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

發表文章數:47

個人簡介

藝術家雜誌創刊於1975年,為一報導國際及本土藝術發展的專業性美術雜誌。發行量廣及台灣、中國大陸、東南亞、美國及歐洲等地,內容含括美術界各項議題,除了美術史、評論的專文介紹外,並多方報導國內外美術展演活動及藝術市場資訊,以掌握迅捷的新聞性、配合時代藝術脈動為方針,多年來一直堅持藝術本位的報導方式。我們期許能為讀者提供更完整的國際視野,並滿足眾多愛藝人口的需要,以邁向國際專業美術雜誌自許。

最新文章

2017/08/08 | 《藝術家》雜誌

藝術創作與精神 ——專訪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克麗絲汀.馬塞爾

在這篇專訪中,我們將初步理解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和策展理念,以及總策展人對藝術創作、「策展人(curator)」的看法,最後也給予年輕策展人一些建議。

2017/08/05 | 《藝術家》雜誌

MNR:修復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傷痕

本文中從一位二戰時期法國藝術館員蘿斯.法朗的背景為起點──她在戰後與美軍合作並提供它們納粹收藏藝術品的據點,進而協助找回大量的藝術作品。爾後則延伸介紹一個相關組織「MNR」的成立過程與使命。

2017/08/05 | 《藝術家》雜誌

藝術創作的行為與精神 ——專訪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克莉絲蒂.瑪賽

在這篇專訪中,我們將初步理解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和策展理念,以及總策展人對藝術創作、「策展人(curator)」的看法,最後也給予年輕策展人一些建議。

2017/08/03 | 《藝術家》雜誌

MNR:修復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傷痕

本文中從一位二戰時期法國藝術館員蘿斯.法朗的背景為起點──她在戰後與美軍合作並提供它們納粹收藏藝術品的據點,進而協助找回大量的藝術作品。爾後則延伸介紹一個相關組織「MNR」的成立過程與使命。

2017/08/02 | 《藝術家》雜誌

多孔世界與東南亞攝影 ──人類世中的交陪美學

經過西方現代性的洗禮,多孔的世界與自我,對於自然、物件、場所與神祕力量保持感應的能力,已遭貶抑。在生與死之間、自然與文化之間、物體與人類之間、環境與人文之間,本來可以相互滲透、連接與借用,但在現代世界中已多遭流放,剩下的則是幾何學化的、科學化的、理性化的、純粹化的世界和自我。

2017/07/30 | 《藝術家》雜誌

族群議題及藝術自由 ──從〈敞開的棺木〉談起

具有冒犯性的藝術作品是否應該撤下、甚至銷毀?某些影像的使用權是否決定於藝術家的身分背景?這幾個月以來,有幾件作品在美國引起了對於這些問題的廣泛討論。

2017/05/28 | 《藝術家》雜誌

少數藝術與政治:禁閉的肥皂,絕境中的書寫

兩個旅程中意外發現的相聯點,讓我反思有沒有什麼藝術是可以抵抗現代國家的體制壓迫,繼續有尊嚴地生活下去的呢?什麼是少數藝術呢?德勒茲在《卡夫卡》談到的「少數文學」(littérature mineure)或許可以提供暫時的解答。

2017/05/27 | 《藝術家》雜誌

總統大選之後的美國藝術界

從年初美國新政府上任以來,許多政策都急速轉彎,與藝術界最直接相關的美國國家藝術贊助基金會、國家人文贊助基金會竟被川普列為考慮刪除的預算項目,看看美國的藝術家又是如何做出反擊。

2017/05/26 | 《藝術家》雜誌

記憶戰爭 ——從新加坡舊福特汽車廠二戰紀念館說起

根據新加坡日據時期歷史,日前在舊福特汽車廠的新展覽命名為「昭南展館:戰爭及其影響」,紀念戰爭、記憶戰爭所帶來災難和慘況,一是為了提醒後人未來這樣的歷史「不要再發生」(never happen again),另一種是「不要再發生在我們身上」(never happen to us again)。

2017/04/21 | 《藝術家》雜誌

一如以往的國際藝術大作現象

符號可以是藝術,但,有些藝術並不是符號,那是一定要說清楚的。米勒的「拾穗」,或許是藝術家良心的符號,反璞歸真的符號,那是藝術的部分內涵,而米勒的「拾穗」並不只那樣。

2017/04/16 | 《藝術家》雜誌

一如以往的國際藝術大咖現象

符號可以是藝術,但,有些藝術並不是符號,那是一定要說清楚的。米勒的「拾穗」,或許是藝術家良心的符號,反璞歸真的符號,那是藝術的部分內涵,而米勒的「拾穗」並不只那樣。

2017/04/15 | 《藝術家》雜誌

超過一把剪刀能做的事-吳耿禎的藝術創作

吳耿禎透過更為靈活而跨領域的藝術實踐,擺脫剪紙既有的傳統包袱,他的剪紙創作在走過十年的路途後,手上的那把剪刀,已剪出遠超過一把剪刀所能表現出來的內容了。

2017/02/25 | 《藝術家》雜誌

政府的補助政策:從對藝人的展演補助談起

這幾個受補助單位是何德何能可以接受這樣子高額的補助?對許多在視覺與表演藝術苦撐的朋友來說,800萬可能是自己所屬劇團幾年的經費,能夠撐起幾檔展覽的預算,甚至可以是許多地方政府舉辦一個藝術節的總預算。

2017/01/28 | 《藝術家》雜誌

遭逢帝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藝術家與帝國」特展

2015年11月泰德美術館策劃了展覽「藝術家與帝國:面對英國的帝國歷史」,希望探討帝國如何影響英國藝術,並思考如何面對帝國的歷史

2017/01/22 | 《藝術家》雜誌

遭逢帝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藝術家與帝國」特展

2015年11月泰德美術館策劃了展覽「藝術家與帝國:面對英國的帝國歷史」,希望探討帝國如何影響英國藝術,並思考如何面對帝國的歷史、反思帝國的敘述、帝國及其餘粹在當下的意義但在實際操作上,卻由於策展人對後殖民與多元文化等思考不足,效果未如理想。在展覽結束半年後,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和泰特合作,展出該展覽的第二個版本「藝術家與帝國:直面/遭逢殖民遺產」,以展覽回應展覽,再次反思帝國與殖民的深刻意義。

2017/01/21 | 《藝術家》雜誌

21世紀的美術館:未來願景與挑戰

隨著英國泰德美術館新館「開關室」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布勞耶分館」的開幕,象徵當代藝術正建構一段更寬廣的藝術史脈絡。博物館與美術館在21世紀中首要的挑戰除了需具有國際化與多元化的特質,也需創建一個得以讓藝術家希望在其中創作的空間,在其中發展呼應大眾期望的計畫,以促進它們與藝術的關係。

2017/01/02 | 《藝術家》雜誌

對於「文化實驗室」的想像

文化實驗室應該是拉高到國家級的雲端與實體跨界研究、串接,並與世界聯盟的平台與基地,這樣的策略與功能性位置;並且讓所有激撞、生產的學術與作品成果,反饋為國家文化力的表徵,得以充分在專業圈與大眾面前完整發表的展示舞台。

2016/12/19 | 《藝術家》雜誌

政策形成文化需求 ——關於文化部補助機制的思考

近年來,文化部提出許多文化政策,但計畫編列往往過於短暫與零碎,造成結果效益不高。社區營造應當長期經營,把一切都綁在一起的淺碟化政策,很可能讓事情來得快也消失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