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熊仁謙

發表文章數:50

個人簡介

90後熟悉漢藏梵英四語的佛教學者,求學時期周遊印度、尼泊爾、日本各國,擅長以佛學回應世界,宣揚辯思與覺察的能力的重要性,夢想是成為一個影響社會的鴻儒,促成一個包容的社會。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22/08/29 | 熊仁謙

佛陀支持死刑嗎?佛教對「廢死」抱持什麼立場?

佛陀一直呈現的,就是「不講空話實際行動」,相較於站在道德制高點、指出「有死刑也不會讓犯罪率下降」。佛陀是直接到第一線、幫忙讓犯罪率下降後,再輕輕地建議死刑不是最好的選項。

2022/07/28 | 熊仁謙

相較於高僧,淨空老法師更像一位「心懷天下、花大量時間講學」的大儒

我認為,相較於一位高僧,毋寧說老法師更如一位大儒:是位心懷天下、抱持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書院大儒。

2022/07/22 | 熊仁謙

從電影《咒》反思人鬼神關係:靈驗與邪門本來就是同一件事,單看你的敘事立場而已

承認吧,我們都想要靈驗的神,在特定時刻更是如此。正是我們的這份念想與習慣,養出了各種靈驗之神=各種邪神=惡意之神。

2022/07/16 | 熊仁謙

從藏傳佛法釐清電影《咒》的細節:密宗真的有大黑佛母嗎?黑母結的是什麼手印?

我作為一個藏傳佛法和密教的實踐者與傳播者,看了《咒》之後有些感想與覺得值得釐清的東西,跟大家分享。這篇是各種細項的釐清篇。

2022/07/10 | 熊仁謙

藏傳佛法傳入後,有開始與台灣的民俗文化互動嗎?

藏傳佛教在西藏本土,一直是非常積極與民俗信仰互動的。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蓮花生大士建立西藏的第一座寺院並為其開光時,大修煙供,成就「世界煙供日」。

2022/07/07 | 熊仁謙

對佛教徒來說,神明、祖師等「信解行地菩薩」就像修行路上的學長姐

正是因為現在佛教失去了這個與信解行地菩薩,這種「學長/學姊」互動的能力,所以在面對許多民俗神明、祖師,特別是從佛教信仰散播出去的神明時,會失去互動的基準。

2022/07/05 | 熊仁謙

從佛法角度定位「天上聖母」:媽祖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嗎?修行境界有多高?

其實正是因為這個問題,所以多年來佛弟子極少跟媽祖互動。佛弟子對外交際宣傳時,或多或少會說「媽祖是觀音的化身」、「媽祖是觀音呀」,但是你何時看到佛寺裡面會供養媽祖?僅僅宣稱「媽祖是觀音的化身」,無法解決下述佛弟子很在意的問題。

2022/06/20 | 熊仁謙

佛教本位主義如何看待「民俗的三太子」與「佛經中的三太子」?

當你用「非常細膩地標準」去看待每一個神、佛的脈絡關係。最後就只會發現每一個事物之間完全是獨立存在、毫無相等可言。其實,佛法認為:當你分析萬物時,你會發現萬物之間只有各自的獨特性(自相)、而找不到真正的共通性或相等性(共相)。

2021/04/27 | 熊仁謙

修行觀念的演變:大乘佛法怎麼看泰國「殉教成佛」信仰?

我們可以說本次事件中藉由「捨命」一事來實踐菩薩行、追求「成佛」,其中的觀念其實是來源於最早期的「菩薩行1.0」;然而,這或許正是南傳佛教接受到了「菩薩行1.0」、但沒有繼續承繼「菩薩行2.0」以上的完整發展,所發生的一個爭議性事件。

2019/03/22 | 熊仁謙

不再轉世或成為金髮女孩?了解達賴喇嘛「轉世」問題

「轉世」在藏傳佛教的意義是什麼?轉世的「人選」究竟是怎麼決定的?達賴喇嘛的轉世為什麼引發這麼大的爭議?中國作為介入依據的「金瓶掣籤」又是怎麼來的?要是達賴喇嘛不再轉世或是轉世成淘氣漂亮的金髮女孩,又會帶來什麼意義?

2019/03/22 | 熊仁謙

不再轉世或成為金髮女孩?一篇搞懂達賴喇嘛「轉世」問題

「轉世」在藏傳佛教的意義是什麼?轉世的「人選」究竟是怎麼決定的?達賴喇嘛的轉世為什麼引發這麼大的爭議?中國作為介入依據的「金瓶掣籤」又是怎麼來的?要是達賴喇嘛不再轉世或是轉世成淘氣漂亮的金髮女孩,又會帶來什麼意義?

2018/10/04 | 熊仁謙

《大腦衝浪》閱後感:你、我都是一個正在自我塑造的未完成品

本書從「扭轉人生僵局」作為核心開端,這裡所說的「人生僵局」並不是一種外在角色上的僵局,而是一種內在的僵局;更具體來說,就是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所構成的僵局。

2018/09/24 | 熊仁謙

印度哲學者閱《起源》之二:從「上帝已死」到成為「神人」

《人類大命運》談的:「從智人到神人」。在《起源》中用更常見的哲學命題來爬梳:我們從哪裡來(繼往)?我們要去哪裡(開來)?前者的答案是:人生不過是宇宙為了某個目的而自然演化出的生命,沒有神的存在、也沒有客觀的價值可言。

2018/08/28 | 熊仁謙

在網路上被人謾罵,不代表大部分的人真正「討厭你」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傳達出這樣的訊息:大部分的人沒有「真正討厭你」,你不過是變成了祭品;畢竟在沒有真正認識一個人之前,是不可能被「真正討厭的」;這裏我又想到印度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人要如何認識自己。  

2018/07/13 | 熊仁謙

自信與壓力像白狗與黑狗打架,誰會打贏就看你照顧哪一隻

《你的第二人生始於你明白人生只有一次》是一本將東方的療癒哲學和法國文學巧妙結合在一起,如微風徐徐般的著作,這本書能幫助我們一起重新爬梳好自己的生活,發現到「自己的第二人生,就是來自爬梳好唯一的那一段生命」。

2018/07/12 | 熊仁謙

自信與壓力像白狗與黑狗打架,誰會打贏就看你照顧哪一隻

《你的第二人生始於你明白人生只有一次》是一本將東方的療癒哲學和法國文學巧妙結合在一起,如微風徐徐般的著作,這本書能幫助我們一起重新爬梳好自己的生活,發現到「自己的第二人生,就是來自爬梳好唯一的那一段生命」。

2018/07/09 | 熊仁謙

佛學者看《起源》(一):如果生命不是線性,會有什麼挑戰等著我們?

《起源》一書圍繞著西方哲學,或說其「宗教」最重視的兩個問題: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將要去哪裡?並將科學論證的達爾文進化論體系與西方宗教學中的創世說放在兩的對立面,以細緻的手法鋪陳和比較兩邊的主張,是本非常值得一讀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