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喬

發表文章數:82

個人簡介

1956年出生於台灣台中,原籍苗栗三義客家人。17歲,就讀台中一中時,開始寫詩。1980年代初期,研讀戲劇研究所階段,受教於姚一葦老師,並因初識陳映真先生,在他的介紹下進入《夏潮》雜誌與蘇慶黎一起工作,建構左翼國際觀與藝術觀。1986年,在投身底層寫作的年代,進入《人間》雜誌工作,連結藝術勞作與庶民生活對等的視線。1989年,從亞洲第三世界出發,展開民眾戲劇的文化行動,1996年組合「差事劇團」,巡演兩岸及亞洲各國,進行民眾戲劇的串聯。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TNL+ 2023/05/11 | 鍾喬

「戰勝法西斯的人自己成了法西斯」——劇場大師布萊希特,與美國麥卡錫主義的對抗

1946年,麥卡錫當選參議員,成立「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對二戰後,美國境內外人士的親共嫌疑展開調查。其中有一部分,特別針對影劇及文學作家,外籍的被嫌疑者有知名度尚未在美國打開的劇作家布萊希特。而他對美國的最後印象是,「戰勝了法西斯的人自己成了法西斯」。

TNL+ 2023/04/21 | 鍾喬

從魯迅的散文詩〈影的告別〉啟程,回憶金融風暴前的亞維儂藝術節

難忘亞維儂2007,金融風暴前夕,1000個以上的劇團,在夏日炎陽的古堡裡,和水洩不通的旅人遊客及劇場觀眾共度每一晨昏的戲台,從早晨九點半到深夜十二點,就是這麼瘋狂的,街頭巷尾貼滿海報,讓演出與交流的眼神不斷,在危機前夕的亞維儂!

TNL+ 2023/03/20 | 鍾喬

從《千年之遇》到《千年之外》,我們恰在劇場裡,與時間搏鬥著

胡德夫以〈撕裂〉這首歌,將老兵在當代島嶼洞穴症候群中被排除的記憶,從肺腑湧現之際,恰是坂本弘道的提琴,最具撞擊性介入的每一瞬間。相同的,在〈美麗的稻穗〉一首排灣古謠中,提琴的弦,將一首歌謠拉往無限的天空,而後又輕輕置放在記憶的海洋中。

TNL+ 2023/01/07 | 鍾喬

三大吟遊詩人音樂會:從「本真」到「原真」,最引人入勝的無疑是「合頌」發生的時刻

2022年歲末,迎來一場動人的音樂會,縈繞深深不去的三大吟遊詩人音樂會:有一張宣傳照,拍得超級傳神,排灣族原住民歌者胡德夫坐在椅子上,一旁站著的是陳永淘,客家歌者,另一旁則是河洛歌者陳明章,也站者。像是年初一,在家門口的庭院家族合照。大哥坐著,兩位長弟與二弟,則緊緊圍繞, 三人形成一個溫慰且有深深情感匯流的圈圈。這是吟遊。

TNL+ 2022/12/13 | 鍾喬

《秘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劇本分析:被壓在社會底層的工人大衛,如何打倒巨人歌利亞?

最早讀到郭宸瑋的劇本,是2022年台北文學獎戲劇組的決選過程中,我前前後後翻閱了他寫作的《秘密行動代號:斬殺歌利亞》(以下簡稱《秘密行動》),留下深刻的「岐異」印象;在這裡「岐異」非貶辭因而無貶意。說的是有些驚艷,卻不免生疑:劇本可以這樣不按牌理出牌嗎?這說來,其實有原因。

TNL+ 2022/12/02 | 鍾喬

一位重機旅人與另一位詩人的相遇,述說一段牡丹戰事記憶與八八風災旅程

我憶起《記憶重建》這本書裡的某些章節,和一張張觸動著緊繃心弦的現場攝影。2012年,人間出版社出版的這本薄薄的書,以「莫拉克災誌」為副標,回到紀實攝影與文學報導的人間現場。秀梅曾經送過我一次這本書,那是老友李文吉早逝後,他和深靖對老友深思與懷念,編輯的冊頁;近日,又在我前去拜訪她家時,再次遞到我手上。

TNL+ 2022/10/20 | 鍾喬

【影評】安哲羅普洛斯《流浪藝人》:歷史,從來不僅僅是時間,而是意識在生命中的感知

記得導演安哲羅普洛斯曾在接受訪談時,提及類似的話:「我曾經到過一個村庄,整個一片沉寂,沒有任何人敢出門來,這激發了我拍一部電影的想法。」這席話,讓我聯想起以壓殺悲劇,作為背景的電影或戲劇,都會面臨如何抵臨長久被時間掩埋的歷史現場。

TNL+ 2022/09/25 | 鍾喬

在監所裡,針對輕刑責的青少年男女,進行一項結合教育戲劇性質的工作坊與演出

2022年,再次地,差事劇團在彰化青少年輔育的勵志中學(今年剛改制成正式學校),開展《逆風戲劇計畫》。這是在監所裡,針對輕刑責的青少年男女,進行的一項結合教育戲劇性質的工作坊與演出。

TNL+ 2022/08/13 | 鍾喬

【影評】《悲傷草原》:「我是對於夢想及幻滅很敏感的人」,用電影寫詩的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

安哲羅普洛斯的《悲傷草原》,又或譯作「悲泣的草原」。我總覺得,「悲泣」有一種傷痛欲絕的貼近。只是,這貼近,令人感到無比殘酷、無比無言與深深呼吸中的靜默。

TNL+ 2022/07/22 | 鍾喬

【影評】《霧中風景》:強暴發生卻沒有撕聲的呼喊,安哲羅普洛斯的沈默是詩意的政治電影

安哲羅普洛斯(Angelopoulos)的電影——《霧中風景》那麼悲傷,卻也那麼深遠不在電影裡,卻在人世間,在流離失所的地域間;或者,更應說在時間的凝視中。於是,我嘗試用詩來做一段描述,雖然,文字總是顯得很有限。

TNL+ 2022/07/07 | 鍾喬

《潮喑》:老兵,被現代化想像所排擠的市民,如何在生存的日常中安身立命呢?

深沉地潛藏於島嶼歷史中的「暴力」問題,如何在《潮喑》繁複的戲劇構造中被探索與發現,似乎成了回首過去,轉身當下與前行未來,不可迴避的問題意識。

TNL+ 2022/05/20 | 鍾喬

【紀錄片】《本來面目》:共思、共學、共體會聖嚴法師的大智慧

最近,因再看一回《本來面目》紀錄片,翻閱網路上的信息,聖嚴說:還我本來面目之後,沒有「我」的執著,沒有煩惱,可是有智慧的功能和慈悲的表現。這智慧與慈悲背後的探尋與禪修,並非我這樣云云之眾曾深思與修養的,就更別談佛法的尋根與研究了。

TNL+ 2022/04/27 | 鍾喬

【戲劇】布萊希特《勇氣母親和她的孩子們》:如何,才能讓和平的果陀降臨?

重點要問我們自己,如何,才能讓和平的果陀降臨。這是劇場對戰爭,對過去、對當下、對未來的戰事,表現出來的迫切提問。更是勇氣母親遊蕩在生存與死亡間,對永不止息的戰爭的提問。

TNL+ 2022/04/15 | 鍾喬

【劇場】差事劇團《洄家了!》:承載馬祖島民在曲折的文化冷戰年代,至今不曾終止的往返旅程

逆流,在彼岸與此岸之間,對於島鄉子民而言,是一趟艱辛的生命之旅;對於外來者而言,唯有更深切感知並實踐返身於島鄉脈絡的文化行動,才得以在陣陣逆流中,體會自身與島鄉民眾的對等關係。

2022/02/23 | 鍾喬

馬祖國際藝術島:馬祖島嶼世代的衍生與噤聲,如何在文化冷戰交織下反思?

藝術,如何再生一個島嶼的當下呢?恐怕無法迴避常民生存的內外波濤;其中,潛藏的是,藝術創作發掘的源頭;浮上層面的,則為歷史交錯至今的異質碰撞,這進一步訴說了:美學的醞釀,是島嶼常民世代聲息的衍生與噤聲,如何在文化冷戰交織下的反思與看見,而非經意或不經意的漠視與淹埋。

2022/01/30 | 鍾喬

【影評】李滄東《生命之詩》:一樁女學生姦殺命案,以詩來探索與這個世界的生死關係

李凔東在《生命之詩》當中,採取的一種非常社區感覺的進行式,處理異常沉重的生命感知,涵蓋 :死亡、空虛、黑暗與永遠不曾也不會消逝的美麗。這就是詩本身。因而,韓文的語意中,詩也有逆水行舟的意思。這一點都不容忽視。

2022/01/15 | 鍾喬

【書評】《菊花如何夜行軍》:記憶,在傲慢的民主霧霾前現身,驅動我們共同朝向南方

《菊花如何夜行軍》是永豐集多年散文寫作,成就的一本書。眾知〈菊花夜行軍〉如何在客家歌壇闖片天與地,不待多言。唯有詩與歌的作者鍾永豐,如何在客家子弟、社運、搖滾與皺摺深厚的辯證與文思間,追尋一條夜行軍的道途,並從而找尋到音樂路上的知音林生祥,卻是令人動容。

2021/12/30 | 鍾喬

【影評】紀錄片《馬頭山之戰》:見證人為迫害卻無視謊言的日子,馬頭山如此,藻礁更是如此

當馬頭山居民,一如紀錄片最後呈現的場景:繼續為護衛家園而抗爭之際,再次為我們見證了:在競選期間允諾民眾的市長,恰以食言的身姿放縱開發公司轉以「新農業循環園區」的名義,繼續將現代化的厄夢,嫁接在受環境汙染脅迫的民眾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