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7 |
弱國無外交?真正讓秦伯退兵的不是燭之武,而是強國間的互相猜忌
有時候我們對時代的變革失望,以為一直以來企盼的終於沒發生,害怕不久的將來日子將更加艱難,那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好好看清楚這個時代。
2016/08/05 |
與學生談「君子小人」:我們需要一個有教養的社會,還是相互關懷的社會?
現今教育普及了,這觀念不適用了。但擁有知識的人,社會責任是不是丟失了呢?我希望知識普及,不是只製造出一個表面安詳的社會。
期待「伯樂」的出現,來自傳統的「人治」思維。古時文人得不到上位者的賞識,能做的事情其實很有限。
這社會上永遠有一群人貪得無厭,再用氾濫的權利掩蓋著真相,卻也永遠有一群人總不顧一切去揭露這一切,甚至不惜賭上自己的青春、未來、生命。
〈愛蓮說〉不長、不難讀,學校也都教過,所以我也沒打算在字句上細講。而且這課相對其他文章,確實也沒有那麼多有趣之處可以談,只不過我還是有些問題想跟學生討論。
回頭看看《赤壁賦》,蘇東坡談論「變與不變」的原因,正是因為變化是時間的本質。然而,我們卻該如何「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呢?
前兩天,幾個國二的學生跟我說,他們學校選優良學生,結果第一名當選的同學因為成績的關係,被取消了資格。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一個表面公平的社會,卻是不再有人賤視任何人的社會。只希望有一天,我們願意看見每個孩子身上的優點與長處,不用再跟他說要好好讀書,目的卻只是為了換到一些有利的位置,不要讓人看不起。
有時候我們對時代的變革失望,以為一直以來企盼的終於沒發生,害怕不久的將來日子將更加艱難,那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好好看清楚這個時代。
難得的是,他讓楊過有著各種奇遇,從各方高人處學得許多蓋世神功,其鋒芒在年輕一輩中出類拔萃,卻又不讓他一夕之間成為頂尖高手。
文章的後半段是陽明寫的祭文。一篇祭文,哭悼三個根本不相識的靈魂,本來很難以想像。但陽明此處的情緒,來自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觸。
現今教育普及了,這觀念不適用了。但擁有知識的人,社會責任是不是丟失了呢?我希望知識普及,不是只製造出一個表面安詳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