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馮嘉誠

發表文章數:11

個人簡介

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院博士候選人,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喜愛國際關係、電影、酒和咖啡。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TNL+ 2023/07/31 | 馮嘉誠

洪馬內8月接任柬埔寨總理,為何洪森還要留任黨主席「垂簾聽政」?

柬埔寨大選在7月23日結束日後,洪森宣佈自己將於8月辭去總理,由洪馬內接棒,但洪森仍留任人民黨主席,甚至角逐參議院議長一職以「垂簾聽政」。分析認為,洪森此舉乃因長子洪馬內地位未鞏固,黨內還有其他派系的挑戰,洪森希望確保柬埔寨未來依然是「家天下」大於「黨天下」。

TNL+ 2023/05/11 | 馮嘉誠

中國與塔克辛家族的淵源:祖宗、商業利益及政治鬥爭的庇護所

對於近代泰國政治來說,雖然塔克辛家族在政壇有重要地位,但外界較少關心他們的國際關係觀。塔克辛的祖籍來自中國廣東梅州,本文主力針對塔克辛的中國脈絡,透過塔克辛擔任總理前後與中國的互動,嘗試勾勒出中泰之間的複雜關係,希望能夠在官方「血濃於水」的論述下,帶出其他層面的互動。

TNL+ 2023/02/13 | 馮嘉誠

告別杜特蒂的「親中遠美」,小馬可仕的「獨立自主」外交也不代表完全押注美國

小馬可仕在當選菲律賓總統後,有別於杜特蒂時代的「爭議」政策,除了表明以温和手段處理國内毒品問題,還有擺脫杜特蒂「親中遠美」的風格,以突顯「獨立自主」色彩的外交政策。如上任後首訪中國,但對美關係上加強了防務合作,如最近同意新開放4個基地給美軍使用。

TNL+ 2022/08/12 | 馮嘉誠

「大象狂舞」下的成果:國際社會兩極化下,兩大事件如何影響本次東協外長會議

本來,外界對這屆東協會議的成果不感厚望,最主要原因是輪值主席國柬埔寨的往績,讓人擔心它會在關鍵時刻放棄東協的共同立場。不過今年的東協外長會議,柬埔寨卻高調批評緬甸軍方,發出「有關處決四名反對派社運份子」的公開聲明,以及就兩岸問題單獨發表外長共同聲明

2022/05/12 | 馮嘉誠

小馬可仕掌政後,還會維持杜特蒂「親中遠美」路線嗎?

儘管小馬可仕曾公開稱讚杜特蒂在南海議題上,與中國接觸的政策,但藉助國內民粹主義及「威權懷舊」情懷復闢的小馬可仕—杜特蒂聯盟,也不見得會冒險觸碰民眾主流親美的紅線。再者,菲國豪強家族的政治聯盟十分脆弱,政黨間的關係也十分流動。政客為了撈取政治本錢,隨時可以挾著民意,透過議會逼使政府提高施政透明度。

2022/02/02 | 馮嘉誠

政變一年緬甸仍陷膠著:軍政府如意算盤敲不響,但「民族團結政府」形勢亦未見樂觀

基於「沒有領土,沒有認受」的國際規範下,「民族團結政府」現時只能單憑道德感召爭取國際社會認同,外交議價能力事倍功半。至今為止,平行政府尚未獲得任何國家承認其正式地位。相反,東協本屆主席國柬埔寨總理洪森在1月訪問緬甸,並與敏昂萊會面,有機會變成「國領委」打破外交困局的一記殺著,為重新參與東協會議鋪路。

2020/11/07 | 馮嘉誠

曾是東協的「壞孩子」,翁山蘇姬政府有成功把緬甸導回「外交正軌」嗎?

緬甸位於中國、印度、東協夾心的天然地緣優勢,中印各自推進「一帶一路」及「東進政策」,日韓又分別推動「自由開放印太」和「新南方政策」,東南亞變成兵家必爭之地,緬甸作為東協第二大國家,自然是多方爭相競逐的目標。

2020/10/09 | 馮嘉誠

《港區國安法》通過後,香港與東南亞關係會生變嗎?

「港區國安法」成立,暫時沒有改變東南亞對香港的看法。不過,諷刺的是,香港之所以保持不變,並非源自於這些國家對香港體制的信任,而是建基於它們一早已研判香港和中國「一體化」。

2020/04/10 | 馮嘉誠

越南是如何利用新冠肺炎的「危機」,展示出身為「負責任國家」的身份?

受到疫情影響,外界一直都擔心越南「擔正」外交要席的十年難逢機遇(東協主席國、聯合國安理會成員)會白白流失。如今看來,似乎還不太適宜妄下結論。

2020/01/26 | 馮嘉誠

貌合神離的「胞波」情結:習近平首次訪問後,緬甸會更傾中嗎?

習近平強調訪問緬甸旨在推動構建更為緊密的「中緬命運共同體」,強化「胞波」情誼,然而翁山素姬領導的緬甸政府卻對具爭議的密松大壩隻字不提,意味着他們仍對國內的輿論壓力仍有所顧忌。

2019/12/23 | 馮嘉誠

翁山蘇姬「親征」海牙法庭, 一場緬甸民族主義的攻防戰

翁山蘇姬親赴海牙國際法庭,為緬甸政府在羅興亞問題上涉嫌犯下「種族滅絕」罪名一案作出申辯,作者對於翁山蘇姬的論述簡單歸納成四點:國家安全論、後殖民論、主權優先論,及國際(雙重)標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