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2 |
用東方文化餵養他們
事實上在歐洲的藝術設計領域中,並不容易看到從非西方視角所推測的未來,想像未來大多是西方白人非工人階級的思考習慣。因此摩列辛.阿拉雅里的作品在西方世界的大量曝光,對於來自亞洲的我而言,的確是件有趣的事。
2017/10/16 |
藝術的換心手術:科學藝術的盲區和益處
科學家們藉由與藝術家、設計師合作,成功地建立如何讓一般人也能理解科學的管道,也激起了部分科學家關注藝術與科學的結合,並相信這樣的合作可以對科學帶來正面影響。
發表文章數:3
目前居住於荷蘭恩荷芬和台灣台北從事創作工作,並就讀於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社會設計研究所(MA, Social Design)。現為創作團體㗊機體團長、TW BioArt台灣生物藝術社群共同創辦人,碩士畢業於國立陽明大學臨床牙醫學研究所、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研究所,大學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具有牙醫師與創作者雙重身分。除了視覺的創作之外,同時也在進行生物藝術的創作與推廣,試圖拓展藝術、設計與科學結合的可能性。他的作品主要專注於臨床醫學、人類身體、人與動物的關係以及性別議題,嘗試藉由創作去探索科學領域中的倫理問題,並藉此思考科技、人類個體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科學家們藉由與藝術家、設計師合作,成功地建立如何讓一般人也能理解科學的管道,也激起了部分科學家關注藝術與科學的結合,並相信這樣的合作可以對科學帶來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