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法扶報報

發表文章數:20

個人簡介

法律扶助基金會,給社會跟弱勢朋友一個愛的抱抱!

最新文章

2023/09/22 | 法扶報報

假人頭、當車手、柬埔寨打黑工,走投無路的貧困者成詐騙集團的「工具人」

詐騙集團善於利用社會弱勢來達到不法取財的目的,有些遊民出借身分,提供存簿帳號洗錢,或當公司人頭被拿去虛報薪資;也有貧困青年聽信海外打工的薪資福利,毅然決然出國掏金。但他們在詐騙集團眼中都只是隨時可棄的免洗工具,遭囚、死亡者所在多有。

2023/09/11 | 法扶報報

隨著AI逐漸取代人力,「無條件全民基本收入」或許可以解決不可逆轉的失業趨勢

隨著ChatGPT、Midjourney等第三代生成式AI的發展逐漸成熟,哪些工作會被AI取代的討論也浮上檯面。但依據不同行業的工作性職,被取代的項目或影響程度也隨之改變,那這時政府是否應該端出政策來扶助這些受影響個案呢?

2023/07/17 | 法扶報報

蔡政府「房市三箭」態度轉保守、成效事倍功半,真能扭轉住宅政策困境?

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房市三箭」在政治拉鋸過程中態度漸趨保守,主打住宅補貼減緩青年憤怒,其它政策亦儘量避免碰觸擁房者既有利益。但在房產稅制與租屋黑市既有條件下,這些政策正面臨了「事倍功半」困境。

2023/07/04 | 法扶報報

政府應積極扶助女性單親家庭脫貧,避免落入兩代貧窮的惡性循環

單親家庭的育兒過程會面臨許多不同層面的困難,許多性別角色的代換另單親父母頭痛不已。但回到最基本的經濟層面,傳統的性別壓迫,導致女性單親家庭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難以翻身之下,造成兩代間的貧窮惡性循環。

2023/04/09 | 法扶報報

被建構的「有土斯有財」:為什麼世代變遷,年輕人觀念卻仍舊不變?

「有土斯有財」這句俗諺,彷彿刻在台灣人的基因當中,不僅代代相傳,而且在任何討論居住議題的過程中都被反覆談起。但果真如此嗎?作者認為「有土斯有財」或有其文化因素,但真正成為台灣人的普遍認知,是源於台灣的都市化進程與住宅政策制度的發展缺失,而直至今日,這些尚有許多未能解決,又進一步使得每一代年輕人(被迫)接受「有土斯有財」的概念。

2023/04/04 | 法扶報報

《我做了什麼會產生職業倦怠》:社會應正視「過勞」對於勞工身心健康的衝擊

「職業倦怠」是指人在工作或學業中因極度疲倦,或是感到能量消耗殆盡時所出現的症狀,伴隨而來的是無法恢復的耗損性疲乏、心力交瘁、自我否定和指責,以及工作效率低落。若發生這種情形卻無法適當得到舒緩,將會惡性循環地造成情緒障礙,尤其是表現在工作效率低落上的自我否定,嚴重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

2023/03/25 | 法扶報報

「遊民人權」是文明國家的試金石,台灣政府仍停留在消極的「殘補式福利」

許多人對街友的印象停留在好吃懶做、骯髒酗酒等社會安全層面,但事實上,法國研究調查指出,有10%街友擁有高等教育文憑,而許多台灣街友在進到街頭之前,也是有一份穩定的白領工作。他們缺乏的不是每天活下去的基本溫飽生活,而是重回正常人生軌道的一股推力。

2023/03/13 | 法扶報報

《消逝的韓光》:絢爛鏡頭照不到過勞死角,收視率神話背後不為人知的血淚故事

在外表光鮮亮麗的影視產業之下,支撐這些作品如期產出的,是影視工作者一個個搶天光的早晨,與導演喊著「再來一顆」的黑夜,他們必須同時兼顧品質與死線,導致最後時常陷入自我剝削的困境。

2023/02/08 | 法扶報報

《國民法官法》上路前最後盤點:如果上訴到二審,一審的國民法官參與是否會被推翻?

《國民法官法》將正式上路,做為司法改革的重點項目,他承擔了改善民眾對法律信賴的重責大任,「國民法官法」修了什麼,對民眾、法官、律師、檢察官而言,又有甚麼異同,有哪些潛藏的爭議點,一起來看看。

2023/01/19 | 法扶報報

台灣大學生用青春換文憑,卻掉入「學債貧窮陷阱」難以翻身

在新自由主義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下,政府提供學貸免息的政策已經算是體恤民情,但公、私立學費失衡且資源不均的狀況,只是加重社會弱勢者的負擔,讓原先就生活困頓的家庭,再扣上一筆就學貸款的帳單。

2023/01/02 | 法扶報報

法律不該開後門給科技巨頭:談「數位足跡」與個人資料保護

大家一定都有過在點進某個網站,或搜尋某樣商品,接下來幾天的廣告版面都是類似商品的經驗。這代表你的「數位足跡」已被紀錄在第三方cookie中,並將其賣給其他廣告商做到「精準投放」的功用,但你有說不的權利嗎?

2022/12/26 | 法扶報報

台灣的「逆分配稅制」如何擴大貧富不均,使窮人更難翻身?

租稅本是財富重分配的重要政策工具,幫助改變社會收入差距過大的現象。但長期以來我國不課富人炒房、炒股的「證劵交易所得稅」和「土地交易所得稅」,且設有《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獎勵投資條例》等產業獎勵政策讓企業得以避稅,導致我國所得差距不斷擴大,且收入較低者沒有受到更好的政策保障。

2022/12/11 | 法扶報報

如同卡夫卡的《審判》,我們創設了一道名為「假釋」之門,但受刑人卻不得其門而入?

假釋制度是指當受刑人刑期執行滿一定長度,具有悔意,得以監獄報請法務部,得許假釋出獄。但臺灣假釋制度向來受批評的是欠缺客觀之標準依據,決定程序不透明。使受刑人不受應有制度保障,民眾也無法相信經假釋回歸社會的受刑人,不會再度犯案。

2022/09/27 | 法扶報報

單親媽媽育兒困境(下):「理想工作者」與「密集母職」交互作用下的照顧者貧窮現象

相較男性,女性單人育兒的被期待的照顧標準會更高,因此找到有發展性又穩地的工作。再加上舊時觀念視嫁出去的女兒為潑出去的水,女性單親所能獲得的原生家庭奧援又更少,再再顯示出女性單人育兒的多重交織困境。

2022/09/26 | 法扶報報

單親媽媽育兒困境(上):身兼養家、照顧與教養三項任務,女性承受更大的密集母職壓力

吳若妤案,反映出當代父母遇到的嚴苛教養困境。相比過去來說,現在的父母不但要給予充足的物質供應、專人照顧服務、還要在「教養」上著力,以免孩子在各方各面輸在起跑點。這些都讓父母在育兒上所承受的壓力與挑戰,遠比上一輩來得艱困。

2022/09/22 | 法扶報報

台灣是全球「新自由主義國家」典範,政府成為貧窮製造和壓迫的元兇

依據主計總處發布2020年國內生產毛額分配結構。其中,企業營業盈餘占GDP比重,攀升至34.49%,為近三年最高,僱員工報酬占GDP比重為44.98%,近二年最低。這體現出台灣社會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的趨勢,經濟成長與發展的果實仍大多落在老闆的口袋,顯示出初次分配的不公平,若沒有更好的進行再分配、甚至三次分配,這只會讓勞工貧困的情況繼續惡化。

2022/09/02 | 法扶報報

已開發國家竟發生餓死人事件,台灣是否該轉向北歐社會民主路線?

自古貧窮就是一個社會運作中難解的結,一個社會或政府該如何應對貧窮議題曾在十八世紀引發政治、哲學界的辯論。發展到近代社會,逐漸產生以美國為首的右派自由主義,與左派社會主義兩大路線,分別主張以富人濟貧,以及由大政府將貧窮人口納入社福範圍。

2022/08/25 | 法扶報報

移工與台灣人「同島不一命」?給下一次疫情危局的人權備忘錄

大疫之下,出現了兩種人權危機,一種是因為疫情而被侵害的言論自由,政府可以因人民對政策方向或執行方式提出質疑,就以《社會秩序維護法》將其定罪;另一個是移工,移工本身在台灣就是最邊緣化的群體,但又因為其族群龐大,政府因此祭出比一般民眾更為嚴苛的防疫措施,將移工視為隨時會引爆的未爆彈處置。這兩者都顯示出政府的政策缺乏彈性,而在防疫大旗之下,成為無限擴張的「大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