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7 | 眼底城事 從濱海而生的那群人談起:如何讓在地海人,起身成為第一線海洋守護者? 過往的政策制訂以中央本位出發,由於執政者對山與海的認識相當有限,因此在地方上時常可看到不合時宜的政策與法規橫行,這凸顯將地方頭人與經驗者納入地方治理的重要性:「必須加快融合第一線海人的知識與理解,也必須培力與賦權,讓海人們有權也有責,起身成為當責的第一線海洋守護者。」 海人 漁民 More... 漁人 海洋文化 向海致敬 濱海文化 沿海知識 漁村 海委會 阿美族 海洋保育 豐濱鄉 石梯坪 2022/08/04 | 眼底城事 透過「雜草」來野化城市,為後疫情時代帶來觀念翻轉的六感療癒 「我們總是想利用植物、利用大自然做些什麼,在地球上享受著免費的生態系服務,卻常常矛盾的破壞生態循環,降低生態提供服務的功能。』《雜草稍慢》林芝宇認為沒有生錯地方或不該存在的植物,那些不被期望生長、生非其所的草、或沒有利用價值的「雜草」,只是在人類主觀感知下給予的定義。 雜草茶 雜草 More... 野地 城市綠地 都市植栽 野菜 水土保持 生物多樣性 野採地 2022/04/10 | 眼底城事 遊戲場設計師的兩難:要冒險也要安全,「國家標準」造成什麼樣的限制? 近年來有許多遊戲場設計師都結合了:兒童心理、身心發展、感覺統合、遊戲行為等與環境的關係,提出許多新奇有趣多元的遊戲場設計方案,但卻受到法規的重重限制,筆者提出遊戲場分級管理的概念,希望政府不要因為絕對安全的一刀切,讓孩子失去許多結合感覺統合的遊戲機會。 公園 遊樂場 More... 特色公園 遊戲環境設計 遊戲場 共融式公園 2022/02/04 | 眼底城事 台北市的稻浪:食農教育、生態保育、防洪降溫,「關渡平原」不應只從農業生產的角度檢視 從捷運紅線的復興崗站下車,會看到台北市僅存的大片農地,這片土地該如何利用經過了數位首長的執政,答案仍是先暫時保存生態田園農地風貌,以利後代利用。那在這個大方向下,目前的關渡農地能有甚麼出路呢? 農地 生態農業 More... 台北 關渡 土地利用 國土規劃 農業 平原 水鳥保育 農業轉型 2022/02/02 | 眼底城事 多樣性活力的台南街道空間,就是一種最直接、也最自然生成的社會性基礎設施 「新創店家悄悄移入,與在地住一輩子的老人家比鄰,居民的曬衣桿旁是店家的小招牌,店家擺放的桌椅旁擱著居民曬乾的柚子皮。』新創小店帶來的活力、外來文化與在地高度契合,是走訪台南街道就能發現的一大特色。 公廟 社會性基礎設施 More... 街道 街道生活 台南 歷史 城市規劃 2021/12/11 | 眼底城事 人行道上的未爆彈:「阻根板」的錯誤使用,成為台灣道路安全隱憂 台灣的街道上,常常會看到因為樹根而隆起的道路鋪面,使行人的安全受威脅。但這些不是政府沒有作為,而是施作的工法(阻根板)已經過時,只治標不治本。 路樹 城市 More... 導根板 阻根板 人行道 行道樹 行人 路樹倒塌 2021/11/07 | 眼底城事 不只是綠化和點綴:以城市生態系統的角度思考,行道樹的效益是全面性的 在水泥叢林的都市中,樹木與植栽並非只是為了綠化而已,他們調節溫度、淨化空氣、提升環境的舒適感。它們是一個城市宜居與否的關鍵。 行道樹 遮蔭 More... 路樹 樹木 綠化 熱島效應 街道 噪音 生態系統 空氣汙染 生態 城市 調節 2021/07/25 | 眼底城事 即將誕生的桃園大湳森林公園,如何從保一總隊營區打造為新都市綠肺? 大湳森林公園在先天體質上較大安森林公園更為良好,不論是生態多樣性及喬灌木生長的狀況,都擁有目前全國發展都市森林公園最好的條件。讓我們來看大湳森林公園的特色與規劃理念。 桃園大湳森林公園 大湳森林公園 More... 森林公園 公園 自然 綠地 戶外空間 都市森林 大湳 桃園 公民參與 空間規劃 2021/07/19 | 眼底城事 現行國土計畫下,山還會因為採礦被挖成一座魚池嗎? 在立法院難產20多年的《國土計畫法》通過後,民間團體滿心期待國土計畫終於能一掃過去《區域計畫法》時期的土地紊亂使用。但筆者遺憾地發現,在現行制度下,國土計劃依然無法解決某些環境問題...... 礦 礦產 More... 礦業權 礦業 礦場 採礦 國土保育區 國土計畫 水泥 礦業法 國土計畫法 國土規劃 2021/05/22 | 眼底城事 行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從「標線型人行道」開始改變的公民行動方案 身為臺灣行人,每天出門就像是一場戰鬥,本該給人走的人行道往往被違停車輛占用,只好被迫行人車爭道。我們將「標線型人行道」作為倡議主軸,希望嘗試改善這項不完善的行人設施。 人本交通 交通 More... 車禍 路權 人行道 無障礙設施 行人 交通事故 標線型人行道 人車爭道 徒步 2021/03/28 | 眼底城事 紀實的空間或虛構的舞台:影像如何介入台北都市拆遷保存運動? 在影像媒體漸漸成為我們理解世界重要媒介的今日,本文回顧影像的再現與介入如何影響台北都市保存運動,及其侷限為何。 紀實影像 樂生 More... 拆遷 蟾蜍山 紀錄片 大安森林公園 我們家在康樂里 侯孝賢 殺人計畫 殘響世界 尼羅河女兒 寶藏巖 陳界仁 愛情萬歲 2021/03/28 | 眼底城事 從備受憧憬到褪色鄉愁──日本公團住宅的興衰概述 早期備受憧憬,甚至中籤率曾不到百分之二的「團地」,為何後來讓人留下「既遠且貴又狹小」的觀感,甚至將成為未來郊區的負遺產?《比海更深》中主角與母親的簡短對話,準確地點出了團地中的一些課題...... 日本 公團住宅 More... 集合住宅 比海更深 團地 住宅公團 公團 是枝裕和 高齡化 空屋 2021/03/21 | 眼底城事 用百年眼光規劃行道樹種植:如何打造街道林蔭化,避免人樹衝突? 在規劃人行道和行道樹的初期,一般設計者往往只思考樹木10幾年內需要的空間去做規劃,所以,常常樹木種植30年後,出現人行道隆起。為了處理隆起的人行道,短視者又去斬斷根群,造成樹木無預警的倒塌。 林蔭化 樹木修剪 More... 樹 樹木 修剪 喬木 行道樹 樹根 路樹 護樹 斷頭 2021/02/21 | 眼底城事 給人「看」而非給人「用」:台灣的公園遊戲場為何都缺乏樹蔭? 林子平教授的研究指出,在樹蔭濃密的公園,大氣溫度會降兩度,體感溫度下降十度,顯示有樹有水的自然生態公園能有效幫都市退燒。以下將針對台灣公園遊戲場缺乏樹蔭的現況進行分析與建議。 林蔭遊戲場 遊戲場 More... 樹木 特公盟 公園 兒童 林蔭 遮陽 綠化 樹蔭 樹穴 2021/02/02 | 眼底城事 如何在都市設計「自然遊戲空間」,讓戶外遊戲成為孩子自由的化外之地? 如果孩子要健康成長,需要遊戲和運動促進成長。身為大人的我們能做些什麼?全球兒童遊戲權倡議團體一致認為,「自然」必須被帶回城市空間中,應該放更多自然元素到人造空間裡。 遊戲 遊戲場 More... 孩子 遊戲空間 特公盟 兒童 戶外活動 大自然 兒童遊戲場 疫情 自然遊戲 公園 戶外空間 2021/02/01 | 眼底城事 草地與水泥並非零和對立,如何設計更貼近使用者需求的生態公園? 把公共空間還原成草坪,是否為讓增加都市綠地面積、讓都市更生態的唯一解?是否有必要將綠地與公園的諸多民眾使用需求對立?「生態」的公園環境,如何透過景觀設計,盡可能貼近使用者的需求? 綠地 公園 More... 草地 綠地設計 景觀設計 大安森林公園 蚊子 遊具 兒童遊戲空間 生態 特色公園 2020/12/19 | 眼底城事 如何設計公園草地,才能做出兼顧活動與綠地的孩童遊憩空間? 在氣候變化的挑戰下,極端的溫度令人們無法在戶外活動太久,植栽綠地成為面對這樣議題的解方之一。但從公園使用者需求來看,人為設施是否能被適當運用,與綠地植栽共存呢? 公園 孩子 More... 草皮 遊具 遊戲空間 兒童 景觀設計 感覺統合 兒童發展 草地 遊戲 綠地 2020/12/12 | 眼底城事 一個留學生的文化美食地圖:以飲食辨識舊金山灣區的精神 在消費主義高度發展的當代,要深入了解一個城市,存夠錢好好吃遍每個角落不同檔次、文化的餐廳,比起各區搬遷或是與不同階級背景的人戀愛,還是容易得多。過去幾年,因留學而住在舊金山灣區的我,便是以飲食辨識這個美國西岸城市的身世與精神。 灣區 飲食 More... 農夫市集 美食 移民 料理 小義大利區 餐廳 舊金山 墨西哥 Chez Panisse 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