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發表文章數:122

個人簡介

我們是一群嘗試從臺灣思考歷史的書寫的史學界夥伴。我們成立了一個「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部落格。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19/10/07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從英雄崇拜的1930年代德國,認識「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

21世紀的現在,經濟危機、英雄崇拜、網紅、2018年台灣公投所顯現的民主亂象,不正像本文開頭提到的1930年代的2.0版嗎?那個時候,法蘭克福學派看到的,是新媒體的出現對人類社會的衝擊。

2019/10/03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庄腳歷史學:為什麼祭祀祖先的公廳,卻同時安置了神明?

不管如何,從我們家的歷史看來,家神具有可替代性,會隨家庭主事者的更迭而變化。晚來的神雖然可與舊神共存,但當新的家神晉升主位之後,舊神卻無法降轉為陪祀,就只能退位了。

2019/10/01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20世紀初的近代台灣,大象如何被人們觀看、又是被賦予何種角色?

直到20世紀初,很少動物在台灣被人以獨有的名字記憶或記錄下來,人們觀看動物時,眼前出現的常是一個物種的代表,而不是某一隻特定的動物。

2019/07/04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從古代日本考古文物,揣想「三神器」的可能樣貌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刀劍與銅鏡已退出歷史舞台,不過日本的金工製品仍舊保有其傳統的優異性能,無論是廚師的刀具、美髮師的髮剪、抑或是裁縫師的布剪,都仍然是各領域職人心目中的寶貝,一種以工藝卓絕而令人心嚮往之的當代「神器」。

2019/07/04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透過日本古代考古文物,揣想「三神器」的可能樣貌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刀劍與銅鏡固然已經退出歷史舞台,不過日本的金工製品仍舊保有其傳統的優異性能,無論是廚師的刀具、美髮師的髮剪、抑或是裁縫師的布剪,都仍然是各領域職人心目中的寶貝,一種以工藝卓絕而令人心嚮往之的當代「神器」。

2019/05/17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中國古代的醫療故事,為什麼常採取人物相互問對的形式呈現?

醫療故事中的問對,或者出現在方技圖書,或者出現在子、史著述,它們的出現、存在或隱沒,不論是為了醫療社群從事教學、自我宣示、向外說服,甚或提供談資,大概都可以反映文本編撰者和他們的時代的對話,這類對話或者成功,或者失敗,則構成了醫學論述變遷或延續的力量。

2019/04/29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貨出去,錢進來,莒國發大財:莒國的興亡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原始的「勿忘在莒」告訴我們國家領導人,應該聽得下善意的疾諫。莒國的興亡告訴我們,依賴大國而輕忽國防,會失去主權。《管子》的「寓言」也告訴我們,侵略者往往不只使用武力,更常使用「經濟戰」。所以,從一個國家從領導人到尋常百姓,莒國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只要放下心中既有的成見,莒國的歷史教訓都是清楚不過的事。

2019/04/22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學者治國」究竟是好是壞?唐朝初年的儒學與政治氛圍

那「學者」治國究竟是好是壞?對此,我們當然無法給出簡單的答案。這篇小文嘗試回到南北朝晚期以至唐朝初年,看看代表當時「學者」與「學問」的「儒者」和「儒學」,為何且如何在政治上受到重視,做出了什麼貢獻,又對我們理解前述問題,提供了哪些有益的思考素材。

2019/04/18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在熙熙攘攘的汕頭街坊,見證日治時期台灣先民打拼的蹤跡

不論是日治時期的台灣人到潮汕,或是戰後潮汕移民來台,一來一往之間,族群的互動產生許多有趣的故事,本文的「大東製冰公司」只是其中一個案例,未來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研究議題。

2019/04/09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食物、味道與歷史:誰是「中國食物」的推動者?

飲食與華人社會息息相關,為政者常以老子《道德經》「治大國若烹小鮮」比喻治理國家的藝術,又以「魚米之鄉」形容土地肥沃五穀豐收,市井小民也以「吃飽沒?」問候彼此。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孕育豐盛多元的食物意涵,我好奇的是:在中國食物悠久的發展過程中,哪些人扮演關鍵的推動角色?

2019/03/08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後武曌時代:武則天成皇帝,啟發兩代人「女性干政」想像

後女皇時代,更多女性奮力拓展預政空間,加上男主、男性官僚的支持擁護,女性預政勢力更加奔放蓬勃地生長,進一步鬆動政治體制的性別藩籬。

2019/03/08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後武曌時代:武則天成為皇帝,啟發兩代人對「女性預政」的想像

後女皇時代,更多女性奮力拓展預政空間,加上男主、男性官僚的支持擁護,女性預政勢力更加奔放蓬勃地生長,進一步鬆動政治體制的性別藩籬。

2018/12/27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失而復得的寶藏:烽火中倖存的阿富汗遺址文物

國家博物館做為國家歷史的總結與呈現、國民認同的情感與精神寄託之所,其波折的命運恰好訴說了這個國家與國民乖舛的經歷,以及從黑暗中綻放的花朵和重建之路,如同喀布爾博物館外的標語"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

2018/12/27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失而復得的寶藏:烽火中倖存的阿富汗遺址文物

國家博物館做為國家歷史的總結與呈現、國民認同的情感與精神寄託之所,其波折的命運恰好訴說了這個國家與國民乖舛的經歷,以及從黑暗中綻放的花朵和重建之路,如同喀布爾博物館外的標語"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

2018/11/25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台灣農會、寺廟與地方自治:自由與民主的風吹得進農村嗎?

回顧戰後台灣的地方選舉史,在社群媒體尚未出現、假新聞尚未滿天飛以前,誰可以影響選民的投票動向?如何影響選民的投票動向?與今日這種「新時代」的選舉操作方式不同,在地方上的農會與水利會,過去則在選舉中扮演要角。

2018/11/13 | 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

融合了兩種性格,走在自己道路上53年的台北故宮博物院

回顧歷史,開館於1965年11月12日的台北故宮,不是紫禁城故宮博物院的復館,她就是一個新的館。這五十多年間,對外,故宮一直扮演著文化大使的角色(無論是哪個政黨執政);對內,則為台灣的藝術史研究者提供豐富的養分與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