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誌

發表文章數:54

個人簡介

《共誌》創刊於2011年,是一本以媒體/文化批判為主的獨立評論雜誌,關懷在地公共議題及文化實踐,進行深度分析社會文化脈動的評論及報導,希望提供讀者不同於主流的批判觀點。《共誌》由「媒體改造學社」發行。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16/09/28 | 共誌

從「繪里香」到「英龍華」 ,惡女的現實人生就跟戲劇一樣精彩

1986年生的澤尻,今年滿30歲,成為日本人眼中的「輕熟女」,接演盛大慈善節目的特別劇,讓她在今年8月非常密集地接受採訪與上綜藝節目宣傳。每個人都知道她過去的一舉一動,每個人都想問當年到底吃錯什麼藥⋯⋯不是,是到底發生什麼事。

2016/09/28 | 共誌

從「繪里香」到「英龍華」 ,惡女的現實人生就跟戲劇一樣精彩

1986年生的澤尻,今年滿30歲,成為日本人眼中的「輕熟女」,接演盛大慈善節目的特別劇,讓她在今年8月非常密集地接受採訪與上綜藝節目宣傳。每個人都知道她過去的一舉一動,每個人都想問當年到底吃錯什麼藥⋯⋯不是,是到底發生什麼事。

2016/09/21 | 共誌

為何台灣不能有自己的《BBC》?

那些認為台灣不像英國、日本先有公共電視,因此不可能實現大公廣的思維早該揚棄。只要社會有共識,歷史是人創造的,韓國就是由商業電視環境逆轉出強大公共電視的顯例。

2016/07/31 | 共誌

空間與政治 :「東亞大笨蛋串聯Party:愁城鬧事音樂會」初探

從活動的籌劃,到尋找器材、場地,再到現場的一切大小庶務,活動的組織者始終秉持著龐克文化中的「自己做」原則,在臺北這座以「小清新」而著名的城市中,硬生生地創造出了一個飽含衝突與混亂的現場。

2016/07/30 | 共誌

身為演唱會主辦,我很抱歉

演唱會產業也算是半個服務業,許多演唱會在規劃與執行上有不周詳之處,我無意辯解;但就消費者與主辦單位的互動可以觀察到,部分歌迷除了指正缺失,更會將主辦方當成只想撈錢的邪惡組織。從動機出發,我們顯然早已被判死刑,多做多錯,只能說:身為主辦,我很抱歉。

2016/07/27 | 共誌

我們要什麼樣的影展?郭力昕談臺灣影展問題

其實許多影展的問題都不僅是影展問題,影展一方面牽涉政府政策,另一方面又與國人對娛樂的看法相關。簡言之,影展問題也是文化問題,而文化問題又影響著我們對臺灣的所有思考視野。

2016/07/21 | 共誌

電影中的勞工抗爭困境──談《絲克伍事件》

勞工抗爭的困境,正是這種「儘管知道,但不一定解決得了」的狀況。因此,就算我們因為種種因素,無法大聲聲援那些爭取勞動條件的抗爭者,也請不要讓他們感到更加孤立。

2016/07/10 | 共誌

那一夜,你我皆魚民:關於演唱會的儀式想像

「儀式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體育競賽前的深呼吸、上班前的著裝、約會獻上的花束,都是讓人產生儀式感的舉措,使自己準備好進入另一個狀態。而演唱會也是如此。光是「去看」演唱會,廣義而言就是一個儀式的體現。

2016/07/06 | 共誌

命運無可隨人,唯能使命向前──我讀山崎豐子《命運之人》

山崎豐子令人敬佩的寫作生涯在《命運之人》畫上句點。作為跨越日本戰前與戰後的小說家,她深刻回顧記者的使命,同時也掀起「知的權利」的辯論,最後,則是企圖喚起世人對於沖繩問題的重視。

2016/06/20 | 共誌

從兒童至成年:歷數電影中跨性別者們在人生各階段的不安

回到真實世界,跨性別者也不全然都如影片中所反映的那樣抑鬱與無奈,然而我們不能否認,雖然民智漸開,但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仍然強大。或許,觀看這些電影,試著體會跨性別者的處境,與他們共苦共難,然後反思自己既有的想法,會是一個好的開始!

2016/06/17 | 共誌

沒人投資、贊助難「橋」,在臺灣拍類型片有多困難?

我喜歡投入類型片的拍攝工作絕對不是有什麼自虐傾向。或許有些時候結果會失敗,或許觀眾的進場還需要更多時間培養,但就只是心裡有那麼一點期許。即使現在我們還灌不了籃,但至少看看自己可以跳得多高。不是嗎?

2016/06/13 | 共誌

網路行銷主管經驗談:除了本身專業外,這行業更像「業務性格養成班」

業務性格到底怎麼在傳播行業裡如此重要?我想是市場教會我們去迎合的。客戶覺得他買的是「傳播專業」,所以策略精準、創意新穎、傳播工具到位,都算基本款;別忘了他多花一點錢是在買「代理」,這就包括一種「被服務的感受」,它是無形的,所以有時我們被拗起來也是無邊無際的。

2016/06/10 | 共誌

爆料文化的悲哀:媒體人對台大生取消訂餐事件的反思

寫這篇不是想批評事件中的店家,也不是想規避記者的責任,而是想聊聊當前一個新聞之所以出現,背後可能經歷的過程。我自己的做法是會盡量從中尋找一個平衡點,以此事件為例,加入消保官建議、消保法規範等內容,讓以後遇到類似糾紛的店家能有所依循,是否至少能發揮一些媒體的教育責任?

2016/05/22 | 共誌

阿兜仔不講英語:會說英語就等於國際化嗎?

英語作為世界上強勢的語言之一,確實有其重要性。但在英語之外,世界上仍充滿各式各樣的語言與文化。惟有看到這樣的文化多樣性並予以尊重,建立起身為台灣人的自信和他們交流,作者認為才是真正的國際化。

2016/05/12 | 共誌

想打造國族遊戲品牌,應從扶植台灣獨立遊戲開發著手

在整體社會環境接納遊戲產業和電競運動的同時,應回歸遊戲本質,讓台灣的遊戲開發者有機會創作出具代表性且具特色的遊戲。而政府的角色,應是以開創友善獨立遊戲開發者的環境,台灣遊戲產業才令人期待。

2016/05/11 | 共誌

動物社群媒體的角色扮演:除了賣萌之外,它也能是動保議題的最佳入口

如果民眾能利用臉書社群媒體長期投入動物監測,了解動物保育議題的多樣性,進而培養進階的思辨能力,動物才不會永遠只是人類操弄的消費客體,而能真正建立起人類與動物相互友善的真實生活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