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BIOS Monthly

發表文章數:39

個人簡介

BIOS Monthly 關注城市生活,提供選擇的可能。每隻滑鼠都是一座孤島,需求的慾望會把我們串連成群島。 活動合作、文章刊登,歡迎來信 hello@biosmonthly.com 洽詢。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17/06/03 | BIOS Monthly

街頭藝人為何要考照?(三):居民權利優先,別讓藝文表演成為生活干擾

馬祖鈞強調,藝術的確有自由表現的空間,「如果表演者只是在公園裡練習樂器,聲量沒有超過環保法的噪音規定,沒有打算收費,就完全不需要通過街頭藝人考試。」但如果要在公共空間採取收費行為,政府就需要出面控管,避免讓有心人刻意佔據市民使用的空間,才會延伸出考照和管理的制度。

2017/06/03 | BIOS Monthly

街頭藝人為何要考照?(二):不受限於法規,紅鼻子馬戲團走自己的路

回歸街頭藝人考試制度和管理,紅鼻子馬戲團強調,證照的考試制度的確可以讓街頭表演的水準維持一定的品質,但考試的執行細節仍有討論的空間。

2017/06/03 | BIOS Monthly

街頭藝人為何要考照?(一):證照分級,讓精華地帶有最厲害的表演

根據《臺北市街頭藝人從事藝文活動許可辦法》,街頭藝人必須通過台北市政府的審查,取得街頭藝人活動許可證,才能在限定場地從事收費性演出。但從法規制定至今,依然存在著藝術為何要被審查?為何要以證照規範?是否影響藝術自由等爭議。

2017/05/22 | BIOS Monthly

打擊食物浪費(三):石頭湯計畫,用剩食為街頭煮一頓飯

人生百味從關心無家者出發,涉及食物浪費的議題,將兩件被視為社會麻煩的事情結合在一起,嘗試找出對人、對環境更友善的生活之道。「對待食物的態度,應該跟對待社會上的其他人一樣。長得醜的食物不該被放棄,街上的無家者也不該直接被淘汰。」

2017/05/21 | BIOS Monthly

打擊食物浪費(二):長得醜的蔬果,不代表應該被丟棄

彎曲的黃瓜、有缺口的蔬菜、色澤不夠鮮豔的水果,通通都被稱為「格外品」。陳其農與王馨妤在台大社會系教授陳東升開設的「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課程相識,希望能彰顯格外品的價值,改善台灣食物浪費的現狀。畢業後,他們創辦了「格外有意思」,讓更多人願意接受並購買格外品,以減少食物浪費和農友的損失。

2017/05/21 | BIOS Monthly

打擊食物浪費(一):你今天又丟掉了什麼食材?

台灣沒有太多食物浪費的統計數據,直到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在亞太資訊平台糧損資料庫發表報告,才有比較明確的資料。他從環保署公布的廚餘回收量,推估台灣每年耗損食材量約368萬噸,平均每人浪費158公斤,其中近五成是被個人和家庭丟棄,遠勝於亞太其他國家的比例。

2017/05/21 | BIOS Monthly

打擊食物浪費(一):你今天又丟掉了什麼食材?

台灣沒有太多食物浪費的統計數據,直到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在亞太資訊平台糧損資料庫發表報告,才有比較明確的資料。他從環保署公布的廚餘回收量,推估台灣每年耗損食材量約368萬噸,平均每人浪費158公斤,其中近五成是被個人和家庭丟棄,遠勝於亞太其他國家的比例。

2017/05/17 | BIOS Monthly

設計需要心理學(三):為7種人格特別製作的記錄器具

將使用者分類、蒐集日常生活習慣、製作心理測驗,如此大費周章,卻只是為了要呈現他們所設計的手帳和筆記本。對於從沒設計過商品的參觀者而言,絕對是一大震撼。

2017/05/16 | BIOS Monthly

設計需要心理學(二):以人為本的「水越設計」

「設計就等於生活,設計師負責幫人們改善不便和不舒服之處,為生活創造更多新的可能。」這就是以人為本的設計。

2017/05/16 | BIOS Monthly

設計需要心理學(二):以人為本的「水越設計」

「設計就等於生活,設計師負責幫人們改善不便和不舒服之處,為生活創造更多新的可能。」這就是以人為本的設計。

2017/05/15 | BIOS Monthly

設計需要心理學(一):史上最貼心的門,應該是逃生間的防火門

什麼樣的設計,稱得上使用者心中的「好設計」?諾曼融合了認知心理學和常年對於設計品的觀察,在書中提出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原則,讓設計師參考。

2017/05/15 | BIOS Monthly

設計需要心理學(一):史上最貼心的門,應該是逃生間的防火門

什麼樣的設計,稱得上使用者心中的「好設計」?諾曼融合了認知心理學和常年對於設計品的觀察,在書中提出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原則,讓設計師參考。

2017/04/10 | BIOS Monthly

當文創成為一種修辭(三):「轉注藝遊」的校園革命

在這一股激流之中,可見的更多是處理文創「第二序」的面向,也就是針對文化、創意的經營管理,或者是在數位化、軟體操作、影音媒體方面的製作與整合。然而,創意是一種思考的「節奏感」,它是主體在面對當下情境時,對於現有文化資源進行召喚、詮釋與轉化、應用的能力,這時就需要培養出「第一序」的人才。

2017/04/09 | BIOS Monthly

當文創成為一種修辭(二):《你的名字》與文化鄉愁

傳統文化總是有它綿長的歷史,但在相續不斷的時間長河中,時間把「過去」不斷地帶到「現在」,過去與現在從來不是斷裂的兩端,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意識到了現在對於過去的召喚,以及過去對於現在的影響。但在大多數的時候,傳統如空氣一般被忽略,形成在生活中不受察覺的一部分。

2017/04/09 | BIOS Monthly

當文創成為一種修辭(一):從《你的名字》反思台灣文創的未來

「文創」一詞在今日台灣社會中,與其說是一個產業或經濟模式的專名,倒不如說是一個形容詞,如今它的語義不再具有事物內涵的規範性,而是言述行為的裝飾品。

2016/09/02 | BIOS Monthly

旗津海上風雲(三):島嶼.詩樂園

在旗津區公所和醫院之間的空地,是兩座風格氣派的墳墓,其中一座還有著羅馬宮殿式的屋頂和石柱。可想而知,墓中埋葬之人非富即貴,因此墳墓才能在此屹立不搖,他(她)究竟是誰?

2016/09/01 | BIOS Monthly

旗津海上風雲(二):打狗門戶浮沉記事

海產、沙灘、夕陽、腳踏車⋯⋯彷彿成為旗津觀光業的主角,但如果來旗津只是戲水、看風景、吃海鮮,就太可惜了。旗津是高雄港最早開發的地區,它真正的寶藏是它的歷史。

2016/08/31 | BIOS Monthly

旗津海上風雲(一):當海賊王製造了一座半島

旗津並非自始就是一座島,旗津曾是半島,南端與小港的大林埔紅毛港相連。在數百年的傳說裡,旗津的北端旗后也與鼓山區的壽山相連,旗津連半島都不是。那旗津是怎麼成為一座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