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8 |
歐陽脩有與民同樂嗎?別把聖人們看得崇高,而忽略最真實的「百姓日常」
「課本上說這篇講歐陽脩『與民同樂』,可文章中卻又說『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那麼這麼與民同樂,究竟是在同樂些什麼?」
2016/02/28 |
歐陽脩有與民同樂嗎?別把聖人們看得崇高,而忽略最真實的「百姓日常」
「課本上說這篇講歐陽脩『與民同樂』,可文章中卻又說『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那麼這麼與民同樂,究竟是在同樂些什麼?」
孩子跟我說:「老師,你上課教過我們『不平則鳴』,我現在『鳴』了,結果不及格,這又怎麼辦?」
我想起那年畢業的那群孩子,最後幾乎都依照自己的興趣選填科系,沒有被名校迷思左右,不覺得自己浪費了分數。
難得的是,他讓楊過有著各種奇遇,從各方高人處學得許多蓋世神功,其鋒芒在年輕一輩中出類拔萃,卻又不讓他一夕之間成為頂尖高手。
我很想問的是,如果閱卷老師連最基本的字詞解釋都不能判斷,不能指出學生異於課本的解釋是否合理,那我們為什麼需要專業的「國文」老師來改考卷?
「課本上說這篇講歐陽脩『與民同樂』,可文章中卻又說『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那麼這麼與民同樂,究竟是在同樂些什麼?」
「課本上說這篇講歐陽脩『與民同樂』,可文章中卻又說『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那麼這麼與民同樂,究竟是在同樂些什麼?」
在那個教育不普及的時代,文人擁有的話語權遠超過一般底層人民。正因如此,從詩經到樂府詩,甚至一直到唐代的新樂府運動,這些掌握知識的文人,有很大一部份透過寫作來揭露社會現實,反映給上位者,藉此實踐自己的責任。
蕭峰從前被視為漢人,後來又發現自己是契丹人。然而,直至故事最後,真正支持他、願意接納他的,卻是那個他從未屬於過的女真部落。
蕭峰從前被視為漢人,後來又發現自己是契丹人。然而,直至故事最後,真正支持他、願意接納他的,卻是那個他從未屬於過的女真部落。
學生常會問我,為什麼讀詩?詩到底有什麼用?我總會告訴學生,不要那麼急著去問「有什麼用」。這個世界,有很多事的價值並不建立在實用上面。
學生常會問我,為什麼讀詩?詩到底有什麼用?我總會告訴學生,不要那麼急著去問「有什麼用」。這個世界,有很多事的價值並不建立在實用上面。
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各自不同的血肉與故事,如果我們還是持續用這種分類、標籤的方式來解讀人群,所謂的歧視、刻板印象,絕對不會有消失的一天。
人的貪婪是沒有止境的。衝冠一怒的背後,恐怕不是鐵漢柔情,而是更大的慾望、妒火以及野心。而這些,很不幸的,往往是男人的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