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發表文章數:91

個人簡介

《眼底城事》由一群對城市空間與生活充滿熱情的人所發起的計畫,熱愛城市生活,關心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夠過共同書寫的方式,從城市規劃專業走進真實社會中。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19/06/23 | 眼底城事

我在台北放框框:用街頭攝影捕捉非典型台北

我曾認為臺北不適合拍照,但那只是一種執念。出了門,不管往哪個方向走,其實都有風景可看。臺北有它自己的邏輯;它既不光鮮亮麗,也不陰沉頹敗,只要你不急著在其中尋找特定美感,它總能回報給你一些什麼。

2019/06/08 | 眼底城事

艋舺公園、茶店、友善椅:老少年少女的社區交際場

早上八點後,艋舺公園開始人山人海:清一色的中老年人中,有男有女。如果初次撞見這般人潮,可能會興起「街友整天在這裡聚集、無所事事」的錯覺。然而,資深社工說道:多數的無家者都有工作,天未亮就去上工了。若無家者白天都去工作了,在公園裡的人是誰呢?

2019/05/28 | 眼底城事

走進公館蟾蜍山聚落,看見社區照顧和在地安老的重要

為什麼需要社區照顧和社會支持網絡?進安養機構不好嗎?走進蟾蜍山聚落的日常生活,我們能發現,由下而上的草根力量發展出來的自力照顧系統,或許才是更友善老年人的安老模式。

2019/05/27 | 眼底城事

居住的第三條路:不只是共居的「合作住宅」,如何避免淪為炒房工具?

「住宅合作社」是建商興建的住宅和政府興辦社會住宅、出售型住宅(如國民住宅、合宜住宅)之外的第三條途徑,合作住宅的社員除了可以參與規劃設計自己的家,還有哪些優點?而如果要避免淪為炒房價的工具,合作住宅得實踐七大原則。

2019/05/24 | 眼底城事

社區共餐新模式:日本貧富差距嚴重,「兒童食堂」面臨哪些挑戰?

「兒童食堂」以兒童為主要對象,提供低價或免費營養餐飲的地方。大家或許很驚訝,名列先進國家的日本,竟也會出現兒童貧窮的現象,而這也是兒童食堂興起的原因。

2019/05/24 | 眼底城事

社區共餐新模式:關注「食格差」的日本兒童食堂,面臨哪些挑戰?

顧名思義,「兒童食堂」是以兒童為主要對象,提供低價或免費營養餐飲的地方。大家或許很驚訝,名列先進國家的日本,竟也會出現兒童貧窮的現象,而這也是兒童食堂興起的原因。

2019/04/29 | 眼底城事

紙本刊物強勢回歸?台灣地方誌的現況與挑戰

地方誌為何在近年興起?它跟社區報有什麼差別?地方誌是出版產業的一環嗎?它能靠什麼商業模式養活工作者?實體刊物在網路時代下還有生存的空間嗎?新竹的《貢丸湯》雜誌主編將在本文一一討論。

2019/04/27 | 眼底城事

城市設計忽略長者與輪椅族,令他們出門就像一場戰鬥

隨著醫療的進步,人類社會即將迎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老化。到底老化有什麼問題?會帶來哪些影響?我們習以為常的城市空間又有什麼問題?

2019/04/25 | 眼底城事

城市設計對長者與輪椅族不友善,出門就像是一場戰鬥

隨著醫療的進步,人類社會即將迎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老化。到底老化有什麼問題?會帶來哪些影響?我們習以為常的城市空間又有什麼問題?

2019/03/31 | 眼底城事

漫遊苗栗苑裡老街,認識藺草的故鄉

苑裡是網友票選第一名的「經典小鎮」,究竟這個位在苗栗海線的小鎮有什麼魅力呢?又有哪些值得一遊之處?而除了天下路老街外,作者也要向大家介紹苑裡獨特的藺草編織工藝。

2017/11/26 | 眼底城事

與漁村對話的一堂地理課:老蚵農倚著一頭老牛,只有芳苑才有的故事

每當在引導學生反思地方發展時,可以感受到學生似懂非懂,很難切身地訴諸己見,面對課文中看似貼近生活的案例,卻又抽象到難以言喻的情況。為了讓討論更有感,我想或許可以透過地理實察,將真實情境拉進課堂中。

2017/11/04 | 眼底城事

友善行人促發城市復興:正興街假日徒步區

違規臨停佔完十分鐘,入手戰利品後當然是瀟灑揚塵而去。封街後得把車停好再來,既然停好了,有了「十分鐘之外」的時間與環境所營造的閒適感,自然會多走多看幾間店。而且少了汽機車的無形壓迫感,緊牽(抱)著的小孩的爸媽可以安心放手,專心地逛街排隊吃冰散步。

2017/11/01 | 眼底城事

我的家鄉不只有八卦山、大佛或肉圓──讓學生說出「在地宣言」的彰化專題課

進入一所彰化的高中任教後,聽到學生說「彰化除了八卦山、大佛、肉圓。好像就沒有什麼了!」再聽到他們說平時也不一定常常在吃肉圓,「那個肉圓排隊的都是觀光客啦!」我意識到原來台灣的教育體系,從來沒有好好的帶學生們認識自己生活的地方,也沒有告訴學生們對於家鄉和地方的想像,不應該只有刻板印象。

2017/10/29 | 眼底城事

令人厭煩的設計趨勢──城市中那些可有可無的景觀花樣

我們的城鄉環境中,充滿各式各樣的人造物體。這些設施──所謂文化景觀的一部份──往往有其存在的功能及理由。然而,您是否有發現其中有些似乎並不特別討喜,也非必要,卻總是一再出現?

2017/10/10 | 眼底城事

從日劇窺探日本都市社區營造

日本擅長以電視連續劇反應社會現實。前陣子紅極一時的日劇「月薪嬌妻」,以詼諧浪漫手法,討論了日本這個亞洲高度現代化的經濟強國,自從1990年代泡沫經濟之後失落的20年,浮現的諸多社會結構問題。另一部日劇「無聲的貧困」,與「月薪嬌妻」的難以承受之輕相比,則直指了底層社會現象的沈重。

2017/10/10 | 眼底城事

從日劇窺探日本都市社區營造的脈絡

日本擅長以電視連續劇反應社會現實。前陣子紅極一時的日劇「月薪嬌妻」,以詼諧浪漫手法,討論了日本這個亞洲高度現代化的經濟強國,自從1990年代泡沫經濟之後失落的20年,浮現的諸多社會結構問題。另一部日劇「無聲的貧困」,與「月薪嬌妻」的難以承受之輕相比,則直指了底層社會現象的沈重。

2017/10/07 | 眼底城事

公共空間的危機:由美國夏洛茲維市的右派恐怖攻擊談起

夏洛茲維市府的舉動並不是獨立事件。近年來美國南方各大城移除南軍將領雕像與紀念物的這一波行動,起源於2015年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敦(Charleston)教堂槍殺事件。當時有九位黑人被白人種族主義者槍殺,因而人們開始檢討:是否這些紀念碑雖然表面上無害,事實上卻助長強化了舊有的偏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