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a Taiwan

發表文章數:77

個人簡介

「mata」是全世界三億多南島民族的「眼睛」之意。《Mata‧Taiwan》希望透過有趣的內容,成為全世界看見原住民美麗文化的「眼睛」! 想看更多文章?歡迎追蹤我們:FB 專頁:「什麼,你也愛台灣原住民?!」/官網:http://matataiwan.com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18/02/06 | Mata Taiwan

台灣若成立原住民族大學,就讀的原民生還會是「特殊身份學生」嗎?

去年底,原民會委託東華大學執行「國立原住民族大學設立可行性評估」研究案,盼在台灣設立首間的國立原住民大學。而根據聯合國2009年的「世界瀕危語言」地圖,台灣有許多原住民族都榜上有名。族語教學的瓶頸在於師資欠缺,需要更多年輕人才投入。原住民大學若成立,則應更積極面對這個課題。

2018/01/28 | Mata Taiwan

想讓人一再去部落,就先自問台灣人為何熱愛去日本旅遊吧

Balu(巴魯)是魯魯灣的主人,在莫拉克風災後返鄉投入這場「新煮藝復興運動」,他帶著過去在台北的掌廚經驗,在探索傳統食材的創新可能性的同時,也重新認識這些食物與部落的真實連結。Balu 想把創意料理的感動帶給顧客,也將傳統文化的美好傳承下去。

2018/01/09 | Mata Taiwan

出生的地方必然就是「家」嗎?——血緣不再重要的年代,原青如何「烙」出一條回家的路

攝影展「烙出一條回家的路」正積極跳脫人類學對原住民身份的定義,讓被攝者藉由影像以嶄新的方式表達自己。原青藝術家Djubelang請每一位被攝者提供小時候的照片、與原鄉有關和母體文化有聯繫的物件。這些空間經由投影的燈光,有如時光機穿梭、返回過去某段記憶的場景,或交疊或混合出新的面貌。

2017/12/18 | Mata Taiwan

用阿美族文化做外交:阿米斯音樂節邁入第四年,不想成為舒米恩的音樂節

今年都蘭以外的交流部落共15個,橫跨6個族群——阿美、布農、鄒、卑南、排灣與魯凱。「每個部落不見得會有年齡階層或特定部落組織,傳達的時候就要想好他(該部落聯繫窗口)在部落的角色。」團隊說若從工作的角度來看待與部落的溝通,一定會覺得相處很累、很花時間,但與其說是工作,不如說這就是在部落的生活。

2017/12/05 | Mata Taiwan

來自太魯閣的我,也曾以為水泥廠與礦坑是理所當然的存在

原本可以獨立自給自足的家園,卻被「國家」莫名奇妙地被迫劃入國家公園,並禁止族人們基本的生存的活動。不公平的待遇從國家公園裡面的「合法開發」開始,像是在河床上鋪設停車場,讓觀光巴士停在上面;外地人能在國家公園內經營觀光飯店;在太魯閣族的傳統領域中建造寺廟;在太魯閣族的傳統領域裡面使用跟在地族人毫無相關的人名取為地名,例如:「天祥」取自於中國文人文天祥。

2017/11/21 | Mata Taiwan

老外也忍不住想帶走的花東「桌上風景」!專訪Kamaro’an:只順著部落生長,就有更好的設計高度

Kamaro’an聯合花蓮與台東有在做工藝、在地經營的品牌或工作室參與,一起營造花東美學,也藉此翻轉外地遊客對於花東觀光紀念品仍然很樣板的印象。為此他們籌備了半年時間,走訪、記錄這些工藝作品。你可以看見月桃編織如何承續使用的脈絡,融入老人家編織技法的歷史,或是工藝師就地取材所呈現出的質地。

2017/11/04 | Mata Taiwan

《阿莉芙》:劇情未到位,卻仍是值得一看的當代議題敲門磚

作為第一部將性少數(同性戀、跨性別等)的多元面貌,在日常生活中的微妙互動關係,躍為電影故事的重心,《阿莉芙》挖掘冷門議題的開創性,是非常令人期待的,卻可惜模糊帶過一些看似不重要的細節,導致整部片所欲緊扣的「愛」與「同理心」,實則難以撐起導演的企圖心。

2017/10/23 | Mata Taiwan

12年一貫「原民民族教育」有沒有可能?卑南民族議會:第一步就卡在一年一租的部落場域

「巴拉冠」在卑南族傳統社會中是傳承部落教育及文化祭儀的中心,也是養成卑南族人格教育的重要場域。然而目前各部落「巴拉冠」傳統集會所,大多座落於公有土地上,少數則租用私人土地搭建,導致無法有效依部落需求推動,部落內的學齡前兒童之族語及民族教育。

2017/10/11 | Mata Taiwan

女生可以勇敢,男生也可以柔弱嗎?──「姐妹」在部落裡的自在空間

Remaljiz認為,反同的族人最大的焦慮是擔心群體不和諧、怕分裂,因此多半選擇私下評論,不會主動有大動作,如果在家族的Line群組裡,有一個親戚貼反同的輿論,其他人為了避免吵架就會直接換話題。他笑說,反同族人許多主張用的是宗教性言論,但可能不知道具體是《聖經》裡的哪段篇章,也幾乎沒有從引用傳統文化來談。

2017/09/20 | Mata Taiwan

我媽對我說,我們是來自中國的「山地人」

從沒想過媽媽兒時的一句「我們是山地人」,背後所蘊藏的是深刻的族群文化與歷史記憶,而我們正是那一群在歷史中被遺忘的人。

2017/09/09 | Mata Taiwan

先暫時放下「文白之爭」,我們該如何看待涉及歧視原住民的文言文?

我們對於國文課程的想像,若仍停留在修辭美學的賞析,而排除了文化學習、批判性思考的一環,那麼時至今日,一群擱置時空背景,空談歧視的國文老師,其實和大多數人對於原住民族生活樣貌的無感,並無二致。

2017/08/30 | Mata Taiwan

部落路標遭投訴「影響房價」:我們接受遍地的「中華路」,卻容不下原住民語言景觀?

從部落路標被投訴的問題,可見針對原住民的負面解讀仍根深蒂固地存在,也反映出普遍大眾對於多元族群語言環境的漠視。

2017/08/16 | Mata Taiwan

豐年祭就是跳舞、唱歌、小米酒喝到飽?關於部落「年祭」你看不到的另一面

「年祭」的意義在於感謝上天給予過去一年豐收,紀念祖先為子孫付出與貢獻,能夠透過「年祭」凝聚部落團結意識,並彰顯各階級各司其職,在當代社會還有一層重要意義,是增進部落族人對部落與自我身份認同。

2017/08/04 | Mata Taiwan

有了「台灣國」,也無法迎刃而解的「原住民族」問題

「台灣民族」的概念其實被台獨運動者徹底壟斷,用以構建反中華民國的集體認同,而原住民族則根本就失語了,只能夠寄望於台灣國可以比中華民國更好的照顧他們所願意保存的文化實踐與論述。

2017/07/23 | Mata Taiwan

21世紀是否還需要巫師?那些承擔過去和未來的人,東海岸的Cikawasay傳說

東海岸的Cikawasay也許將是一段不會再回來的傳說,因為每一個人都身處在時代不斷的前進與變遷之中;在追尋這一段傳說的記憶、口述和種種紀錄的過程中。

2017/07/16 | Mata Taiwan

將外婆口中的歷史搬上漫畫舞台:《北投女巫》不談女巫,談當代青年與台灣認同的曖昧

《北投女巫》的故事發生的地方,是人們今日熟悉的台北都會生活,簡士頡不打算為女巫設計一個截然不同的魔法世界,而比較像是「隱藏在都會日常生活中,大家卻不知道的文化」。

2017/07/01 | Mata Taiwan

矛盾的社會:我們嘲弄原住民說話「呼嘎蝦嘎」,卻又同時期待他們學好族語?

社會對於族語的態度,很大程度也反映在透過綜藝文化作品加以嘲弄、戲謔的方式處理,這背後是一種針對族群負面而不自覺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