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周雅淳

發表文章數:26

個人簡介

周米謎的單親媽媽、博士班的中輟生、從台北人變成花蓮人,目前到處走跳,講有女性主義觀點的性教育和性別教育,想說出有口難言的人身上的故事。

最新文章

2020/09/04 | 周雅淳

開學了!「校外人士協助教學」有哪些眉角值得留意?

至於打破特定團體壟斷的方法,已經有很多朋友對我表達有可能造成團體地下化的疑慮,我對這件事的看法是,在法規層次不能針對特定團體,所以在實際操作上確實有這樣的可能性,但至少,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明目張膽地壟斷了。

2020/05/15 | 周雅淳

「女學生懷孕人數與休學率創新高」不但是假新聞,更深深傷害以母職為重的女人

既然連大專院校的「因懷孕休學人數」都呈現相對穩定(從824到763人,而非從256到599人),其中碩士以上又佔多數,對這個年齡族群的人來說,休學與否跟是否離開職場考量可能更為接近,而不是缺乏性教育。

2019/10/23 | 周雅淳

《依莉的娃娃》:未成年生育的坎坷,更多來自花力氣抵抗偏見與歧視

未成年父母少了資源,卻多了責難,育兒之路坎坷並不是光只因為謀生能力較差,還包括了他們(以及其他非一夫一妻家庭)還要花這麼多力氣抵抗偏見與歧視,甚至對他們的努力視而不見。

2019/09/26 | 周雅淳

觀看《未來無恙》時的兩個我:漢人並不真正理解原住民的結構性壓迫

片中使用的大量政令宣導歷史影像,包括在我看來跟整片的脈絡毫無關係的亞泥礦場實境,絕大部分的影評認為這是導演為了連結個人境遇與結構不平等的努力,我看到的卻正反映了這種對於殖民深化程度的認知落差。

2019/07/14 | 周雅淳

「彩虹媽媽」爭議,反映出校園志工家長缺乏監督機制

也許大家會覺得太小題大作,「不就是愛孩子的熱心家長嗎?為什麼還要管這麼多?」但我們說極端一點的例子,意圖對小孩不軌的大人,披上「受歡迎的志工家長」外衣,是不是可以輕易博取孩子的信任?

2019/03/03 | 周雅淳

擔憂孩子對身體界線的判斷,源自不信任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對「怎樣建立孩子的身體界線」的方式沒有太大的批判或自覺,很容易就會變成灌輸,而不是讓孩子思考後理解自己選擇的原因或方式,例如學校希望進行的常常會是「性平宣導」而不是「性平教育」。

2019/02/08 | 周雅淳

當部落的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人不是猩猩變成的」

事實上,這種有一套權威性知識系統連結了人際信任及關懷網絡的組織,他的集結目的本來就不是為了反同,很弔詭地形成了「比起只想爭取『自己』權利的同志,我們才是為了公益/公義」的內部認同建構方式,並且很弔詭地在這樣的道德宣稱與信任基礎上,我們看來破綻百出的謊言,變成了社會中普遍被認為的「才是真理」。

2018/11/06 | 周雅淳

身為性別教育工作者,我如何教孩子性教育、家內性侵和跨性別?

肯定每個孩子的性別教育,真的不是那些充滿傷害性文字的文宣那樣,請,我幾乎是要紅著眼眶說這句話,不要再用這些可怕的言詞傷害這些孩子了,看不見只是因為我們缺乏辨識出這些苦難的能力而已。

2018/06/21 | 周雅淳

不要避談「家裡沒有爸爸」,讓孩子理解他是從美好來的

「沒有爸爸」可以是一種負面評論(「大家都有只有我沒有」),也可以是一種狀態敘述(「我家的成員裡沒有爸爸這個角色」),關鍵不是在孩子,而是大人自己就要有那個視野看到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家庭多元形式,以及不認為「某些家庭形式就是有缺陷」。

2018/03/07 | 周雅淳

「小心陌生人」太模糊,給孩子實質的允許名單

為孩子把關的人應該是爸媽。信任的界線如何畫,是隨著長大慢慢習得的,要學齡前的孩子就要自己操控「小心陌生人」這麼模糊的概念,太過艱難。

2018/02/23 | 周雅淳

請不要用「父代母職」「母兼父職」來勉勵或褒揚單親家長

接受每個家庭當下的形式,有的時候,將人硬塞進不存在或已離開的角色來理解,是將偏見或無知用善意包裝。

2018/02/23 | 周雅淳

請不要用「父代母職」、「母兼父職」的說法來勉勵或褒揚單親家長

請接受每個家庭當下的形式,有的時候,硬塞進不存在或已離開的角色,某種程度上是將偏見或無知用善意包裝。

2018/02/07 | 周雅淳

教孩子「自我保護」是沒用的,反而會有「身體很麻煩」的反效果

我要說的第一件事情是,學齡前兒童的性教育,最重要的是在於教孩子正面看待自己的身體、愛自己身體,並且「如其所是」。

2018/01/28 | 周雅淳

以「同意權力」取代「抵抗義務」,是學齡前性教育最應該走的方向

這樣的做法以「同意權力」取代「抵抗義務」,我認為是目前學齡前性教育最應該走的方向,事實上,我以為這個原則應該是不管任何階段的性(關係)教育都應採取的最基本態度。

2018/01/03 | 周雅淳

我努力地讓獨生女兒看到,孤獨可以是獨立和高度的自我決定

孩子們看到的是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沒有手足,無法體會「不管在怎樣的狀況下都有人陪你一起玩」所產生的孤獨;我看到的是,獨生子女雖然需要學會適應「在家裡我是宇宙中心,在學校我只是小朋友的其中之一」這樣的落差。

2017/12/28 | 周雅淳

在異性戀的互動腳本中,「說不」從未被視為認真表達自我的答案

在這個社會認可的男女互動追求模式中,女性其實不必勇敢才能說不,相反地,她永遠在說「不」,而這個社會永遠不需要認真看待這個「不」。

2017/06/06 | 周雅淳

「妳為什麼不反抗?」無論是否熟人所為,都會責怪受害者的性騷擾事件

筆者八歲時遭逢的性騷擾,媽媽罵我的話被印證了「就是因為我穿得太暴露,才會發生這種事(性騷擾)。」至於大人口中「一定會保護你」的承諾,常常是有但書的。

2016/10/20 | 周雅淳

仙女知道灰姑娘長期受虐,為何在皇宮舞會前才出手幫忙?

童話故事也是現實社會的縮影,尤其當「遇見一位白馬王子」被描寫成脫離受虐狀況的唯一解。找到一個仍然不平等的靠山,只會製造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