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簡志峰(峰哥)

發表文章數:34

個人簡介

教育專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教育科技博士,近年專注於自學跨域、社會設計、地方創生、 雙語教學 。關心偏鄉教育、數位落差。 屏東鄉下長大的峰哥在國高中時,因為考試導向的教學,恨透了學習。國高中成績墊底、大學重考、台灣研究所考不上,直到25歲在美國的中式餐廳工作,覺得太辛苦了,才決心用功念書。半年內考上德州農工大學研究所,5年內完成碩博士,2013年回到10年前碩士落榜的學校當教授。 因為親身經驗,峰哥深知台灣考試導向和傳統文化期待如何造成學生討厭學習,因此期待透過自身的經驗與教育專業,幫助那些像過去的自己,找不到學習動機和人生方向的孩子。

最新文章

TNL+ 2023/09/21 | 簡志峰(峰哥)

【高教診療室】大學教授成為資本主義下的高級勞工,失去學術份子能發揮的社會影響力

大學教授的主要任務除了研究和教學,還有服務,然而學校的評鑑卻常把服務限縮在招生、學生關懷、及行政,其實公益回饋及社會影響,更是服務的重要意義。2023年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中得到體現,突顯出大學與社會緊密結合的趨勢。文中舉例的教授,透過自己的專業和生活故事,不僅在學術上有所貢獻,更影響社會和個人生命,重新定義了高等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TNL+ 2023/08/20 | 簡志峰(峰哥)

【高教診療室】「2030雙語政策」面臨「用英語教法語」的怪異現象,各種教學困難有解方嗎?

本文指出台灣推動高教雙語政策所遭遇的問題和挑戰,包括教師和學生的英語能力不足,教材和教育資源缺乏,以及行政層級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阻礙雙語政策的推動和落實。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包括融入本土文化,選擇合適科目使用英語或母語授課,增加教材及資源的投入,讓行政單位使用英文,增加英文媒體及雜誌的曝光,以及英語教學培訓。

2023/08/16 | 簡志峰(峰哥)

日本學者大前研一建議以「畢業生薪資」當成學校排名的依據,台灣也該這麼做嗎?

本文解析台灣教育體系面臨著多重挑戰。由於社會對學歷的追求,學生人數下降,私立科大招生陷入危機。此外,大學排名體系也呈現混亂,四技二專轉為科技大學,家長依然偏好綜合大學。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提出以「畢業生薪資」作為排名依據的建議,而作者也認為應加入「幸福感」和「生活品質」作為評估標準。

TNL+ 2023/07/20 | 簡志峰(峰哥)

【12年國教診療室】相較於綜合大學,為何技職院校受少子化浪潮打擊更嚴重?

過去一些私立學校成立時,有政府和企業撐腰,導致許多企業與學校聯合,讓學生成為免費的實習生進入職場,這些案例即使到30年後的今天,還不時爆出黑工爭議,例如某科技大學招收國際學生,卻讓他們多數時間在工廠打工,除了學習無效以外,更讓他們成為底層學工,損害台灣形象,甚至可能背負起人口販賣的惡名。

TNL+ 2023/06/20 | 簡志峰(峰哥)

【12年國教診療室】「老師你會回來嗎?」偏鄉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人,而非設備和器材

「老師你還會回來嗎?」這是偏鄉孩子常問代理或代課老師的問題,偏鄉地區不論是正式教師還是代理教師,都嚴重缺乏人力資源。特別是在非主科領域,例如音樂、美術和體育等方面,教師更加供不應求。因此,大部分偏鄉教師被迫在非專長領域授課,這增加了他們的教學負擔,也降低了教學品質。

TNL+ 2023/05/20 | 簡志峰(峰哥)

【12年國教診療室】兩天超過5000人連署廢除,「2030雙語政策」出了哪些問題?

除了教學面以外,雙語政策也面臨政策落實的問題,例如政府將責任推給教育部門,而教育部門又將責任下放給學校,學校又下放給英語及雙語教師,然而最需要建置的英語環境,店家及媒體的雙語建置,這些都沒有到位,似乎雙語政策只是英語相關老師的事。其實行政是最需要帶頭說英文,主動建立說英文的氛圍,而不是只在課程上調整。

TNL+ 2023/04/20 | 簡志峰(峰哥)

【12年國教診療室】「工業5.0」人機協作時代,學校教育應減少AI第二腦學習,著重於人類第一腦學習

從古希臘到工業革命,新技術和新科技帶來的都是新的工作機會和全新時代的改變。當AI大腦幫人類處理專業的認知,人類可以更專注的追求永續和人本價值。而自學跨域力、深度思考力、執行力、非認知能力、以及未來人才力才能真正讓人類與AI結合,有效解決社會問題。

TNL+ 2023/03/20 | 簡志峰(峰哥)

【12年國教診療室】108課綱形塑「終身學習者」的願景,但「素養」是考得出來的嗎?

108課綱依舊跳脫不了考試導向教學,素養導向學習淪為口號。政府應該在升學制度上強調分數以外的學習,減少學科學習。AI時代機器人可以幫產業做很多事,勞動部應設定政策改善勞工權益,避免加班和晚下班成為常態,從工作環境改善開始,讓孩子有更多的陪伴。而教育部不該只是補助學校做計畫或提升硬體,應該並且投入更多人力資源支持偏鄉。

TNL+ 2023/02/20 | 簡志峰(峰哥)

【12年國教診療室】61萬台iPad大多鎖在充電車裡,「生生用平板」政策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

一些學校的行政主管指出,老師習慣使用板書,平板多鎖在充電車裡。推廣的問題目前是中央補助舉辦講座或工作坊,現行政策規定每位教師在2025年前至少需要6小時的研習數字,2022年每校培訓教師達到25%,2023年底80%的編制教師完成培訓。另外政府補助數位學習輔導團入校進行輔導與協助,與教師共備課程,並導入課後班的使用。

2022/11/30 | 簡志峰(峰哥)

台灣教育正在上演五大亂象,我希望民進黨在九合一敗選後能深切檢討

兩年前把希望寄託民進黨的年輕人,兩年後選擇了棄票。光是教育的問題,就有200億平板、新課綱、雙語政策、偏鄉問題、大學過剩的亂象。過去這些議題都被快速洗版,希望執政黨別再只打抗中牌,要正視每項內政問題。

2022/08/17 | 簡志峰(峰哥)

大學分發缺額破萬,此時正是降低師生比、重視技職、推動教研彈性的好時機

其實趁機降低師生比、提升教育品質、補助私校學生、公眾力量監督私校、重視技職能力,並且讓頂尖大學負責高端研究、一般大學負責教學與文化推廣、科技大學負責實作技術,甚至鼓勵新創學校(如來自美國矽谷密涅瓦大學),其實危機是可以視為轉機的。

2022/07/15 | 簡志峰(峰哥)

如何善用「外在動機」讓孩子培養好習慣?從鴨鴨貼紙到養成軟體Habitica的應用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嘗試不少工具,從鴨鴨貼紙、Classdojo、到Habitica,漸漸地發現獎勵不容易誘發內在動機(成就感、滿足感),重點是習慣的培養。當一件事情重複做21天,就變成習慣,這就是「21天效應」。到底如何善用外在動機的獎勵機制,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

2022/06/27 | 簡志峰(峰哥)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如何融入課程?怎樣的教學設計才能讓學生真正有感?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融入課程不該只是口號,更不是業績和數字,而是從教育功利化的根本思維開始改變,翻轉課程架構,讓學生體驗到議題的嚴重性,並了解自己也能有一番貢獻,喚起學生想要改變的行動。

2022/05/16 | 簡志峰(峰哥)

美國小學生不用寫功課?學習不是只有記住知識,用心體會、應用在生活中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安親班有處理好孩子的照顧及成績的問題,但不斷的練習習題可能造成學習壓力,學習的本質要回歸學習動機以及融入社會生活,而父母的專心陪伴是回歸學習本質的最佳方法。本篇文章以經驗、故事、及實驗說明,當父母看到孩子成績落後時,該如何穩定內心,堅持自己認為有效的教養呢?

TNL+ 2022/04/06 | 簡志峰(峰哥)

清大「AI鷹眼」數位監考技術值得肯定,但防弊心態與行為資料收集,是否符合評量的原意?

雖然AI鷹眼數位監考的高科技值得肯定,但收集個人行為數據有侵犯隱私的疑慮。考試僅是多種評量方式的其中一項,社會應該更強調學生如何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透過評量讓學習更精進,學校或學生間不是只為了在名次和分數之間爭輸贏,而單獨將考試公平性擺在最前面。

2022/02/07 | 簡志峰(峰哥)

「生生用平板」的政策成效就如同過去的教學電腦化,老師的態度決定一切

「生生有平板」看似一個立意良好的政策,但是考量老師心態上的轉變、有可能加劇數位落差2.0的潛在風險、學生自學所需的專業教師能力、及教育成本等方面,或許現階段最重要的,反而是投入教師專業成長,讓第一線的老師理解AI及高數位化世界的改變,教學方法也應大幅度的調整,讓教師有終身學習的文化。

2021/12/23 | 簡志峰(峰哥)

參考「沃土模式」讓英文融入我們的生活,才是「2030雙語國家政策」的重點方向

政府推動2030雙語國家政策,但雙語教育壓力似乎只落在學校和英文老師,台灣依舊沒有「說英文的環境」,本文建議雙語國家應該以人民平日生活的英文環境建置開始做起,由公部門的文書和會議開始帶動,增加全英文的電視、廣播、和多媒體,補助使用全英文的企業,由上而下帶動學英文的文化。

2021/11/12 | 簡志峰(峰哥)

閱讀是重要的自學能力之一,如何以三本書為架構在短時間內高效學習?

要想成為自學家,不要再把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從頭讀到尾,換種策略,你會透過閱讀成為自學專家。本文以三本書為架構,《斜槓時代的高效閱讀法》說明自學方法、《如何閱讀一本書》說明閱讀方法、及《10倍速影像閱讀法》說明速讀方法,帶領讀者透過閱讀進行快速且有效的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