、展覽評論、藝文生態、好書推介、數位學習資源、收藏與展示等。作者群來自大學及中學教師、碩博士生、雜誌編輯、自由撰稿者,以及美術館、博物館、藝文基金會、畫廊的工作者。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22/02/27 | 漫遊藝術史

當「山水」不再是仙境:當代藝術對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再詮釋

「山水」只能是仙境、必然是追求和諧嗎?當代藝術家中,同樣使用了傳統山水形式來創作的楊泳梁(1980-)與鄭崇孝(1988-),卻從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更賦予了中國傳統山水畫不同以往的詮釋與視野。

2022/02/19 | 漫遊藝術史

19世紀歐洲現代化圖像中的辯證:攝影師與畫家如何看待巴黎的都更改造?

現代化下標準化且一覽無遺的巴黎看起來走在文明化的進程之上,透過藝術家的作品呈現這座城市與其周遭變遷中景象,提供大家不同的角度來重新思考19世紀現代化推行的成果與代價。

2022/02/04 | 漫遊藝術史

【展覽】吳家昀《往復回返》(下):在作品的層次之間,終日面對「何以身為自己」的難題

在這遼闊展間觀看吳家昀的作品,觀想視野可窄仄於她個人,亦可中景於觀者與周遭,或瞭望至遠景虛空,因為這層遞之間的有無,皆然終日面對「何以身為自己」的難題。

2022/02/04 | 漫遊藝術史

【展覽】吳家昀《往復回返》(上):為了找尋適當的依據而不斷犯錯,似乎是人的無盡宿命

吳家昀的創作總氛幢出一種懸浮詩意,好似無意落定什麼意義指向,其中瀰散的感性卻又深刻得可疑。這樣的感受可能源於其多半作品觸及潛意識、夢境、回憶與時間有無的視覺化,諸如《空》、《失去之歌III-I》與《時差》等,這些概念的反芻再三,也回扣展覽命題,呼應著我是誰、以及如今的我從何而來的探問。

2022/02/01 | 漫遊藝術史

歐洲風景畫是帝國的夢工廠:旅行畫家奧古斯塔.厄爾眼中的大洋洲

異文化的交會有著諸多的面貌,帝國的視點或許不是那麼僵固,藝術家的個人在地經驗,也許能為他自身的創作帶來更多的曖昧空間。在全球化的今日,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更加的頻繁與便利,異文化的交會又會產生出怎樣的藝術作品呢?

2022/01/25 | 漫遊藝術史

羅斯科的繪畫世界,最後如安提戈涅一樣走向自殺的悲劇之路

畫裡的色塊是羅斯科創造的表演者,它們在縱橫之間上演著藝術家最愛的悲劇,歷經多年生理與心理的無數波折,羅斯科選擇在畫中解放自己,其後又如安提戈涅一樣走向自殺的悲劇之路。

2022/01/23 | 漫遊藝術史

【專訪】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巫佩蓉老師:如果火星人詢問地球有什麼珍貴的東西,你覺得會是什麼?

巫佩老師無論是在近年圍繞著西方人對於東亞美術的鑑賞的學術研究上,或是十月發表於部落格的兩篇文章,似乎都與「看」息息相關。本期專訪,我們榮幸邀請到巫老師與我們分享文章之後的延伸——究竟是「看」什麼?「看」的背後探討的是什麼?

2022/01/22 | 漫遊藝術史

考入日本東京美術學校以前,陳澄波是個業餘水彩畫家,愛用的顏料卻是最高檔的英國貨

考察1921年陳澄波與東京神保町文房堂的信件,我們得以一窺英國、日本與臺灣透過溫莎牛頓水彩顏料所串連的網絡。這中間除了畫材商品的流通,也包含繪畫知識的流轉,並訝異於100年前的臺灣畫家,與如今的我們竟然使用著相同的水彩顏料。

2022/01/02 | 漫遊藝術史

北朝壁畫墓的觀看方式:對稱或非對稱的布局除了與墓葬形制有關,還牽涉到地域文化與族群

就中國中古時期的壁畫墓來看,對稱性佈局為其重要特徵之一。以山西大同北魏太延元年(435)沙嶺壁畫墓為例,該墓為墓門朝西的單室墓,以東壁的墓主夫婦圖像為中心,左右兩壁的布局大致呈對稱的狀態,如位在甬道兩側的武士。

2021/12/26 | 漫遊藝術史

人類文明演進的起點:為什麼逛大英博物館,最好先從自然史展廳開始?

本文簡介十九世紀中葉大英博物館的自然史展廳規劃,並說明當時自然史展廳與館內其他展區所共同建構的進化論敘事。

2021/12/26 | 漫遊藝術史

【展覽】邊緣發聲的遊牧藝術雙年展:「歐洲宣言展Manifesta」為何與眾不同?

歐洲宣言展抗衡以創意城市為意圖所建構的主流雙年展,其目標以在地社群與藝文團體的互動為主,許多駐地創作,讓參觀者不知不覺進入了雙年展環境,在俯拾皆是的批判藝術品前駐足思考。

2021/12/19 | 漫遊藝術史

【漫畫】《小尼莫的夢境歷險》:給大人讀的漫畫,探索夢境空間的各種可能

今日回頭看起麥凱的《小尼莫》,不難發現它在各個層面上都具有相當的重要意義:漫畫史發展、藝術與圖像、消費社會,以及媒體與媒材等等。而在平面藝術與立體空間的跨界轉換上,《小尼莫》顯然已證明了自身的位置。

2021/12/18 | 漫遊藝術史

台灣人從什麼時候認識享譽世界的米勒《拾穗》?故事要從日治時期說起

對於臺灣人而言,若非親自前往歐洲參觀美術館、教堂,要一睹西洋美術史巨匠的作品,機會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那麼,「田園畫家米勒」為臺灣人所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2021/12/12 | 漫遊藝術史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不動明王:對佛教不了解的人,就沒辦法欣賞佛教藝術嗎?

同學們大多認為對亞洲人來說,往往太過強調教育的「正面意義」,好像小孩到博物館沒學到什麼就不行。至於有沒有學到什麼,最好就是設計一個學習單,看答對幾題。嗯,我是沒有答案的,就是挑出一些問題,讓大家想想而已。

2021/12/11 | 漫遊藝術史

日本法隆寺寶物館掀正反輿論:佛像搬到博物館展示,是否不尊重歷史脈絡?

法隆寺寶物館的設計者是建築師谷口吉生,他也設計了紐約的現代美術館。還設計過「片山津溫泉總湯」,一個只需400多日圓就能泡湯,同時觀賞潟湖與白山連峰的溫泉設施。

2021/11/06 | 漫遊藝術史

當藝術史遇到城市(下):城市本身的輪廓與「建築史」重疊,羅馬就是重要例子

十九世紀許多風景畫,都取材自城市裡的休閒綠地,像是後印象派的作品,就有許多鮮明的例子。筆者以為,城市,透過藝術史學科擅長的角度來觀看,像是圖像表徵、文獻史料、再現系統、情感連結、規劃形式、視覺文化等等,已成為一個專業研究與閒暇玩味的寶庫。

2021/11/06 | 漫遊藝術史

當藝術史遇到城市(上):透過文字與影像的「再現」,我們城市的想像更加緊密

這篇文章中,我們探索了藝術史如何透過圖像,看待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城市。值得注意的是,藝術史學者不光是從地圖裡找到一段歷史,像是某條已經改名的街道,或是辨認方位和建築物(這固然是一個很大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