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教育不普及的時代,文人擁有的話語權遠超過一般底層人民。正因如此,從詩經到樂府詩,甚至一直到唐代的新樂府運動,這些掌握知識的文人,有很大一部份透過寫作來揭露社會現實,反映給上位者,藉此實踐自己的責任。
回頭看看《赤壁賦》,蘇東坡談論「變與不變」的原因,正是因為變化是時間的本質。然而,我們卻該如何「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呢?
當我們被現實教得多疑、冷漠,卻在機關算盡時,偶然瞥見了那些可能的情感存在,就算我們仍不能就這樣天真地去相信,但至少會稍稍停下腳步來想一想。
根據我的不專業統計,屈原是國中小學生最喜歡的古人,因為從來不必背他的詩,而且他還用生命讓大家放假。談到這點,不可免俗的還是得和學生聊聊屈原自殺一事。
學生常會問我,為什麼讀詩?詩到底有什麼用?我總會告訴學生,不要那麼急著去問「有什麼用」。這個世界,有很多事的價值並不建立在實用上面。
學生常會問我,為什麼讀詩?詩到底有什麼用?我總會告訴學生,不要那麼急著去問「有什麼用」。這個世界,有很多事的價值並不建立在實用上面。
〈愛蓮說〉不長、不難讀,學校也都教過,所以我也沒打算在字句上細講。而且這課相對其他文章,確實也沒有那麼多有趣之處可以談,只不過我還是有些問題想跟學生討論。
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都是如此渺小,但總有些事是我們能做的,也有些是我們該用力去做的。
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都是如此渺小,但總有些事是我們能做的,也有些是我們該用力去做的。
這社會上永遠有一群人貪得無厭,再用氾濫的權利掩蓋著真相,卻也永遠有一群人總不顧一切去揭露這一切,甚至不惜賭上自己的青春、未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