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3 | 眼底城事 公辦都更中的居民參與和限制──斯文里三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政府大手筆宣布推動改建,並在三年裡保證完工,究竟是天上掉下來的德政,還是一場與魔鬼的交易?對於涉及複雜私人產權基地的都市更新來說,三年是極為有限的時間。 公辦都更 都市更新 More... 民眾參與 整建住宅 同意戶 斯文里三期 斯文里 斯文首善 所有權 都更 2020/01/12 | 眼底城事 學習在城市中聆聽:突破視覺媒介侷限的聲音地景 一個聲音能讓人們產生多種反應,這就是「聲音地景」最為複雜與饒富趣味的地方。我們舉一個台灣人熟悉的例子:垃圾車。 文化地景 聽覺 More... 台灣聲景協會 聲響藝術 目目文創 吳燦政 文化景觀 聲音 聲音地景 Carl Sauer 垃圾車 臺南 五感 2019/12/09 | 眼底城事 全球暖化與調適:諾貝爾獎的焦點與在台灣選戰的缺席 自從那些平常不太關心公共議題的朋友們有了小孩,竟然不約而同的問起氣候越來越極端,下一代該怎麼辦?台灣該怎麼面對?而根據氣候變遷研究機構的繪圖,可以看到幾張驚人的升溫與海平面上升模擬。 民主 氣候暖化 More... 環境議題 全球暖化 淹水 氣候變遷 治水 Paul Romer IPCC 選舉 William Nordhaus 環保 2019/11/22 | 眼底城事 葉石濤《葫蘆巷春夢》的台南隱喻:異化、惡臭與情慾交織的現代化地景 本文將以葉石濤的短篇小說《葫蘆巷春夢》為例,分析文本的環境描述中關於台南的特徵與意義。葉石濤透過小說角色下班後的異常心境,逼近現代人在工作與休閒的分離之後的異化景象。 台南 葉石濤 More... 臺南 現代化 小說 葫蘆巷春夢 城市 巷弄 葫蘆巷 日常 街道 日常生活 異化 2019/11/18 | 眼底城事 「教室即客廳」的可能性:鼓勵多重使用的教學空間特質 對離家在外、蝸居在宿舍或租屋處的大學生們來說,兼具公共性和排他性的教室,就成為分享生活的重要場域。以下要介紹幾個鼓勵「教室即客廳」的空間特質。 教室 客廳 More... 空間 討論 教學空間 空間設計 教學 學習 建築 會議 公共場所 2019/11/16 | 眼底城事 約會該去IKEA還是阿秋大肥鵝?「活的」消費性空間觀察 約會地點的選擇是門學問,在挑選適當場所上,有哪些可以注意的空間細節? 約會 用餐區 More... 消費性空間 空間設計 咖啡廳 空間 地理學 交往 餐廳 2019/11/15 | 眼底城事 充滿韌性的嘉義東石:淹水危機、養殖漁業變遷與塭仔老人家的日常 養殖的經濟價值比種田高很多,許多人相繼加入,可耕地逐漸被魚塭吞噬。至於近年來的海水倒灌,雖然會讓靠地下水的魚塭水質改變,但養魚仍不是個問題。最關鍵的問題並不在此。 水產養殖 淹水 More... 塭仔 地層下陷 東石 鹽化 東石鄉 養殖漁業 魚塭 嘉義 蚵仔 2019/11/10 | 眼底城事 在公園與書本相遇,究竟是知識的殿堂還是書的墳場? 立意良善的藝術介入空間,一定和空間使用品質成正比嗎?打著設計師參與的計畫,是否等於品質保證?以下要來談談我們對於公共空間設置書屋的想法。 書屋 蒲公英書席計畫 More... iReading 悅讀:紐約公共圖書館 社會設計 漂書 美孚橋底漂書樹 閱讀 公園 環境設計 公共空間 2019/11/08 | 眼底城事 你相信空間有記憶嗎?那些討人喜歡的半戶外空間是什麼模樣? 你相信空間有記憶嗎?記憶中討人喜歡的地方都長得怎樣?本文將探索討人喜歡的半戶外空間是什麼模樣。 空間記憶 半戶外空間 More... 模式語言 公共空間 空間 街道 騎樓 第三空間 2019/11/04 | 眼底城事 五感體驗是門好生意:「殺風景」的台中中央公園,如何喚醒感官? 當臺中清翠園的設計團隊挖空心思,大量運用高科技,最終目的也只是為了喚醒人體最原始的底層感官,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件與個人感知之間,早已出現了一道鴻溝? 五感體驗 感官體驗 More... Philippe Rahm 景觀設計 溫度 公園 視覺 清翠園 五感 景觀 臺中中央公園 地景 臺中清翠園 2019/10/21 | 眼底城事 先有自由,才能發財:活化公共空間的城市「造反」行動 允許公共空間有不同的使用可能,民眾才得以在這樣的可能性裡,創造出有活力、趣味的空間。有趣的空間帶來人潮的聚集,人潮聚集帶來商業發達的機會,「成市」在人,而不在天朝的恩准。 遊行 公民運動 More... 香港 社會運動 抗爭 城市造反 反送中 侯志仁 反叛 公共空間 抗議 2019/10/03 | 眼底城事 跨世代對談:三位空間專業者如何看待萎縮城市、地方發展與公民參與? 這篇訪談的重點分別是萎縮城市、地方發展、公民參與。薛呈懿提到:雖然宜蘭一直被稱為民主聖地、社造先驅,但她認為在公共政策的討論上,宜蘭到了一個瓶頸,如何透過參與、公民討論、建立共識讓羅東真正改變,是更重要的事情。 黃瑞茂 黃書緯 More... 空間 薛呈懿 城鄉萎縮 地方發展 公民參與 羅東 都市規劃 木下齊 地方創生 宜蘭 社區參與 工作坊 2019/08/23 | 眼底城事 澳門獨立媒體《論盡》:繁華主流之外的公民之聲 在外地人眼中,繁榮富庶的澳門是令人羨慕的,而獨立媒體《論盡》則揭露了許多官商勾結的土地戲法,並檢討發展大旗下失衡的城市規劃。 獨立媒體 論盡媒體 More... 澳門 城市規劃 土地開發 都市發展 城市發展 媒體 疊石塘山 土地議題 論盡 2019/08/11 | 眼底城事 推動特色公園和兒童友善城市,養出強壯的「放山雞兒童」 一個社會想要培養富有競爭力、創新力的青壯世代,需要怎樣的環境?是過度保護、希望孩子安靜坐在家看電視,等到有一天孩子開竅,就突然擁有勇氣、創意與強韌心理素質?亦或大人以身作則,拿出承擔的勇氣,提供孩子在日常遊戲空間,有適度挑戰的機會? 戶外活動 遊戲 More... 特色公園 公園 兒童 兒童發展 遊戲場 兒童遊戲場 公共空間 2019/08/05 | 眼底城事 從自立營造到文化保存,與生態共存的蟾蜍山聚落 蟾蜍山文化景觀的保存,建立在人與這塊土地的關係上。而蟾蜍山不只是山、不只是文化景觀,更多的是延續並實踐的生活態度。 蟾蜍山 文化保存 More... 煥民新村 非正式聚落 非正式住居 文化資產 文化景觀 非列管眷村 自立營造聚落 眷村 2019/07/27 | 眼底城事 當Z世代與白色恐怖相遇:走讀橋頭糖廠,認識戒嚴史的親子共學團 孩子們聽到一個案件有十六位政治受難者被處決,有的沉默、有的露出驚訝的表情。說完故事,我問小孩有什麼話想對受難者說嗎?有小孩說:「我想問他,你在天堂過得好嗎?」橋頭糖廠的白色恐怖故事只是個起頭,未來我們還會一直一直說。 親子共學團 威權教育 More... 暖暖蛇共學團 白色恐怖 歐巴桑聯盟 橋頭糖廠 林東福 政治受難者 體制外教育 政治教育 台灣歷史 兒童教育 人文教育 2019/07/25 | 眼底城事 從居家防跌到換工,打造「老得起」的社區互助網 作者以老人防跌為議題成立了「防跌工班」,協助居家內外環境的改善,以預防長者跌倒。如此才能維持老人在社區獨立健康生活、減少醫療資源耗費和家庭照顧負擔,並重構老人的社會關係。 暖暖 基隆 More... 社區 在地老化 防跌工班 換工互助 老人跌倒 在地安老 社區工作 老人防跌 換工 社會關係 賦權 社區互助 社區照顧 展齡 2019/06/28 | 眼底城事 打破千篇⼀律的公共空間:台北「可遊戲空間」疊圖分析 為什麼要進⾏台北市的可遊戲空間分析呢?為什麼我們需要談論可遊戲的空間呢?不只是因為兒童需要遊戲而已,還要從城市發展與規劃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台北市 遊戲空間 More... 可遊戲空間 公共空間 遊戲 疊圖 倫敦計畫 遊戲場 playable space 兒童遊戲場 公園 公園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