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 Psychology

發表文章數:146

個人簡介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哲學博士 Ph.D in Psychology, HKU 真.心理學科普平台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20/07/30 | Lo's Psychology

憂鬱現實主義——憂鬱可使人更能看清世界

擁有健康心理狀況的人,在而對苦難時大腦必然會啟動防禦機制來緩解不安,因此才會出現過分樂觀的情況。而較易感到憂鬱的人,則有較少自我說服的傾向,所以也更能看清事實。

2020/07/17 | Lo's Psychology

新冠肺炎為何會改變我們的心理狀態?

有些人居家隔離的時候會覺得整日昏昏欲睡,沒有動力工作和學習,這主要是因為身體的大部分機能被調去對抗病毒(或是預防病毒),所以我們就沒有餘下更多的精力來應對日常瑣事了。

2020/07/15 | Lo's Psychology

愛名愛利卻不幸福?淺談物質主義

愛錢愛名是一個外在動機,外在動機的強化會削弱人的內在動機,而內在動機(例如純粹的喜歡及滿足)對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十分重要。

2020/07/10 | Lo's Psychology

認識與一般恐懼不同的「恐懼症」

雖然恐懼症和一般的恐懼是不同的,但這些心理學的研究似乎在告訴我們,恐懼是過往不好經驗和認知過程的產物。

2020/06/18 | Lo's Psychology

育兒心理:言語辱罵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不論用什麼管教方式也好,有研究認為有效的管教方式都不會令孩子感到羞辱、負面內疚、被遺棄以及對父母失去信任。

2020/06/10 | Lo's Psychology

藍光是什麼?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睡眠機制?

在電子屏幕泛濫的時代之前,地球上幾乎是沒有人造藍光光源的,唯一的藍光光源就是來自太陽的自然光,所以在演化的角度上,對大腦來說藍光的出現代表著日照時間。

2020/06/09 | Lo's Psychology

Cost-Reward Analysis:人們對社會運動的雙重標準

人自私自利的動物本性很頑固,大家要問自己一個很實在的問題,今天支持社會運動的你,十年後二十年後,你的思想會否有所改變呢?

2020/05/26 | Lo's Psychology

心理學課堂︰明知是該做卻死也不做?認知失調理論經典實驗

說支持環保,卻不會願意主動地做垃圾分類;說支持社會運動,但連簡單的遊行也不是每次都會參與;很多人會將這些行為稱為偽善 ,但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態度和行為的相關性本來就很弱。

2020/05/20 | Lo's Psychology

身材比較:愈多看電視雜誌,會愈容易患上飲食失調?

學者在1994年發現愈多看電視、雜誌的人,會愈容易患上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s)。

2020/05/13 | Lo's Psychology

Google效應:網上習得的資訊較易被忘記

研究顯示,當人們得悉有關資訊能在其後被輕易翻查出來,便不會刻意去記這些資訊的內容,相反地,是去記「在哪裡」找這些內容。

2020/05/07 | Lo's Psychology

依附理論(四):形成不同依附類型,有什麼影響因素?

嬰孩的性格影響著他們依附類型的形成,但研究均認為嬰兒性格對於依附類型形成的關係其實是相常微弱的。

2020/05/04 | Lo's Psychology

超越社會制約,才達道德最高階段——心理學家柯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

心理學家Lawrence Kohlberg的第三階段也是最高的階段︰後習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 level),即對與錯不再是關於行為有否被獎勵、是否能滿足社會規範或是否合法。

2020/05/04 | Lo's Psychology

肌肉記憶:每項技能,必須勤奮練習

許多日常活動中,也會發現肌肉記憶的例子,它們的共通點均是隨著練習而可獲得改善及自動化的動作。

2020/04/30 | Lo's Psychology

影視劇心理學系列:《安眠書店》「以愛之名」跟蹤行為的合理化心理

男主角的行為在現實中一定會引起人神共憤,因為這就是典型的恐怖情人,然而美劇卻做到了讓觀眾理解他,從他的角度出發,進入他的精神世界。

2020/04/30 | Lo's Psychology

疼痛感知:甚麼人會感到更深的痛苦?

透過理解疼痛,可以為擁有慢性疼痛的長期病患投放加倍的耐性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