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有故事

發表文章數:17

個人簡介

書寫白袍內的真善美,讓醫療的好被看見。 台灣醫療水準高、服務好、價格親民,醫療保健指數(Health Care Index)連年排名全球第一,背後是許多醫護人員辛苦的付出。 「醫學有故事」希望帶大家走入台灣醫師的內心,看他們秉持何種信念,體恤幫助受苦的病患,讓台灣美好的醫學人文精神被看見。

最新文章

2023/01/23 | 醫學有故事

【專訪】李明濱醫師:自殺防治的守門人,設計「心情溫度計」量表帶領病人自覺

「哇,你救人救很多耶!但要是你遇到那種打人的、自言自語的、傻笑的啦,那個現在吃藥會好耶,你可以叫他來找我。」李明濱操著流利的台語在廟裡泡茶,用易懂的方式跟他們說明醫學的幫助。他不斷地抽空走訪社區,拜訪廟宇,請他們跟民眾們科普,化被動為主動,走出診間積極與第一線的「守門人」合作。

2022/12/07 | 醫學有故事

【專訪】《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主角原型劉宗瑀:一手拿手術刀、一手搖筆桿的「小劉醫師」

那是她這輩子第一次說出:「我不要當外科醫師。」當初滿懷雄心壯志的熱情進入外科。受訓期間,師長們醫者仁心的風範,歷歷在目,結果卻是一個個陣亡離職,新進來的戰力又不能馬上派上用場。堂堂一個醫學中心,病人居然得快死了才找得到醫師,這樣真的是對的嗎?

2022/10/28 | 醫學有故事

【專訪】許乃懿醫師:在衛生所與鐵道之間,守護偏鄉兩條生命線

上班時,許乃懿照顧居民的健康;下班後,他研究、書寫、演講,投身台灣鐵道保存與活化運動;滿頭華髮、身材清瘦,到哪都揹著一台相機的他,在遠離都會的衛生所一面守護民眾健康,一面守護有「經濟交通血管」之稱的鐵道兩條生命線。

2022/09/06 | 醫學有故事

【專訪】蔡輔仁醫師:推動罕病藥物物流中心,二代新生兒篩檢的無名英雄

台灣的罕病醫療能有今天的進步與規模,蔡輔仁是背後的重要推手,但這位幕後英雄的名字卻跟罕病一樣,鮮有人知。

2022/08/17 | 醫學有故事

【專訪】許權振醫師:將人工耳蝸技術引入台灣,願世上不會再有聽不見的聽障兒

許權振不斷幫聽障的孩子找回聽力,人數多到自己也數不清。他也積極教育學生,毫不藏私地將技術傳出去,希望能幫助更多孩子走出無聲的世界。看著這些孩子因為人工耳蝸而能夠正常講話,進入一般小學,撕下原本一輩子都甩不開的「聾啞」標籤,在扭轉人生滑向另一道軌跡,許權振心中充滿滿足與感激。

2022/07/03 | 醫學有故事

【專訪】趙湘台:45年婦產科生涯為上千名跨性別者實施變性療程,協助靈魂與身體合一

「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歷經這麼多次痛苦的手術,醫師依法用專業完成他們一輩子的夢想,怎麼會是傷天害理呢?」趙湘台為他們抱著不平。但手術後,並不是就會迎來快樂結局。

2022/05/08 | 醫學有故事

【專訪】斜槓醫師李偉文:拯救荒野,要先拯救人類荒涼的心

1994年,李偉文開設了湯城牙醫診所,作為醫療執業與個人志業的核心基地。創立荒野保護協會,從事自然保育及生態教育超過20年,則是李偉文醫師生命中另一條重要的軌道。究竟是什麼樣的經歷與驅力,讓他持續不懈地投入志業而持續至今?

2022/04/03 | 醫學有故事

【專訪】安欣瑜醫師:父親癌末、八八風災,人生轉了個彎,決定返鄉把醫療送上阿里山!

返鄉行醫後,安欣瑜致力於原住民健康研究,希望將自己所學貢獻於部落社區。近年來,她更發揮追根究柢精神,希望從根本解決問題,以徹底改善健康不平等現象,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2022/03/12 | 醫學有故事

【專訪】謝景祥醫師:催生《病人自主權利法》,確保病人善終的意願,避免被迫接受臨終無效醫療

事業發展順利,但謝景祥始終未曾忘懷從醫初衷。發生在陽明醫院呼吸照護病房的一件事,讓他回想起實習醫師備受衝擊的那一晚,與持續多年的疑惑,就此加入推動制定《病人自主權利法》的行列。

2022/03/01 | 醫學有故事

【專訪】林瀛洲醫師:金牌背後的守護神,盧彥勳、王齊麟、李洋都曾接受他的治療照護

「我們身為醫師,運動員既然是我們的患者,就該為他們打造最適合的醫療照護環境。」林瀛洲說得很堅定,一字一句,也正是醫者最純粹、最原始的心念。

2022/01/29 | 醫學有故事

【專訪】「AI數位牙醫」曾明清:「恐懼失明」是我人生重要轉捩點,從此踏上醫務管理之路

「AI數位牙醫」國家隊計畫,短期目標是:全民抗疫大作戰,口腔保健最重要;減少社區傳疫情,遠距醫療做前鋒;到宅牙醫不打烊,自主管理一口發;停診停課不停學,AI牙醫做得到。中長期目標是:協助牙醫診所解決營運困境、傳統牙醫產業數位升級轉型,並透過各界的資源整合,發揮台灣AI數位牙醫軟實力,開發國際市場。

2022/01/20 | 醫學有故事

【專訪】國際醫療推手江明哲醫師:從南非到台東、從學院走進社區,有故事的「醫師的咖啡室」

非洲之父李文斯頓曾說:「我原來要去中國宣教,但上帝要我去非洲」。江明哲從小聽著這位傳奇醫療傳教士的故事長大,也在心中埋下了要去非洲服務的種子。

2022/01/04 | 醫學有故事

【專訪】台灣癌症醫學之母彭汪嘉康:永遠可以為病人多做一點,就不會有遺憾

那個年代如果得知罹患癌症,患者大概就不去看醫生,反而到處求神拜佛或者尋求偏方,例如到某些廟宇求香灰,所以當年有些不肖的廟宇在香灰内摻加沒有療效、但是可以令病人感覺病情比較舒緩的類固醇甚至麻醉藥物。但是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抗癌」卻成為了經常聽到的名詞,一般民衆對癌症的認識也愈來愈多,也懂得如何預防或者學習和癌症共處。

2021/12/19 | 醫學有故事

【專訪】陳燕麟醫師:「肌萎縮症」限制了我的身體,但不能限制我的心靈

打破陳燕麟心裡的最後一道關卡,是在住院醫師第一年,有一天在醫院,當他上完廁所,卻發現不論怎麼使力都沒有辦法站起來。反覆嘗試了三、四次,花了大約三、四十分鐘,最後不得已,只好打開廁所門,請經過的人扶他站起來。

2021/11/26 | 醫學有故事

【專訪】陳克華:藝術與醫術的養成之路,擺盪在文學與醫學之間

照佛家的說法,一個人要見什麼醫生,選擇那種療法,最後會成為怎麼樣的結果,其實都是緣起緣滅,令行醫多年的陳克華了悟,人類醫學的進步其實受到拘限,從藥物、儀器到手術,都從病人身上得到驗證,每一項臨床醫學的突破與創新,除了靠實驗室幾個聰明的腦袋,最重要的還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眾生付出,病人才得到利益,醫生換來經驗。

2021/11/16 | 醫學有故事

【專訪】魏崢,心臟醫學界永遠的明星 :做過六百例換心手術,有希望就會竭盡全力

「每一個患者到我這裡,都是一次託付,甚至生死交關,我一定要用盡全力醫治,才不辜負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