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成

發表文章數:22

個人簡介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音樂演奏碩士、亞洲及非洲研究學院民族音樂學碩士,畢業於香港大學音樂系,一手談藝一手論政,已發表樂評及社論逾百篇。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TNL+ 2023/04/11 | 李梓成

坂本龍一與香港的二三事

《戰場上的快樂聖誕》觸及同性戀議題,坂本龍一和David Sylvian合力創作的主題曲《Forbidden Colours》更是膾炙人口。達明一派在1988年推出的歌曲《禁色》,很明顯有其影子。雖然演唱者黃耀明多次藉此曲明志,但當時達明一派固然無指定將此曲獻給同性戀,而是世界受任何苦難的人。

TNL+ 2022/12/28 | 李梓成

到外國要好好承傳中華文化?承傳不是光環

一個地方樂種,演奏跟承傳是否必然劃上等號?以彈奏巴赫馳譽樂壇的中國籍鋼琴家朱曉玫,是否在承傳德國音樂?意大利名鋼琴家米凱蘭傑利(Arturo Michelangeli)最擅於演繹拉威爾和德布西的作品,又是否在承傳法國音樂?

TNL+ 2022/12/20 | 李梓成

「是但」二重奏:《竹林愛傳奇》宣傳照的左右顛倒

一個宣傳品並不足反映演出的質素,畢竟節目的編劇是曾奪金像獎、金馬獎最佳編劇的杜國威,也由粵劇界大老倌和最活躍的年青演員領銜主演。但一個「是但」的宣傳,卻會使知音人對表演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覺得是外行人手筆。

TNL+ 2022/11/25 | 李梓成

香港歌漂遠洋彼岸(三之三):洋紫荊他鄉盛放

仔細一想,這文章系列集筆下的音樂,從正逢著本地樂壇小陽春的製作,到海外港人聽著的本地流行曲,甚至是在英國華人社區中心奏起的時代曲,已然超脫了「以廣東話唱的流行曲」之意味,把這個成為香港人文化載體的音樂種類稱為「香港音樂」、「香港流行曲」,合適不過。

TNL+ 2022/11/21 | 李梓成

香港歌漂遠洋彼岸(三之二):異鄉人的音樂榜

聽到my little airport的《你叫我譯一首德國歌詞》,腦中忽然浮起幾個友人的名字。他們現正身居海外,往時與幾位談起香港音樂,甚是投契。我跟他們又聯絡上,希望從對話中一窺香港流行曲在他們,乃至僑居海外香港人,心中泛起的漣漪。

TNL+ 2022/11/12 | 李梓成

香港歌漂遠洋彼岸(三之一):有一種鄉愁叫香港

關於離散的香港流行曲並不是21世紀的專利。雖然可能冒犯到一些舊時代曲的擁躉,但我始終覺得現時關於離散的香港流行曲,影響力是史無前例的。

TNL+ 2022/10/28 | 李梓成

音樂會場刊怎寫怎讀?

在外國聽音樂會,場刊有時是要另外購買的。香港各藝團的節目通常都有免費的場刊,值得慶幸感恩。寫的人不要因看似予取予攜而隨便下筆,讀者也應要有辨別水平優劣的能力。

TNL+ 2022/10/17 | 李梓成

MIRROR紅館意外後,公道說話不易講

MIRROR的紅館演唱會意外後,香港人一直以來的怒火只是蓄而未發。情況儼如打地鼠遊戲,冒出頭的會遭當頭棒喝。母公司MakerVille兩星期前的聲明寫著「選擇了沉默」,一週後卻在毫無預兆下推出新歌,難免成為受議論的對象。

TNL+ 2022/10/03 | 李梓成

《岸上漁歌》聽到又一個香港

觀看影片後,沒有城市人認識自然的雀躍,也不如外國人藉此窺探香港國際大都會樸素的另一面般感到特別新鮮。較為深刻的反思落在電影節「斷裂與重生」的主題。

TNL+ 2022/08/31 | 李梓成

多變、高妙——林家謙的音樂特色

我嘗試拋磚引玉,僅舉數首歌作例,以極簡淺的筆法,從四個層面談林家謙音樂的特色:旋律、調性與和弦、拍號、想像力。

TNL+ 2022/08/23 | 李梓成

不會走音不是更好嗎?人類與人工智能孰美

一群頂尖樂手現場無甚瑕疵地演奏一首作品,比起電腦程式播放的音樂,當然能使人不禁喝采——為甚麼?

TNL+ 2022/08/15 | 李梓成

大會堂六十年,聽見滄海桑田

觀賞誌慶或紀念一類的文藝節目,「情懷」是首要的考慮因素。

2022/03/10 | 李梓成

藝無分傷健老少,只有觀眾有高低之分

青少年的表演,除了出於支持和鼓勵外,還應抱著何種心態?先舉一個的反面教材。記得看過一篇評論本地學生聯校表演的文章,教人如何欣賞業餘音樂會。

2022/02/25 | 李梓成

五音階與達明一派

將中西樂歸納為五音與十二音的對比,自是有點妄自菲薄。

2022/01/04 | 李梓成

甚麼才是「啱音」?音樂的分解與再裝嵌

一個自小接受西洋古典音樂訓練的人,聽後或許會認為戲曲並不調和,覺得音不準,其實或許是自己的習慣使然,並不代表那音樂真的不協和、有問題。

2021/11/30 | 李梓成

叱吒頒獎禮又至,甚麼是好的音樂?

音樂還是可以從一些客觀的現實分個高低。有關「好」的音樂,我自己最大的衡量是旋律及節奏,講求它要多變,不會安於聽者的想像和預測,一邊聽歌一邊猜到下一個音及節奏,這首歌也難免太平庸。

2021/10/19 | 李梓成

藝術演化論:為什麼貝多芬和金庸無可超越?

為何現時已經不會有人寫「傳統定義」交響曲、協奏曲?這是因為莫札特、貝多芬、馬勒、拉赫曼尼諾夫等已經將這形式推至登峰造極的地步,根本就不有任何餘地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