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發表文章數:23

個人簡介

龍應台基金會每年甄選五位台灣青年,資助其參與日本「和平號」海上學習,與世界各地的學員交流,並下港做田野訪察。 基金會介紹: 理性、開闊的公民群體,是民主制度落實的根本。基於這樣的體認,2005年7月,一群一向主張社會參與的文化人和企業家共同推動,成立了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企業家慨然捐資,個別公民挹注小額,文化人義務擔任董事,社會的正面力量在這裏匯聚。 基金會是一個思想交流平台;我們敞開胸懷聆聽,靜下心靈思索,以理性、開放、尊重的態度,開啟對話。我們希望透過深度對話刺激年輕人思辨的能力,為台灣,也為華人世界,培養一代有眼光、有思想、有關懷的世界公民。更多:https://www.civictaipei.org/index.php

最新文章

2020/01/13 |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為什麼推動和平教育?對他人的不幸與痛苦「感同身受」

「把受害者放在中心、從基層培力做起」,是和平號、ICAN和川崎哲自己推動和平教育的信條:唯有對他人的不幸、痛苦感同身受,藉著努力不懈的對話和合作,我們才能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未來。

2019/12/07 |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被戰爭串起來的亞洲,不同人訴說著同一個悲傷故事

死亡數字「1」,背後連著的可能是十幾二十個生命,一個生命的消失,改變的是一個家庭,幾十個被改變家庭;幾千條生命,影響上萬的家庭,改變的是否就是一個時代了?

2019/11/28 |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那間路口的咖啡店,成為石卷人挺過災難的象徵

石卷市民們除了知道石卷市承受大規模毀壞以外,以及以訛傳訛的災況描述外,無法收到確切的賑災消息,抑或是誰目前失蹤……等等。《石卷日報》的記者們開始以手寫海報的方式傳達已知災情;有人提供領取食物的地點。

2019/11/27 |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面對廣島原爆記憶,突然湧現的恐懼與悲傷

中等教育課本中有關廣島長崎原爆的幾句描述沒能暗示我,或數以千計的同年們,去達到不同、更深的結論,也沒有特別地意圖去做這件事。或許,這就已經客觀、已經足夠:歷史教育的義務已經達成。

2019/11/26 |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對於來自戰爭當事國的人來說,這是一場掀起瘡疤的活動

和平號大海學校的課程,看似平靜的帶我們走過這些歷史事件,但對於來自很多戰爭當事國的人來說,是一場要挑起衝突、掀起瘡疤,直擊內心深處不安情緒的活動。

2019/11/25 |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在我解釋「挺香港」前,無法想像與中國遊客會有多少衝突

活動進行到一半,有位中國船員可能被海報上斗大的「香港」兩個字吸引過來,她面色沉重帶點驚恐地說「這是不對的」,自此之後緊張的局勢開始升高,那位船員找來了其他中國船員,及一對遊客夫妻大約6個人,不時朝我們這裡望過來。

2019/11/22 |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這艘「永續發展」的郵輪,但船上食物似乎被浪費了?

和平號此次航程一天會準備約4公噸的食物,以此段航程1600位乘客和船員的人數計算,平均每天會為每人準備2.5公斤的食物,換句話說,如果每人沒有吃完每天2.5公斤的食物量,就一定會有未食用完畢的食物被浪費或丟棄。

2019/11/21 |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南北韓非軍事區有遊樂園和生態園區,氣氛沒有想像中肅殺

這次在非武裝地帶的行程僅給我非常薄弱的軍事緊張氣息,原本以為是劍拔弩張的南北對峙氛圍,這樣的想法卻在參觀DMZ的景點中不斷地被削弱著。

2019/11/20 |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石卷人稱和平號為「希望之船」,每年帶著外地人來認識這個地方

這艘船被當地居民稱作希望之船,因為它每年都會回來,帶著外地人們認識這個地方,它是居民的希望,更是他們的朋友。 

2019/11/19 |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軍艦島、慰安婦與長崎原爆的真相,跟日本教科書寫的不一樣?

曾經有位記者積極地想要協助其他韓國受爆者,起初受爆者都跟他說:「你不會理解。」而後縱使刊出了數篇報導,他們的生活並未獲得改善,逐漸地受爆者對他感到失望並告訴他:「你離開吧,這一切不會被改變的。」

2019/11/18 |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2019和平號觀察紀錄:沒有「對等」的和平,只是建立在壓迫之上的假象

這一趟旅程下來,我不斷自問:到底怎麼樣才能夠真正和解呢?想想德國與猶太人的過往,看著日韓間的矛盾,我悲觀地認為只有時間的流逝才能帶走戰爭的傷痛,恢復人與人之間的情誼。

2018/12/27 |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說故事與聽故事的人(下):訴說紅色高棉帶來的折磨,是我痛苦活著的責任

歷史上鮮少有如赤柬的大規模屠殺,然而,會不會就是這種認為「難以想像紅色高棉會再度發生」的傲慢,讓那些在各個角落、以不同的形式、規模發生的相似事件持續被忽略呢?

2018/12/27 |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說故事與聽故事的人(上):從原爆倖存者口中,我聽到「地獄」的存在

如果經歷重要歷史事件的人們有著這份訴說故事的義務,那身為聽者,作為少數有機會親耳「聽到地獄存在」的人,是否也有什麼義務呢?

2018/12/27 |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說故事與聽故事的人(上):從原爆倖存者口中,我聽到「地獄」的存在

如果經歷重要歷史事件的人們有著這份訴說故事的義務,那身為聽者,作為少數有機會親耳「聽到地獄存在」的人,是否也有什麼義務呢?

2018/11/27 |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新加坡弱勢者,不存在還是被隱藏了?

外籍勞工就像所有人,他們有家庭,他們有興趣,他們有夢想。當我們讚嘆新加坡的進步時,我們不應該忘記建造這座城市的人。

2018/11/27 |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新加坡的弱勢者,是不存在還是被隱藏了?

外籍移工就像所有人,他們有家庭,他們有興趣,他們有夢想。當我們讚嘆新加坡的進步時,我們不應該忘記建造這座城市的人。

2018/11/26 |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新加坡的弱勢者,是不存在還是被隱藏了?

外籍移工就像所有人,他們有家庭,他們有興趣,他們有夢想。當我們讚嘆新加坡的進步時,我們不應該忘記建造這座城市的人。

2018/11/22 |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養殖取代捕撈就是「永續漁業」?廈門鮑魚養殖場的思辨之旅

當那比你手指還細小的魚類屍體擺在你眼前,當聽見科學家說起海洋生物多樣性遞減的速度,你不禁慎重的疑惑起自己在每次選擇吃什麼的背後,究竟是做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