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麥志綱

發表文章數:109

個人簡介

臨床心理師,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學所,現為心理健康行動平台pinsoul計畫共同主持人。專長情緒與生活適應、價值取向調適、思考與心理歷程調適等。內心的目標是希望能透過行動化的服務模式,讓更多人能夠從心理學服務中受惠,讓大家藉由便利的科技,積極的態度,更認識自己,克服生命中的困難,追求更內心更富足的生活。

最新文章

2021/07/29 | 麥志綱

疫情之下,如何克服內心那些「讓我更難受」的想法?

我們也會覺得自己處理危機處理得不夠好,甚至預防疾病預防得不夠好,這些關於應對生活突變的想法,常常佔據當下我們的心裡,我們也可以試著透過這些案例,去想想看要如何修改對自己的說詞。

2021/07/26 | 麥志綱

COVID-19疫情籠罩下,社會該有哪些支援系統照顧我們的心理健康?

從另外一個角度,或許每個人也都可以把自己當作照顧提供者,即便沒有受過訓練,以適當的傾聽與同理支持,或許也能形成一起預防心理困境進展的資源。

2021/03/15 | 麥志綱

在城市裡尋找描繪痛苦的語彙:「夢想城鄉」對「脆弱」等事的畫室想像

在夢想城鄉這麼多年來的堅持下,就這樣這個城市有了一個嘗試讓大家表達脆弱,或表達苦痛的空間,或說表達自己的空間。而這個表達的語言,遠超過用說的,它能產出一段一段的紀錄,讓大家在沒有限制之下的過程中慢慢理解。

2020/02/13 | 麥志綱

將近一年的選舉廝殺後,能夠療癒社會的政治領袖存在嗎?

如果我們期望更成熟的公民社會,我們無法不從意見領袖自身的內在關照與心理反思出發,而意見領袖對社會進行嘗試性地修補與療癒,或許也是社會中多數公民期望看見的努力,甚至可以做為我們檢視意見領袖是否對社會產生正向作用力的指標。 

2019/06/10 | 麥志綱

想解決自己的煩惱,你需要「讓他人一起幸褔」的社會設計

設計是「問題解決」的方法,因此用設計解決煩惱,也就是把煩惱當作問題分析,設定目標、分析拆解可能解決路徑,然後嘗試、驗證、找到最適個人的解決方案。

2019/06/09 | 麥志綱

如何處理自己內心的悲傷?「牽引、修補、更替」三階段,見證你的努力

我們從不放棄去牽引、修補、更替自己的悲傷,因為我們總是自己會去進入這一個歷程,只是有時候我們會卡在牽引的那一段,因為過往太過於栩栩如生,太過於交融情感,我們捨不得走進修補,走進更替,但努力一直都在,在生活中的過程一直都在,而成果的樣貌,也無法否定自己曾經的努力。

2019/05/03 | 麥志綱

心理「諮商」還是「治療」?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心理治療與心理諮商的差異,其實並非來自於他本質上在做的事情有什麼不同,而是來自於使用「對話」方法來面對生命心理議題的人,是如何看待心理議題的,是把心理議題看成某種內在缺陷的延伸,還是需要達成某種潛能開發的表現。沒有什麼對或錯,而只能說社會上的差異其實是我們看事情方式不同下的產物。

2019/03/20 | 麥志綱

理科太太與冏星人對精神疾病的介紹,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嗎?

換個角度來看,粉絲們請求知識型網紅介紹某個疾病,也是在尋求更多元的方式認識自己、找到療癒自己的解答,而網紅們的介紹也就可能奠基許多人的基本認識了,但如果多元豐富的精神現象,沒辦法以多元豐富的知識去接近並認識它,我們最終也就持續被打回那已經困窘難耐的老舊生物精神醫療教條主義中。

2018/09/07 | 麥志綱

藝術創作何讓人「更在乎,更關心」?

事實上許多藝術家的創作,都企圖醞釀讓別人「更在乎,更關心」的意圖,但越來越多藝術家思考著,如何透過參與、體驗與協作等等手段,讓「更在乎,更關心」達到情感上的可能,讓每個人的行動對議題真實產生感受與意義,透過加入某種想像社群的儀式,打造共同體的氣氛,並且為這個共同體想像可能更好的未來故事。

2018/08/24 | 麥志綱

心理與精神受困的人,每天面對哪些「微攻擊」?

有沒有資料可以讓人稍加認識對別人的「微攻擊」,特別針對那些有心理困擾、精神疾病等狀態的人?顯然是有這類研究的,而「微攻擊」或許可以分為三種主要的類型。

2018/08/24 | 麥志綱

對心理與精神困擾的人來說,每天面對哪些「微攻擊」?

當我試著尋找有沒有什麼樣的資料可以讓我們稍加認識那些對別人的「微攻擊」,特別針對那些有著心理困擾、精神疾病等狀態的人。顯然是有人做過這類研究的,「微攻擊」或許可以分為三種主要的類型。

2018/08/18 | 麥志綱

彷彿與別人斷線般的七種孤獨

或許孤獨是一種關於我們個人生命經驗的故事,反映著我們如何看待友誼,親疏遠近與關係,或許感到痛苦,也或許有一些好處,但重點還是在於因為有孤獨這種感覺,也才能顯現出我們每個人閱讀人與人之間的點點滴滴,原來可以有這麼不同。

2018/07/31 | 麥志綱

地域心理學:我住的地方,跟我的個性有什麼關係嗎?

你所住的地方確實會影響著你的個性,用一種你不知道的方式影響著,畢竟你所住的地方扣除工作場域你有至少50%的時間在那裡流動,人是吸收刺激的容器,而這些空間中變動的物件,也持續刺激著你,形塑著你。

2018/07/31 | 麥志綱

地域心理學:我住的地方,跟我的個性有什麼關係嗎?

你所住的地方確實會影響著你的個性,用一種你不知道的方式影響著,畢竟你所住的地方扣除工作場域你有至少50%的時間在那裡流動,人是吸收刺激的容器,而這些空間中變動的物件,也持續刺激著你,形塑著你。

2018/07/17 | 麥志綱

「我後悔死了!」:當你遠離理想中的自己,也進一步認識了自己

面對「後悔」這件事情,本質上或許是現實與理想有了落差(不論是對自己或別人),也或許是現實與應該有的樣貌有了落差,但不論如何,這個情緒存在的功能,或許就是讓我們能去檢視到這樣的差別

2018/07/02 | 麥志綱

心理學研究告訴你,為什麼有人不愛了就「潛水」?

「搞消失」是一種常見的結束關係方式,或許取決於我們怎麼看待戀愛這件事情,而如何看待也約束著我們會不會去用「搞消失」來對待自己曾經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