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發表文章數:28

個人簡介

中國地理學會(在臺北)於1933年成立於南京,1951年在台復會。 本學會隸屬於國際地理學會(IGU)的國家會員。會刊收錄地理學相關研究論文。 2019年設立網路版會刊,致力將地理學放進大眾視野。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23/04/06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海底地形的未解之謎:大塔穆火山如何失去「地球上最大火山」的稱號?

海底地形一直是人類研究地球深部構造時的重要著手點,正如同中洋脊的發現啟發了海底擴張學說,海底山、海底高原、還有海床的形成,一直是地質學家在探討板塊運動與地函熱對流時的關鍵鑰匙。但目前在海底高原的鑽井採樣結果卻顯示,三者的形成演化過程可能都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包括地函熱柱、中洋脊擴張在內,有關於地函物質的交換過程,還有許多未解之謎等著人們去解答。

2023/03/01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修車就去濱江街」:與松山機場噪音共生的「飛機巷」汽修產業聚落

松山機場「飛機巷」是許多航空迷的必訪勝地,常去的人一定會發現,飛機巷周邊開著一間間的汽車保養廠,甚至已經形成「修車就去濱江街」的印象,這是為何呢?

2023/01/10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你看到的綠不是真的綠:如何辨認是「漂綠」還是真永續?

依據調查結果,消費者往往願意花費更多錢購買綠色(環境友善)商品,但有些產品標榜綠色供應鏈,但卻只是經歷了「漂綠」(Greenwashing)的過程,不但沒有更加保護環境,還傷了你我的荷包。

2023/01/01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全球人口數達到80億,接下來又將如何?未來有可能破百億嗎?

距離70億人口不過短短12年,聯合國將11月15日正式訂定為「八十億日」。這象徵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但同時也映出本世紀最令人擔憂的能源、糧食、水資源危機。

2022/09/05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從原始棲地到水泥叢林,動物為何進入都市與人類共存?

隨著世界人口擴張,未來將有愈來愈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當中,而動物也不例外。因為棲地減少、食物來源不足等因素,城市逐漸成為了動物們的新形態庇護所,而人類擇要學習如何與城居動物共存。

2022/08/03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為什麼在城市長大的人,方向感普遍比來自郊區或農村的人更差?

生活在鋼鐵叢林中,除了廢水、廢氣吸收的比較多之外,你知道連方向感也會變差嗎?來自倫敦大學的這個研究將都市人跟鄉下人的遊戲數據拿來比較,發現都市人在遊戲中的空間認知似乎較對方要差了一截。

2022/06/01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大學也有碳排問題?密切關注永續議題的地理學,絕對能在減碳過程作出一定貢獻

隨著世界愈來愈重視環境保護,減碳與其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都成為政府與大企業的重要目標。如今各大學對永續的努力,也被納入大學國際排名的評比標準之中,因此紛紛推出社會責任報告書、擬定溫室氣體排放盤查計畫,台大也不落於人後。

2022/05/03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倫敦「都市養雞」反思人類世與時空性,也是兒童食農教育重要一環

都市養雞,這個看似荒謬的行為其實在倫敦已經行之有年。在養雞的過程中,社區成員會合作營造出適合雞隻生活的棲息環境,改變了社區的連結與都市地景;另一方面,雞蛋的販賣也可以讓都會人接觸小農經濟與商業買賣知識。

2022/03/20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喝酒放鬆Chill一下?舊時探險家與旅行者的「飲酒治病論」

人類攝取酒精的歷史相當久遠,現代將飲酒視為放鬆身心或炒熱氣氛的一種催化劑,然而酒精在過去的歷史中一直被當作具有防腐(antiseptic)、麻醉(anaesthetic)效用的藥物使用。在探險家與旅行者所留下的紀錄中,更是被廣泛用來放鬆身心與緩解炎熱氣候所帶來的影響。

2021/12/14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自行車、蕎麥與葡萄酒:彰化二林鎮精密工業與精緻農業的共存共榮

彰化縣,北鄰商業蓬勃的台中,南接農業發達的雲林,混和的定位下,有各式工廠、漁港、花卉、稻米與葡萄酒業,產生獨特的地景與產業風貌。作者透過歷史與現地研究,解析二林鎮的產業規劃與發展可能。

2021/12/07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理解傳染病擴散的時空特徵,三種公式分析:潛伏期、人口移動、醫療量能

疫情已經席捲全球兩年,各地政府仍無法徹底遏止病情傳播。作者以地理計算為出發點,提出了三個時間與空間整合的公式,提供疫情再起時的應對參考。

2021/10/25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不被政府認可的「家」:都市河岸原住民部落與政府的動平衡

90年代以前的台灣原住民,有許多人被大都市的工作機會帶到了都市中。但糟糕的都市居住環境,迫使讓他們找到了與原鄉相近的河灘或山林地,久而久之便在這片國有地上定居下來。國家土地所有權與原住民居住權的抗爭,便由此展開。

2021/10/03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三峽祖師廟「賽神豬」田野紀實:祖師爺的「聖誕神豬」如何被華麗展示在廟埕之前?

「賽神豬」前後有許多環節。這篇文章以三峽祖師廟神豬比重活動的田野調查為材料,內容主要是揭露神豬被「華麗」展示在廟埕前的種種處理程序。

2021/06/02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把生命織在裏面:泰雅族重新「編織」的文化復振與跨區傳承

會編織的族人逐漸突破傳統泰雅編織母傳女的gaga規範,開始在復興區及外地授徒、協助政府公部門推動開班,及親族邀請傳授編織技藝,使原住民族間的跨區學習與交流益加頻繁。

2021/05/02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南澳泰雅族田野調查:「酒」在部落日常生活的多元角色與意義

從田野調查和談話中,我們發現酒的更多可能性,原住民飲酒不一定總是和酗酒、借酒澆愁等負面形象連結, 酒在部落裡其實扮演多元的功能。

2021/04/13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部落孩子的尋根旅途:原住民實驗教育中的泰雅文化技藝傳承

南澳高中於2018年正式成立原專班,一週排定兩個半天,於課堂上教授族語、泰雅文化、部落歷史,以及傳統工藝與習俗等等,還會隨老師、部落耆老認識建築傳統家屋、種植小米、製作藤編⋯⋯

2021/04/06 | 中國地理學會會刊(在臺北)

我在菲律賓田野的進場困境與轉機:意外發現不同學科間的「田野互補性」

我跟著菲律賓家扶中心專員走入社區家庭,以了解他們如何建立關係、設定扶助目標。專員們透過面對面建立關係,從中理出協助社區的藍圖。而我從社工的田野場域之中,從微觀、個人生命經驗到家庭現況,理解貧窮的樣貌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