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評論

發表文章數:70

個人簡介

《當代評論》半年刊乃馬來西亞「林連玉基金」出版的刊物,是一份人文和社會科學性質的半學術性公共評論,期盼負起議論公共課題、傳播思想新知、討論文化學術之使命,體現公共理性與人文關懷的精神,期待為社會提供思想養分和價值方向。 自2011年創刊迄今,《當代評論》見證並紀錄了馬來西亞社會的文化政治脈動、變遷與爭議,迎向眾聲喧嘩的時代洪流。當年,本刊以「公民社會的發展與民主轉型」為題創刊,旨在開拓民主討論與公共評論的空間。六年以來,《當代評論》已出版11期,主題內容廣泛多元,含括社會運動、民主選舉、區域政治、教育政策、宗教政治等議題,並有不少高質量的深度訪談。 既面向本土,也關注世界,持續經營不輟,提供理性討論空間。 《當代評論》自創刊以來,承蒙作者與讀者的鼎力支持,不論在主題、內容、方向皆提供許多寶貴建議。為了擴大在閱聽大眾之間的傳播與影響,在數位時代保持創新與永續優勢,決定由紙本雜誌轉型為評論網站,每週定期出版。 我們期許在網站發刊後,持續透過文字評論,關懷公共議題和思潮演變,滋養人文與社會的觀念論述,拓展言論和思想的自由疆域。

最新文章

2022/04/05 | 當代評論

1940至50年代的雅加達旅行怎麼玩?疫情不能出國,就透過史料遊歷東南亞吧

對東南亞研究、華僑華人研究而言,在田野調查如此重要,出門做研究如此困難的情況下,我們何不研究「旅行」呢?食衣住行皆可研究,圖像比文字更有解讀空間,結合兩者的研究領域將無限寬廣。透過田野調查、二手書商及線上拍賣等管道收集各種民間文獻,善用民間資料,能在疫情期間幫助我們進行嚮往而有趣的學術旅行。

2022/03/21 | 當代評論

馬來西亞國會女議員人數東協倒數第三,女性政治人物也不一定有性平意識

根據各國議會聯盟的資料,截至2019年,全球190個國家的國民議會的女性代表比例,馬來西亞排名第143位。在東協的排名倒數第三;而且,即使是參政的女性政治人物,也未必有性別意識,不一定能帶來性平政策。

2022/01/28 | 當代評論

回顧2021年馬來西亞惡水警訊:莫讓天災釀人禍

2021年12月18日,全馬多個州屬連續豪雨成災,全國160個縣當中竟然有50個成爲澤國。6萬多名災民紛紛涌向數以百計的疏散中心。截至今年1月5日,共有54人因而失去生命。水災導致道路中斷。高峰期間,雪蘭莪州有73個道路遭封鎖,東海岸大道數個路段則關閉多日。

2021/11/13 | 當代評論

「以神之名」的合理化破壞國家族群和諧,已成馬來西亞政壇常態

「以神之名」合理化種種破壞國家族群和諧,藉此達到個人議程,已成為馬來西亞政壇常態。這種保守意識形態幾乎已成定局,當前馬來領袖並無意願停止這種利用宗教敏感議題的手段,只有期盼未來新一代馬來領袖的新作為了。等待改變的同時,我們不應以敏感為由,一再把問題掃入地毯下,而應聯合其他較具包容性的馬來團體,一同舉辦理性、公開的跨宗教交流對話,這或許是改善現況的辦法,雖然我們無法立即看到改變。

2021/07/28 | 當代評論

為何台灣防疫比馬來西亞好?自律的公民社會與民主問責是重要原因

馬來西亞很少重大的天災人禍,持續的經濟發展讓大部份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因此對政府效能和專業度雖有批評,但容忍度較高。而疫情大流行揭露政府深層的制度問題,也讓人民大悟,要保命安家,唯有聯手打造民主的問責政府。

2020/11/03 | 當代評論

王室、軍方、佛教三位一體下的泰國,保守勢力終究牢不可破

泰國社會表面和諧,底下卻充滿暗湧、衝突和矛盾。就王室—軍方—佛教這三位一體的國內意識形態而言,要改革前二者絕對充滿挑戰;若要使第三者徹底退出政治,則更艱巨,畢竟佛教是泰國信仰的核心

2020/06/17 | 當代評論

網紅化的伊斯蘭傳教士,印尼和馬來西亞都不能忽視的另一種政治勢力

除了印尼,馬來西亞這幾年也有不少網紅傳教士,且與馬國不同的政黨有交集,在強大的網路影響力下,不同背景的網紅傳教士將影響馬國伊斯蘭論述,甚至牽引政局發展。

2020/04/21 | 當代評論

從馬來西亞定義的「一家之主」,談華人女姓教育的初衷

根據稅務局常見問題的答案,若夫妻兩人分別報稅,上述援助金將存入當局眼中一家之主的銀行帳戶,亦即Makcik Kiah該戶的一家之主。依據慣例,在傳統父權社會,一家之主是Makcik Kiah的丈夫。即便丈夫已經退休,她仍在工作養家,仍然不是一家之主。

2020/03/19 | 當代評論

馬來西亞土團黨夢醒時分後:脫掉了「公平正義」外衣,露出馬來民族主義真面目

第14屆大選中,土團不過是向希盟借了一件「公平正義」的盔甲,完成了對共同敵人納吉的政治打擊。納吉下臺,任務完成,巫統的敗選實現了土團對於「公平正義」的所有訴求,眼看希盟對「公平正義」的制度需求不斷侵蝕巫裔支持的基本盤,土團決定先走為妙。

2020/01/28 | 當代評論

宗教保守主義崛起的2019,是馬來西亞LGBT族群絕望得想哭的一年

1998年,當時的副首相安華被指控雞姦罪而入獄,令當時馬國人民在媒體認知了Sodomy 、雞姦、肛交等字眼。二十年後,馬國政壇依然利用性少數議題攻擊政敵,操弄性少數議題撈取政治資本。

2020/01/07 | 當代評論

越民主,越封閉?為何政權輪替後的馬來西亞政治漸往伊斯蘭化擺盪

很多人將民主化等同於自由化、世俗化,事實未必如此。由於社交媒體的普及,保守派善用自由空間來宣揚排他思想。朝野競相伊斯蘭化,加上不同穆斯林團體和傳教師日益活躍,讓社會輿論愈趨保守。

2019/12/10 | 當代評論

挺中國還是挺反送中?追求民主的馬國華人這次分裂得可決絕了

許多馬來西亞華人對中港台的政治相當熱衷,而今年爆發的香港反送中運動,卻把原本已因國內各問題而分裂的馬國華社,因支持不/支持送中的立場而顯得更壁壘分明。

2019/12/02 | 當代評論

騙了中國人,再騙當地人:打擊跨境電信詐騙集團已成中國與東南亞的重大挑戰

各種跡象顯示,馬來西亞電信詐騙集團的目標逐漸從中國人轉向當地人。因此,爲預防事態擴大化,未來馬中兩國應聯手推動建立一個更加適應全球化網絡犯罪的法律體系和國家間的協作機制。

2019/10/03 | 當代評論

大馬留學生社團神州詩社:為認同「中國人」而盛,卻因白色恐怖隕落

作者認為,記憶的追溯,不只在於讓過去和現在對照或對話,記憶也須考古,考掘出那些潛在的低音,故作者重新審視1980隕落的大馬僑生組織--神州詩社,並分析他們的認同想像和文學文化實踐

2019/09/11 | 當代評論

安華接棒馬國首相的難題:維護土著權力或追求跨族群的公平民主

馬哈迪回鍋任馬來西亞首相後,曾表示其任相二年後會交棒予安華,然而馬哈迪與安華的交棒不只是行政上的交接,而是兩種政治理念的過渡與對接,理念的差異將影響馬哈迪是否願意讓安華接棒。

2019/08/16 | 當代評論

新加坡人自己是如何定義「上層」與「下層」社會?

新加坡人對上層社會的理解可以用以下指標來概括:經商、私宅、擁車、就讀名校、優雅生活圈、有門檻的社交圈、高等教育、良好家教、純正英語、高檔餐廳、才藝栽培、美術鑑賞、聘僱女佣、赴歐旅遊等等。

2019/08/13 | 當代評論

馬來西亞天命任首相?沒有初賽,沒有複賽,只有生死決賽

可惜,馬國的用人特色,與能力往往沒有瓜葛。所思慮的,經常也有「臥榻之側,豈容鼾睡」的考量。同理,同時重用周瑜和諸葛亮兩個,也不一定是出自愛惜人才,而是試圖暗助漁翁一臂之力。此外,當然也攸關馬哈迪獨辟蹊徑的風格。

2019/07/31 | 當代評論

產業政策究竟出了什麼毛病,讓馬來西亞幾乎面臨失落的20年?

馬來西亞的制造業,一直畸形地往二元路線發展:一方面是與本土市場無掛鉤,出口導向的外資企業,另一方面則是只為本土市場制造產品,過度保護的本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