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 稷安

發表文章數:106

個人簡介

理論上應該是要努力在學院裡討生活的人,但多半時間都耗費在與本業無關的雜事,以及不務正業的事後懊悔之中。經營部落格《偏執的喃喃》

最新文章

2021/11/09 | 翁 稷安

2021金漫獎總評:跳脫日、美商業漫畫既有的窠臼,台漫逐漸形成自己的圖像語法與內容特色

近年來臺灣漫畫在政府和民間的彼此合作下,可以說百花齊放,生機勃發,頗有在新世紀煥然一新之勢。從2010年起,連續十二屆的金漫獎盛事,正勾勒著臺灣漫畫創作不斷縱向提升、橫向擴張的長期趨勢。

2019/12/13 | 翁 稷安

《人類該往何處去》導讀:提出更多的質疑,或許才是當代學術應有的樣貌

本書或本叢書最根本的問題,即是「世界」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存在,而是經由各種不同嘗試的界定和描繪下,反覆趨近和變形之物。如同未來的未知,世界理應也應在未知之中,慢慢於討論和實踐中成形的過程。

2019/11/18 | 翁 稷安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導讀:一部「奮鬥、正義與融合」的伊斯蘭發展史

如果吉哈德的本義是建立「奮鬥、正義與融合」的政治和社會體制,那麼今日和武裝攻擊畫上等號的吉哈德,必然就是「後天」歷史演變所造成的結果。

2019/10/04 | 翁 稷安

《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導讀:美國邁向世界強權之路,靠著是對天空的征服

當美中兩強對峙的此刻,高舉「打倒美帝」的片面口號,並無益台灣當前的處境,類似像《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這樣由各式各樣的角度去理解美國,才是做出論斷前該有的認知。

2019/08/08 | 翁 稷安

《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導讀:非民族國家、非伊斯蘭帝國的鄂圖曼簡史

不同於坊間鄂圖曼歷史著作,不是一看即立人生畏的厚著部頭,又或者僅由漫長帝國中切出部分進行細論,《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提供了一本問題意識明確、起落完整的鄂圖曼帝國簡史。

2019/07/13 | 翁 稷安

《凱爾特・最初的歐洲》導讀:「不復存在」又「無所不在」的西方文化伏流

《凱爾特.最初的歐洲》裡的凱爾特,或許想表達的就是這樣的一則故事,只有大地仍在,只有生活其上的歷代人們有著相同、普世的需求,那麼某一個文化即使消退,也不會真正的滅絕,而會以不同的方式再現,呼應著土地和人的需求。

2019/06/06 | 翁 稷安

《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導讀:從海洋城市反思海洋台灣

這二三十年來,海洋台灣都是脆弱的主張,有時前進有時後退,當本書以百年甚或前年為尺度,討論著一座座海洋城市,看著它們在屢次衰落之後,屢次找到自己的道路,那無疑是令人羨慕的遙遠夢想。

2019/04/21 | 翁 稷安

《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大家都線上看了嗎?但HBO並未授權串流平台

因《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太受歡迎,最終一季首集一出,線上盜版也跟著「上映」,盜版串流與下載也讓HBO損失慘重⋯⋯然而回歸劇情,對許多《冰與火之歌》的支持者來說,這最終季不只是交待結局,如何寫下句號,也將決定這影集在影劇史上最後的高度和地位。

2019/04/05 | 翁 稷安

《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導讀:面向大海,莫以成敗論歷史

本書經由對腓尼基/迦太基介紹,做出最好的示範,不以結果論英雄,反而彰顯出作為面海文明應有的姿態,尤其是後者,作為同樣強調海洋文化的台灣,或許有更多值得深思之處。

2019/02/06 | 翁 稷安

《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導讀:想要瞭解安地斯歷史,也要徹底學習西班牙歷史

在「全球史」這樣時髦的詞彙尚未發明之前,前輩史家便企圖以宏觀角度對待過去的嘗試。流行來來去去,萬變不離其宗,不斷地在歷史書寫中找到被忽略或誤解的死角。

2019/02/01 | 翁 稷安

《世紀王大閎》:從建築到文學通才的「文藝復興人」

台灣建築家和民眾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是台灣建築設計如何和世界接軌,而最有資格填補這鴻溝的,或許就是王大閎,並非因為他在台灣建築界的輩份,而是他多才多藝,從建築到文學創作,如同通才「文藝復興人」一般的知識份子身段。

2019/01/09 | 翁 稷安

《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導讀:存在不到14年的滿洲國幽靈,至今行走於人間

書中的諸多場景和論述中都能輕易的將「日韓」替換成「台灣」,歷史的高度糾葛和親近,不只提醒著台灣從來就沒有自外於世界,更像是對當前時局的警鐘,值得讀者細細體會。

2018/12/04 | 翁 稷安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導讀:何謂「中華」或「東亞」,無一不是清帝國的遺緒

作者一方面在處理歷史問題,另一方面則在不斷關注著「東亞」充滿高壓和衝突的現狀。更具體來說,是將大清帝國歷史課題的討論,轉換為如何跳脫民族國家的架構,重新拯救出「東亞」。

2018/11/06 | 翁 稷安

黃春明《王善壽與牛進》重版出來:無視正統漫畫的文人畫作

黃春明完成於1990年的《王善壽與牛進》於2018年重新出版,書中文圖的論點或許完成於近30年前,但現今讀來沒有任何一絲陌生,書中所有對唯物質是從、拜金社會的批判,隨著時間經過只有變得更為劇烈。

2018/10/31 | 翁 稷安

《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導讀:「製作亞歷山大大帝」,英雄的原型與暗影

這並非要否定亞歷山大個人的貢獻,沒有他卓越的政治和軍事天才,那龐大的帝國難以成形,但若沒有回歸歷史的脈絡,放在「結構」之中去理解他的成功,那無疑只是「反歷史」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