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一份由新聞部(Ministry of Information)發給緬甸報業協會(Myanmar Press Council)的指引,「敦促」新媒體「實踐倫理」並停止稱呼「國家領導委員會」(State Administration Council)為「軍政權」(junta)
泰緬共享長達2401公里的邊界,泰國國內有200萬緬甸移工負擔起基礎勞動工作,兩國歷來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層面上往來密切。
緬甸軍警的鎮壓行動日趨強硬,數以百計的緬甸年輕抗爭8日者被軍警圍堵在三橋區,最終在西方國家與聯合國的強烈要求緬甸軍方放人的壓力下,抗爭者在9日清晨陸續脫困。
3月4日原被軍政府委任為覺莫敦緬甸駐聯合國大使的丁貌奈宣布請辭,並承認原被文人政府委任的覺莫敦才是正牌大使,形同於打臉軍方的合法性。
取代翁山蘇姬,成為緬甸軍政府新外長的Wunna Maung Lwin,已在24日飛抵曼谷,準備與泰國、印尼外長舉行三方會談。
由青年發起的反軍方政變抗爭運動,主要訴諸三個訴求:釋放翁山蘇姬、承認2020年選舉由全國民主聯盟獲勝的結果、軍方退出政治。
據聯合國調查,緬甸經濟控股公司被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來掌控。人權觀察(Hunam Watch)指出,緬甸國防軍須為長期嚴重侵犯國內少數民族的人權以及違反戰爭法的行為負責。
起初是由英國起草的初始聲明譴責這場政變,但最終聯合國的聲明中措辭已放軟,沒有提到政變,藉以贏得中國和俄羅斯的支持,因為過去中國和俄羅斯都會讓緬甸免於受到安理會任何重大行動的影響。
緬甸軍事政變進入第4天,緬甸網民也開始在網路上發起「緬甸公民不服從運動」,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4日首次出現街頭抗議活動,至少3人在抗議活動中被捕。
緬甸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發言人今天表示,緬甸國務資政、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和其他執政黨高層在清晨一場突襲行動中遭到拘留。同時軍方也發表了聲明將實施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
巴山查爾島是座由紅樹林和青草覆蓋的島嶼,大約20年前才因梅克納河夾帶的泥沙形成,2018年10月孟加拉總理哈希納正式為建造於該島的收容所揭幕,並宣稱將用於收容羅興亞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