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發表文章數:91

個人簡介

《眼底城事》由一群對城市空間與生活充滿熱情的人所發起的計畫,熱愛城市生活,關心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夠過共同書寫的方式,從城市規劃專業走進真實社會中。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20/12/06 | 眼底城事

地方媽媽的菜市場觀察隨筆:眾裡尋他千百度,寶山就在巷口處

當我固定到附近的菜市場購物後,跟幾個攤販大哥大姊越來越熟識,他們會記住我偏好的購買內容與風格,甚至寶寶出生後,他們記得寶寶愛吃的菜,也會跟著我一起跟寶寶說台語。這些友善的購物經驗、情感連結、在地獵奇,其實跟食材的品質一樣重要啊。

2020/11/27 | 眼底城事

「惡夢交通之城」台南市的宜居路,「超級街廓」是解方嗎?

即使擁有古蹟、文化資產和美食,但各式交通問題,讓台南的宜居性大打折扣,移動帶來的不便與風險,也使台南離葉石濤口中那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越來越遠。台南要如何成為那個「悠然過活的地方」?

2020/11/23 | 眼底城事

地方的消散與凝聚:如何理解北車大廳特有的聚會文化與地方建構?

原本台鐵打算延續禁止民眾席地而坐的禁令。支持禁令延續者主張,北車大廳的用途不包含集會與休憩,使用應該以使用者通過為主,而席地而坐者的「占用」侵犯了這一目的。是甚麼原因使席地而坐者變得格格不入?

2020/10/25 | 眼底城事

來自地獄小鎮的海口味:充滿野味的新英格蘭鱈魚角龍蝦料理

Provincetown的料理濃縮了新英格蘭地區狂放的一面。這座榮獲全美同性戀最友善之一的城市,1970年代吸引不少遊少好閒、無所事事者遊盪至此,其中也包括名廚安東尼・波登。據他回憶,這座小鎮只要一到夏季,就成為海邊的時代廣場。

2020/10/18 | 眼底城事

漫步在西貢:飛速發展的藍圖中,沒有行人的位置

西貢的街道幾乎都有設置人行道,但人行道並不完全屬於行人,得與雜物、商店、攤販、機車共享。強烈感受到行人的弱勢與不便後,我也加入了騎車的行列,接下的挑戰就是弄懂道路上的潛規則與騎士們的習性。

2020/08/18 | 眼底城事

療癒社區的創傷:幫我們撫平傷痛、開放對話的「社區情感避難所」

台灣或許不像國外許多社區有更密集的暴力、貧窮與藥物問題發生。但在每一個看似對等的社區內,還是有著極端差異的人。位在大同區的「逆風劇團」就是處理類似問題的一個獨特案例。

2020/08/02 | 眼底城事

輪椅族的東京街道觀察:日本人將「障礙」視為「不自由」,我有種說不出的感動

日本人看待「障礙」已進化到「不自由」的用詞。對於肢體障礙的我來說,突然有種說不出的感動。原來我只是失去部分的自由而已,而廢物、殘廢、殘障、身心障礙者等等詞彙瞬間化為烏有。

2020/07/07 | 眼底城事

飛天改遁地的台灣「鐵路立體化」起源:北京有,我們也要有的「面子政治」

為何所費不貲的鐵路立體化得以推行?追溯後發現: 威權時期,在台灣(中華民國)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現代化」之爭中,鐵路立體化才在特殊歷史背景下順利推行。

2020/06/29 | 眼底城事

人行道所串起的日常生活網絡,才是新加坡城市規劃最重要的DNA

新加坡人普遍沒有使用雨傘,因為他們靠著有遮棚的人行道就可以行動自如,甚至我也逐漸揚棄帶傘的習慣,因為出門都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我從市區回到家的路線都有遮蔽的路徑。

2020/06/01 | 眼底城事

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台北鐵路地下化:沒錢搞軌怎麼辦?試試土地開發的萬靈丹

台北鐵路地下化光是興建及營運維修成本,三十年來已至少投資超過三千億。為了補貼工程計畫所造成的虧損,工程及規劃界將都市更新與站區周邊的土地開發作為紓困策略,因此失去主導都市更新的能力。

2020/05/18 | 眼底城事

台南鐵路地下化爭議:「搞軌都市主義」下,政府未能回應的問題

臺南市的都市擴張與建成區的擴大,在都市計畫上無法進行使用減縮調整的狀態下,造成了市區內旅行距離的增加、交通旅次的上升。因此,要處理的都市問題是如何提升市區的公共運輸使用率,以及增強既有市中心土地使用的效率等。

2020/05/09 | 眼底城事

治療地景:在社區裡「製造療癒」的地方策略

讓人得以創作或得以舒緩放鬆的事物,或許都可以稱作口語中的「療癒」。但那個讓我們「療癒」的地方,卻不一定是我們最熟悉的「家」,而時常卻可能是美國社會學家歐登伯格所稱的「第三空間」。

2020/04/05 | 眼底城事

圖解「景觀都市主義」:開放空間和綠地系統才是規劃焦點,而非建築

在景觀都市主義下,景觀從被動的花花草草,轉化成對於城市公共生活有積極性的主體。例如,工業空間(碼頭、工廠)或是都市嫌惡設施(機場、掩埋場)反而能成為都市大型綠地的來源。

2020/04/03 | 眼底城事

如何促進民間參與?淺談社會住宅的社區政治與共融挑戰

公聽會的反制運動是台北社會住宅興建的縮影:台北市的社會住宅面對土地取得困難、不少鄰里反對強烈的情況下,社會住宅必須要形塑出一個在原有趨近飽和的建成環境下,推動都市再發展的新圖像。

2020/03/30 | 眼底城事

昂貴的鐵路立體化能帶來什麼效益?相關建設的迷失與真相

20年以上的等待時間,讓位於台灣城市發展核心的台鐵車站週邊逐漸頹敗凋零,讓台鐵錯失數十年車站開發帶來的票箱及商業利益,讓台鐵還在為負債、低薪、買不起車輛而在等待中央補助。

2020/03/01 | 眼底城事

談台北市社會住宅計畫:民眾參與的「時間向度」為何重要?

公共住宅政策需要足夠的社會溝通過程,若不是有政治人物「四年兩萬戶」的政見壓力,辛苦的基層公務員和規劃者本應有更充裕的時間,讓市民理解社會住宅可以是什麼,社會住宅可以帶來如何周邊居住環境的改善,提供多少公益。

2020/02/08 | 眼底城事

如何閉上眼睛做設計?視覺傳達之外,被忽略的五感體驗

你曾經閉上眼睛,感受過某個地方的風嗎?風裡的聲音、味道、溫度──無論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都找不到一模一樣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