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移人 Migrants' Park

發表文章數:125

個人簡介

《移人》是台灣一個專門報導移工、新移民題材的網路媒體,由前「四方報」編輯團隊創立,於2016年5月31日開站。 前編輯團隊在2016年4月底遭資遣離開四方報後,有感於台灣社會的東南亞移民工迄今仍未獲得真正的平權,因此決定以另一種型式為移民工貢獻一己之力,於是合夥另創《移人》,延續四方報「讓弱勢發聲」理念,持續報導、撰寫異鄉人在台灣的生命故事。 《移人》中文之名來自「移動的人」-- 也就是從他國移動到台灣、並為本地社會貢獻青春歲月的移工、新移民族群,兩者皆是《移人》報導撰寫的對象。英文之名《Migrants’ Park》一方面象徵此網站是專屬「移人」的園地,另一方面由於移工多半在台灣各地的公園(park)聚會聊天,因此希望《移人》也能成為一個讓移工開心同樂、紓解鄉愁的地方。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23/01/19 | 移人 Migrants' Park

印尼移工自辦「海洋音樂祭」:「原以為是大家搬樂器找空地演出,沒想到是小型音樂祭的規模」

目前台灣的印尼移工總數約有24餘萬人,約佔全體移工的34%。過去二十年來,印尼移工、新住民或留學生間組樂團或創作的風氣相當興盛。從2009年開始,即有企業舉辦的常態性樂團選秀比賽,新冠肺炎疫情前,每年皆有印尼明星受邀來台商演,在這些演唱會上也幾乎都有移工樂團擔綱暖場表演。 第一屆Formosa Music Fest(FMF)除了是在台喜愛非主流音樂類型的印尼社群間的重要嘗試,同時也彰顯了樂人、樂迷與各合作社群間彼此分工、合作的團結精神。第一次上台表演的Elan說道:「我雖然還沒有自己的創作,最多只是翻唱印尼樂團的歌,但我還是很開心,因為音樂讓我認識了很多可以互相學習的人,我也希望FMF可以一直辦下去。」

2022/11/29 | 移人 Migrants' Park

「殺死他的真的只是子彈嗎?」《九槍》導演蔡崇隆:拍片是呈現移工在台面臨的結構性問題

「透過阮國非還有密錄器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東西,雖然整體感受是不愉快的,我能理解對於越南留學生的你們而言很傷痛,可是沒辦法,若不這麼呈現,為他留下紀錄,他就是白白死去了。」

2022/10/26 | 移人 Migrants' Park

平時是廠工休假只愛畫畫,他是「用畫筆代替說話的菲律賓移工」桑尼

特別安排這次採訪的新住民黃琦妮,是從抖音app上偶然看到桑尼的作品,驚為天人的同時也起了愛才惜才之心,希望這位有才能的同胞能留下來為台灣貢獻;她分析,桑尼雖然具備極高的藝術天份,但個性太害羞、不太善於為自己宣傳,導致他的名氣一直出不了菲律賓圈,因此希望能為他爭取一些媒體曝光

2022/08/05 | 移人 Migrants' Park

台越演員楊富江:政大企管畢業原希望隨父母腳步從商,後於《徘徊年代》演出配角受矚目

特別是「阿梅」雖然戲份不多,但導演安排戲中「阿梅」出現的鏡頭幾乎都是長達數分鐘的一鏡到底,且「阿梅」在劇中講的越南語是中越口音,跟江江本身的南越口音有很大的落差,對年輕且素人身份的她來說,的確是一個不好飾演的角色,但既然獲得導演賞識,也只能鼓足勇氣全力以赴。

2022/07/23 | 移人 Migrants' Park

《徘徊年代》影評:導演張騰元拍出了台灣新住民題材電影最精彩的一次前後反轉

筆者認為後半部最精彩之處,在於秋蘭的角色塑造是一個「台灣社會還無法適應的新住民形象」 ──她不穿國服只穿套裝、不做藍領當起白領、一點都不悲情苦命、甚至根本不載歌載舞,而是在螢幕上大喇喇抽起菸來,種種反轉簡直讓我在心中暗唸了無數次「好!」

2022/06/17 | 移人 Migrants' Park

《南國啟示錄:檳城篇》:兼容並蓄的歷史寶藏,多元共榮的人文城市典範

檳城有太多太多故事了,每個故事都可以閃閃發光,讓人看得目不轉睛。有峇峇娘惹文化,華麗氣派的混搭風格,女性為主承載的文化;有「逢山有客、客住山」樸實、腳特實地、努力奮鬥的客家移民;有隨遇而安、飲水思源、宗族精神展現的「姓氏橋」

2022/06/08 | 移人 Migrants' Park

血緣的認同,未必要去過那地方:「沒有回過媽媽的老家,為什麼覺得自己也是印尼人呢?」

Isabell在小時候曾聽過身旁許多人在講「買」外籍新娘的故事,也曾聽到常去的飯糰餐車阿姨對她說出「妳媽很乖,不像其他家的誰一樣拿到錢就跑了」,因此她一直不敢對M提到相關的話題。

2022/04/18 | 移人 Migrants' Park

照顧移工寶寶的「關愛之家」躍上大銀幕:「會來找我們的移工媽媽,都是因為她們已走投無路」

曾經有一位叫「冰冰」的寶寶被移工媽媽半夜遺棄在關愛之家門口,媽媽什麼都沒說就匆匆跑了,後來工作人員發現門口的「冰冰」才趕緊收留他,但因為冰冰在出生時並沒有得到妥善照顧,各大醫院也以「這個孩子沒辦法核發寶寶手冊」為由不予收留醫治,最後冰冰短暫的人生只活了幾個月就夭折了,這件事讓楊姐與關愛之家的人大受打擊。

2022/02/22 | 移人 Migrants' Park

每場打超過38分鐘全隊最多:史上首位加入台灣職籃的菲裔球員,菲美混血之子布銳克曼表現吸睛

布銳克曼的母親Elizabeth是一位小兒科醫師,來自菲律賓的邦阿西楠省(Pangasinan),她移民美國之後與一位白人男性結婚並生下布銳克曼。布銳克曼笑說雖然父母都是做醫療工作,但他從小對籃球比較有興趣,也跟許多美國小孩一樣,夢想是打進全世界籃球最高殿堂NBA。

2021/12/31 | 移人 Migrants' Park

移動人權特展:「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但台灣社會卻常忘記這件事實

知名瑞士作家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針對外籍移工議題曾講出一句名言:「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數十萬外籍移工都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人類——但台灣社會卻常常忘記這件事實。

2021/12/23 | 移人 Migrants' Park

我是在娛樂漁船工作的漁工,如果有台灣人跟我講印尼話,我會驚喜又開心

「Apa kabar ? Selamat siang !」(你好嗎?午安!)如果您家中有請印尼看護、或是您坐船出去海釣而船上有印尼漁工,或許您可以先在YouTube上看一些簡單的印尼語教學影片,之後碰到這些辛勤工作的異國朋友時,就在對方面前小露一手,我想無論對於你或他(她)都會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2021/12/10 | 移人 Migrants' Park

阿碧的故事:當家人生命走向終點,是否也有位像阿碧一樣來自東南亞的女性陪伴身旁?

有的看護移工離家時,她們的孩子還很小沒有記憶,這一紙3年的合約,必須讓她們錯過好多孩子成長過程的重要時刻,且當故鄉的家人需要她們時,她們總是無法及時出現,諷刺的是,她們往往陪伴許多台灣長者走過人生最後時光。

2021/11/17 | 移人 Migrants' Park

越南新銳小說作家怎會到台灣定居?這就要從一段跨國戀情說起

一位派駐印度的台灣青年、一位土生土長的越南女孩,兩人雖然素未謀面,但聊著聊著,Mark漸漸發現他已經愛上手機鏡頭另一端那位氣質姣好的越南女孩,趁著工作休假,他前前後後搭飛機去了越南好幾趟跟美緣碰面,最後終於打動才女芳心。

2021/11/09 | 移人 Migrants' Park

照顧爺爺的安妮夢想是回越南開台菜餐廳,某日離家後卻未再回來

對於逃逸的移工,我認為去憎恨或仇視他們都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而應該把力氣花在改革台灣現行的移工體制,無論是逃逸移工或失去外籍看護的家庭,兩者都非常脆弱,與其讓雙方弱弱相逼不斷產生仇恨,我相信一定可以找出讓雙方都能獲得支撐的方式。

2021/11/04 | 移人 Migrants' Park

新二代談認同:越南帶給我許多美好經驗,我想將它的美介紹給你們

這些詞彙雖然在同學們口中是開玩笑,但他們卻一直故意在怡蓁面前講不停,甚至講更多讓她覺得是在羞辱越南移民的話。「我認為來到台灣工作的越南人都是辛苦人,不應該在言語上受到這樣的對待!」怡蓁這樣講著。

2021/09/28 | 移人 Migrants' Park

「姊姊!姊姊!吃吃看!」若想與移工拉近距離,或許可先從了解他們的家鄉料理開始

移工同事說,這道菜是以印尼辣椒醬做基底的小菜,辣椒醬裡面主要有蒜頭、紅蔥頭、魚露、番茄、蝦醬,至於另外要再加什麼配料當小菜,就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每個印尼媽媽都有自己的獨家祖傳配方,沒有標準答案。

2021/09/09 | 移人 Migrants' Park

原來移工仲介有教她「主人吃完飯傭人才能吃」,而在我媽眼裡這簡直是莫名其妙

我站在餐桌邊想著要夾哪道菜,爸爸轉頭對她說︰「達莉亞!Lunch!」然後拿著筷子指著盤子「This!This!」「Eat!Eat!」達莉亞慌張地一邊搖頭、一邊翻著她的超大筆記本︰「不行!不行!」原來,外籍移工的仲介在她抵台後有教她,台灣人是主人,移工是傭人,主人吃完飯傭人才能吃。

2021/08/06 | 移人 Migrants' Park

印尼新住民鄭尤莉的斜槓夢想之路:她是美容師、新娘秘書,也是料理店老闆娘

為了克服語言不通,尤莉開啟中文學習之路,從一開始隻身帶著學習工具書到菜市場練習中文,後來結識一位老兵爺爺與其印尼看護工,尤莉自願擔任這位看護的中文老師,甚至她還報名新住民識字班,跟著剛就學的女兒一起學習寫注音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