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3 |
緬甸面臨雙重危機:政治持續動盪與新一波疫情,新增病例達三個月新高
由於政變後許多醫護人員加入公民不服從運動響應罷工,導致公立醫院服務崩潰,同時導致對COVID-19的檢驗能量大大降低,而6月1日新增的122例,已是過去三個月的新高。
發表文章數:229
緬甸有約6000萬人口,比法國稍大的領土,介於印度與中國兩大人口大國中間,資源豐富,是亞洲最後一塊處女地。 2010年開放以來,成為各國投資熱點,中國大陸、韓國、及日本尤其積極,很早就在此布局,滿街可見中文施工路標、Samsung廣告及日本車。 台灣對緬甸的理解甚少,資訊相當欠缺,有鑑於此, 緬甸商情蒐集緬甸重要的商務及法律資訊,定期呈現給台灣讀者
由於政變後許多醫護人員加入公民不服從運動響應罷工,導致公立醫院服務崩潰,同時導致對COVID-19的檢驗能量大大降低,而6月1日新增的122例,已是過去三個月的新高。
美籍編輯在緬甸被捕,被法庭宣判11年監禁。緬甸軍政府掌權以來,實施各種政策禁止媒體報導有損軍政府的新聞,大量拘捕媒體記者、搜查報社、控管互聯網等。不過,即便緬甸記者自由遭受威脅,依然有勇敢的媒體工作者堅持捍衛言論自由,持續揭發軍政府惡行。
緬甸軍方2月1日發動軍事政變,推翻翁山蘇姬民選政府,引起了人民的反抗,軍方也使用軍火鎮壓,而中國與俄羅斯是緬甸的軍火二大供應國。綜合媒體報導,緬甸軍人擬和俄羅斯有進一步的軍武合作計劃。
由於過去翁山蘇姬(港譯「昂山素姬」)領導的文人政府漠視軍方對羅興亞人的暴行,因此招致國際批評,如今緬甸平行文人政府6月3日宣布,未來將承認羅興亞人的公民地位,試圖團結各族群,一起推翻透過政變上台的軍政權。
緬甸平行文人政--府民族團結政府(NUG)7日致中國外交部長公開信指出,「中國政府應認知到,敏昂萊領導的(軍政府)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 不代表緬甸人民,任何試圖合法化軍政權的作法,恐損害兩國人民的關係。」
緬甸再度發生採礦區山地坍塌事件,這次造成死亡人數4人。緬甸媒體報道揭露軍政府在採礦業背後大獲盈利,不注重礦工人權。
緬甸軍事政變進入第4天,緬甸網民也開始在網路上發起「緬甸公民不服從運動」,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4日首次出現街頭抗議活動,至少3人在抗議活動中被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從2020年1月3日至今年8月17日 ,緬甸確診人數共累積了36萬291例,造成1萬3623人死亡。根據路透社截至8月19日統計,緬甸目前已施打了350萬劑疫苗,藉此估算約有3.2%人口已完整接種疫苗。
全球有5080萬名國內流離失所者,緬甸共有45萬7000名,他們主要是因為政治和族群衝突導致的暴力事件而離開家園。
軍政府關閉在緬甸最多人使用的社交媒體臉書、切斷人民最常上網的管道——行動數據,在一系列管制網路平台和行動網路措施下,衛星電視是人民接收獨立媒體新聞的主要管道。
緬甸仰光高級飯店今(19)日凌晨發生火警,目前已知至少有一名男性死亡,但相關訊息仍不明。中華民國駐緬甸代表處正在瞭解是否有台灣民眾受困。
本案為翁山蘇姬被軍政府指控第七宗案子,若全部案件都成罪,今年75歲的翁山蘇姬將入獄至少25年,意味著將在獄中度過餘生,政治之路也被終結。
翁山蘇姬律師團表示,他們「不滿意」這次判決中檢方提出的證據和法院判決,將繼續上訴。翁山蘇姬目前身負共7條罪名,若是全數成罪,今年將邁入76歲的翁山蘇姬,將面臨最高共40年的刑期。
今年7月被捕的日本紀錄片製作人久保田徹,是緬甸軍方奪權以來逮捕的第五位外國記者,另四位包括為當地出版社工作的美國公民Nathan Maung和Danny Fenster,以及波蘭的獨立記者Robert Bociaga和日本記者北角裕樹,而他們四位都已獲釋或遭驅逐出境。
立法院9日通過朝野黨團聲援緬甸民主的決議。這是緬甸2月1日發生政變兩個月後,台灣國會首度通過聲援緬甸民主的決議,在官方層級上具有重要意涵。此前僅有外交部就緬甸局勢發表譴責的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