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藝術史

發表文章數:227

個人簡介

漫遊藝術史是個共筆部落格,希望用平易近人的方式,為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知識。在藝術史裡散步,可以打開我們的眼睛,觸動我們的心智,深化對於人性和生活的瞭解。網站內容涵蓋美學與藝術理論、亞洲和西方藝術史、視覺文化與電影研究、展覽評論、藝文生態、好書推介、數位學習資源、收藏與展示等。作者群來自大學及中學教師、碩博士生、雜誌編輯、自由撰稿者,以及美術館、博物館、藝文基金會、畫廊的工作者。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21/10/30 | 漫遊藝術史

高達、歐容、希區考克等大導演,如何在電影當中詮釋「看展覽」這類行為?

引起我興趣的是,隨著電影創作光譜的不斷豐富,導演們有意在劇情中安插觀展元素時,這一行為是被如何表現的?又或具有怎樣的敘事可能和詮釋空間?

2021/10/29 | 漫遊藝術史

【展覽】《應許・見證・緬懷》:當代藝術對社會正義的省思,探問非裔美國人的生命經驗

《應許・見證・緬懷》展覽除了以泰勒遇害為緣起,更重要的是提供觀者重訪非裔美國人的生命歷程、創作經驗、批判觀點,以及當代藝術對社會正義課題的省思。

2021/10/27 | 漫遊藝術史

塩田千春的情感空間(下):激盪出跨越階級、種族、性別界線的共享經驗與身體記憶

塩田千春不僅以勞作觸及親密性,也透過經驗分享和情感交流來表現親密性。她用誠懇簡明的語言和觀眾溝通,在訪談中道出歷經流產和癌症的醫療過程,在展覽圖錄和展場中用第一人稱談起對於死後靈魂的去向。

2021/10/27 | 漫遊藝術史

塩田千春的情感空間(上):東西文化的交融,老莊思想、浪漫主義等流派的再現

塩田千春吸納許多不同文化的養分,我們可從藝術史中辨識這片沃土,勾勒與她相關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思潮前例。就西方藝術史而言,最和塩田千春契合的是浪漫主義、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因為這些前衛文化運動皆追求自由和主體性,也注重回憶和幻夢的價值。

2021/09/19 | 漫遊藝術史

約翰・柯林的裸體人像畫(下):將性交、性器呈現畫布之中,挑戰情色與藝術之間的界線

不可否認的是,約翰・柯林的畫作成功證明傳統油畫也能展現出具有當代藝術、觀念藝術那種力道強大、衝擊批判的能力,且每件作品都擁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雖令觀者對畫面稍感不安,卻又忍不住想看的衝動,略帶嘲諷地反映人性內在的多樣化。

2021/09/19 | 漫遊藝術史

約翰・柯林的裸體人像畫(上):以大胸豐臀、過長四肢等誇大扭曲女體迅速竄紅

柯林曾表示自己的油畫技法,再怎麼樣也比不過十九世紀二流的歐洲藝術家們,如同矯飾主義畫家們有感於無論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跨越文藝復興盛世時期的高標準。

2021/09/05 | 漫遊藝術史

來自國境之南的禮物:談日本皇室收藏的台灣美術,該如何回顧這段藝術史?

《大禮-慶祝的形狀》展中有一件來自臺灣的藝術品,出於日治時期臺灣第一位雕塑家黃土水(1895-1930)之手。從展覽圖錄及舊有的文獻可以得知,這件雕塑是1928年昭和天皇御大禮時,臺北州知事獻上的祝慶禮。

2021/09/01 | 漫遊藝術史

從游本寬等四位攝影家作品,看近30年地景攝影中的視覺文化意涵

「風景攝影研討會」可視為臺灣地景攝影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使風景照脫離了鄉土懷舊、田園美景、山水仙境的框架,轉而追求日常生活的選材和記錄視野,著眼於豐富的人造環境和土地利用變貌。

2021/08/22 | 漫遊藝術史

德國包浩斯學校如何欣賞明末清初「草書大家」傅山的書法韻律之美?

傅山看似與包浩斯的兩位教師,在生存年代、文化背景上有極大的差異,但點、線、面同為造型的基礎,書法正是從一個點開始,走成一條線,再寫成一個面,況且二者皆身處變革巨大的時代裡,傅山的藝術不僅是在反應時代的焦躁,更是在展現個人的意志。

2021/08/18 | 漫遊藝術史

台灣傳奇藝術家張義雄(上):不當別人的尾巴或三明治的夾層,亦不願在獨裁制度下苟活

彙整一些關於張義雄生命的小故事,作為小小的紀念,並期望讀者能藉由這些故事,更深切認識張義雄的作品在台灣美術史上的獨特價值,而更喜愛他的創作。

2021/08/15 | 漫遊藝術史

武部竹令《日本能樂人物》:歷經百年流轉,史博館與一位被遺忘老畫家的城南舊事

自1955年創設以來,史博館陸續購藏、接收、獲贈來自四面八方的文物。其中也包含與史博館作為「中華文物展示機構」的形象難以連結在一起的藏品,比如以下這件武部竹令(1861-1940)的《日本能樂人物》。

2021/08/05 | 漫遊藝術史

你的名字?從「鮭魚之亂」回顧西方身份識別的歷史

從台灣鮭魚的改名之亂,看西方身份識別的歷史。而回過頭來想,今天的身份證是否已經取代了我們的名字,甚至我們本人,而更具識別的意義?

2021/07/31 | 漫遊藝術史

從《鬼魂系列》看藝術如何尋回消失中的公共性?

關於歷史的認識或詮釋,就保留給歷史學家去做吧。藝術家更重要的任務,也許在於透過其感性之眼,讓一件好的藝術作品,成為一種感性的喚醒。

2021/07/29 | 漫遊藝術史

【專訪】京都千總文化研究所所長:細節的奢華感,如何欣賞和服之美?

為了支持本屆東京奧運,日本用傳統文化精神的和服結合各國文化特色,本文專訪京都千總文化研究所所長加藤結理子,談談如何欣賞和服之美。誠摯希望台灣讀者能對和服與日本傳統藝術文化產生興趣。

2021/07/18 | 漫遊藝術史

聖保羅雙年展背後的小故事(1):1950年代台灣藝術品出國參展,錢從哪裡來?

參加國際藝術展覽,對於今日台灣的藝術家或美術館來說很一般。但是在1950年代的時空下,參加國際展覽還是一件很陌生的事情。姑且不論當時的全球交通的不便,要把作品運送到國外就是一件大工程,更重要的是,參加展覽的錢從哪裡來?

2021/07/15 | 漫遊藝術史

【專訪】北美館助理研究員陳慧盈:展覽是概念思辨與知識生產的載具,每次的策展實踐就如同一個逗號

專訪曾任職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現為臺北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的陳慧盈,談博士班階段對策展研究的關懷重點,如何進一步延伸並付諸於美術館專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