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多經

發表文章數:187

個人簡介

侘寂.Minimalist.重度貓奴。

最新文章

TNL+ 2023/05/10 | 芬多經

【隨點隨看串流+】Netflix《人選之人》:幕僚困境不夠透徹、選戰節奏也欠佳,只有「造浪」缺少「人選」

實在無法理解,《人選之人》的文宣部,就只是一個為了總統大選才成立的文宣單位,更偏向競選總部的文宣編制,這樣與真實的政黨文宣部的情況相比,是否又有些定位不明?或許因為編劇的政治經歷並不夠久或涉入不夠深,因此對於幕僚個人的困境描述得不夠透徹,也沒有把選戰的節奏步伐詮釋好,導致選舉操作部份有些無力。不但沒有演出公正黨主動製造議題的橋段,也沒有在政黨議題攻防中做出什麼成效。

TNL+ 2023/04/29 | 芬多經

【關鍵專訪】《疫起》王柏傑、薛仕凌:拍整部戲都好辛苦,製作人跟導演真的很大膽

2023年在COVID-19疫情逐漸解封之際,《疫起》改編自2003年台灣經歷過的SARS疫病災難,以撼動全台的封院事件為藍圖,採取類型手法刻畫人性衝突,描述致命病毒在醫院爆發。透過本篇專訪,深入了解演員王柏傑、薛仕凌的心路歷程。

TNL+ 2023/04/22 | 芬多經

【綜藝說溜嘴】《大嘻哈時代2》結束後的評審真心話,蔡詩芸、迪拉胖、陳星翰的難處在哪裡?

《大嘻哈時代2》三位評審面臨龐大的壓力,必須「接受」網友們的批評與質疑。陳星翰說:「考慮很久的原因就是我不想要被罵,因為當評審就是會被罵。」迪拉胖則說:「很多人說評審沒有標準,但是有統一的標準才很奇怪吧!」

TNL+ 2023/04/04 | 芬多經

回顧坂本龍一傳奇音樂生涯:「世界的坂本」如何成為享譽國際的音樂宗師?

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最終不敵病魔離世,而根據坂本龍一本人的遺志,未來將不會舉辦追思會,經紀公司也發出聲明,寫著坂本龍一生前喜愛的拉丁語:「Ars longa, vita brevis」(藝術恆久遠,而人生短暫)持續透過音樂奉獻給全世界。不過,這名大師到底留下了哪些音樂遺產給大家呢?

TNL+ 2023/03/21 | 芬多經

【關鍵專訪】《黑的教育》蔡凡熙:大家不一定要認識真實生活的我,但一定要認識電影中的我

蔡凡熙演出柯震東執導的首部電影《黑的教育》,接受專訪時毫不猶豫的表示:「這個劇本對我來說很特別,是以往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而且我很久沒有拍電影了,想要回歸電影。我看完這個劇本覺得有很多的想像空間,我覺得可以讓人家看見我的表現,所以完全沒有一絲考慮就接了。」

TNL+ 2023/03/14 | 芬多經

【關鍵專訪】《本日公休》導演傅天余:回溯媽媽的家庭理髮廳,這是一種很美好的老派人情

導演傅天余說:「《本日公休》是講人與人之間一個溫暖連結的故事,藉由電影裡的惜情,傳達人與人之間的溫度。還有一個主題是,它講了生老病死時間的流逝, 我希望看完《本日公休》之後,可以提醒你我要珍惜當下,珍惜你身邊的人,就像電影裡面理髮師跟客人之間,那種一期一會的相遇。」

TNL+ 2023/03/03 | 芬多經

【影評】《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熱》:漫威最失敗的電影,還不如去看《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

《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熱》絕對要顛覆三觀,比想像中更不精彩,連難看的《奇異博士2:失控多重宇宙》都可以碾壓。故事雜亂怪異,節奏詭異拖衍,打鬥平淡老套,笑點無趣老派,連音樂也很復古,量子世界變成特效卡通化,作品非常粗暴生硬沒有新意,再一次經歷那番熟悉的冒險,令人越看越膩,宛如超級低配版《死侍》,雖然說《死侍》其實已經是漫威電影宇宙中的低配版本了。

TNL+ 2023/02/11 | 芬多經

【影評】《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不敢相信!人鬼情誼也能融合同志題材,是非常成功的商業電影

或許是歷經了太多粗製爛造、慘不忍賭的國片,這部《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實在讓人感到驚喜與感動,片中各種元素加起來絕對屌打許多國片,而除了導演程偉豪功不可沒之外,演員方面,許光漢、林柏宏,王淨等人也可圈可點,沒想到新年開春,竟然因為這部混搭多元的電影深受震撼,可見之前是被多少電影傷透了啊。

TNL+ 2023/02/10 | 芬多經

去電影院浪費兩小時還不如去買刮刮樂:近年台灣賀歲片票房淒慘,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詐團圓》、《山中森林》、《我的婆婆怎麼把OO搞丟了》為什麼會落到這種賣很爛的地步,因為賣相太差的貨品是要怎樣賣出去?你會去菜市場買品質不佳或是腐爛毀壞的肉類蔬菜水果嗎?賀歲片拍那麼爛,這些人有沒有想過,觀眾花幾百塊看電影,為什麼要看這麼差勁的東西?當爛口碑傳出去,自然沒人會捧場,雖然過年領了年終或紅包,手頭閒錢充裕了一點,但也沒蠢到這種地步吧。這些錢我還寧願去買刮刮樂,總比丟錢讓這些沒有成長的賀歲國片,持續胡亂製作拍片好吧。

TNL+ 2023/02/04 | 芬多經

2023台灣燈會「光源台北」七大亮點,燈光、藝術與城市如何完美結合?

睽違23年終於重回台北的台灣燈會,今年的主題是「光源台北」,主要訴求台灣燈會起源於台北,結合傳統花燈藝術與現代光影多媒體科技,希望之光照亮整座多元文化的城市,整個城市都是燈會展區的概念,範圍涵蓋168公頃,而到底2023台灣燈會在台北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地方?又該怎麼逛、怎麼玩?本篇文章提供詳解攻略。

TNL+ 2023/01/20 | 芬多經

【關鍵專訪】《詐團圓》導演葉天倫:少了綜藝天王豬哥亮,如何拍一部成功的賀歲片?

在連續與豬哥亮合作賀歲賀歲,票房又屢屢破億,這次是首次葉天倫的賀歲片沒有豬哥亮參與演出,葉天倫承認,其實心情很複雜,希望豬哥亮可以保佑《詐團圓》成功。葉天倫也表示,很多人都覺得豬哥亮很粗俗,但其實他一直在製造歡笑給觀衆,是大家的開心果。「雖然沒有豬大哥了,但還是希望台灣觀眾養成一種,賀歲全家一起看電影的習慣,這是我覺得能夠讓全家人一起團圓、過年的時候有一種儀式感,大家一起進戲院看電影,這是我覺得最重要的。」

TNL+ 2023/01/19 | 芬多經

【影評】賀歲片《我的婆婆怎麼把OO搞丟了》:無聊當有趣,廉價置入一堆拙劣業配,是狗尾續貂的不成熟電影

《我的婆婆怎麼把OO搞丟了》充斥各種不合邏輯的劇情,編導又加進一堆沒意義的支線,並硬塞許多近期最新的哏,導致笑點的調性有些雜亂。全片雖然到處都是笑點與鋪哏,但實在表現的太過明顯,塞進太多梗反而讓人尷尬,一下子就被看穿了,而置入性行銷大辣辣地貫穿電影,幾乎到了快拖垮劇情的節奏,真的蠻讓人傻眼的。每次觀賞到不怎麼樣的電影或戲劇,都很佩服演員還可以這麼賣力演出,看來,演員真的不是普通人能當的。

TNL+ 2023/01/06 | 芬多經

【影評】電影版《想見你》:劇情破碎、剪接零邏輯,所有不合理丟給平行時空就能解決?

電影版《想見你》太過刻意硬要與影集產生連結的劇情,邏輯沒有處理的很好,不少情節都描寫得有些突兀,有點不知道在搞什麼,繞了一大圈又回到原點,看到最後甚至已經放棄思考了,只能順著發生情節無腦地看下去,分心找一些有意思的細節及彩蛋。簡單來說,電影版107分鐘,大概有90分鐘的劇情其實沒什麼必要。

TNL+ 2023/01/01 | 芬多經

【關鍵專訪】《正義迴廊》監製翁子光、導演何爵天:弒親案讓我們真正感興趣的,是其中幽暗的人性

電影《正義迴廊》以2013年的「大角咀肢解父母案」的真人實事為題材,電影裡有大量兇手殺人並肢解雙親的片段,中後半段則主要集中在法院審判過程,詳細描述法庭攻防論戰與模擬法庭的橋段。本篇文章專訪導演何爵天、監製翁子光,請他們談談對於弒親案以及電影改編的想法

TNL+ 2022/12/20 | 芬多經

【影評】《阿凡達:水之道》:視覺與聽覺的絕美饗宴,但劇情一堆伏筆不解釋,有種「我到底看了什麼?」的被騙感覺

老實說,《阿凡達:水之道》的故事幾乎無法帶給觀眾深刻的印象或感動,許多唯美畫面對劇情推動沒有絲毫幫助,有點像是現在很流行的科幻影集,充滿未來科幻想像的超高規格世界觀,但劇情安排一堆伏筆不解釋,然後就結束了,請等下一集登場。而此片總計192分鐘,但劇情卻簡單薄弱,角色刻劃支離破碎,沒有觀眾期待的史詩級絕地大反攻,或是智慧與武力的華麗戰鬥,人物弱化到沒有深思謀慮的對戰策略,也缺少人物的心境轉折。

TNL+ 2022/11/29 | 芬多經

來自產業的聲音:導演、編劇、獨立片商如何看待金馬影展的變與不變?

每年台灣影壇最重要的電影盛會,除了眾星雲集、話題不斷的金馬獎頒獎典禮之外,所有影迷必搶、影癡秒殺的金馬國際影展強檔好片,其實也是整個金馬國際影展的重頭戲。而在這之中,其實也產生了許多議題,包含電影的行銷、影集/電影院的產業轉變等等,而來自業界的專業工作人士,是怎麼看待金馬影展的?

TNL+ 2022/10/29 | 芬多經

【2022金馬獎】專訪《大俠胡金銓》導演林靖傑:重新找回台灣電影的「流動美學」

入圍2022年第59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大俠胡金銓》,除了讓觀眾看見胡金銓私下的生活點滴,也呈現大家較不熟悉,胡金銓在人生下半場遠赴美國後的創作軌跡。影片以編年史的方式逐部介紹他的經典電影,「第一部曲:先知曾經來過」聚焦於胡金銓的作品解析,「第二部曲:斷腸人在天涯」則著墨於胡金銓的生命故事,他在大時代下飄泊的宿命成為他作品的藝術軌跡,直至壯志末酬。透過導演訪談,更了解到這部片子的創作核心,以及不易之處。

TNL+ 2022/10/21 | 芬多經

【2022電視金鐘獎】陳亞蘭帶出的性別討論:女性導演的困境與突破,台灣影視產業足夠多元嗎?

2022第57屆電視金鐘獎,資深歌仔戲女演員陳亞蘭憑藉《嘉慶君遊臺灣》,創下台灣電視史首位生理女性飾演男主角獲得視帝的先例,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台灣對多元性別開放的認同與肯定。對於本屆電視金鐘獎隱約存在的性別議題,曾擔任評審團主席的曹瑞原,以及本屆入圍的女性導演蔡銀娟、鄧依涵又是如何看待?本篇文章從業界工作人員的角度,試圖以訪談探索影視產業的性別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