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查爾島是座由紅樹林和青草覆蓋的島嶼,大約20年前才因梅克納河夾帶的泥沙形成,2018年10月孟加拉總理哈希納正式為建造於該島的收容所揭幕,並宣稱將用於收容羅興亞難民。
根據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宣布,全國民主聯盟在上、下議院共取得346個席次,已超過總席次(644席)的半數。軍方支持的第二大黨聯邦鞏固發展黨僅贏得了25個席次。
除下述法律制度上的實質變動外,政府引進電子化系統MyCo,公司註冊、年度申報、股權及董事資料變動等均能線上操作,大大簡化公司註冊及後續的維護
「緬甸經濟控股有限公司」因長期資助軍方進行侵害人權的活動,國際特赦組織呼籲,和該公司有聯合經營關係的企業應結束合夥關係以示負責。
根據兩名緬甸逃兵所描述的暴行,以及海牙國際法庭已向超過100萬現正在孟加拉逃難的羅興亞人蒐集到的證據,所指控的嚴重人權侵害互相符合。唯一的差別是,這次的證言來自加害者,而非受害者。
7月2日,盛產玉石的克欽邦(Kachin)帕坎區(Hpakant)發生礦難,連日大雨引發的「土石流」將至少50名活埋。
以「一帶一路」為基礎,中國提出中緬經濟走廊計劃,緬甸亞太水溝谷經濟特區卻因建設規模不清、逐漸增長的中國資金被質疑為非法活動等爭議,引發當地居民、團體疑慮。
全球有5080萬名國內流離失所者,緬甸共有45萬7000名,他們主要是因為政治和族群衝突導致的暴力事件而離開家園。
若開邦衝突、羅興亞難民仍是現在進行式。倡議家與律師除了繼續投入法律行動,同時試圖繼續爭取國際關注。
緬甸領導人翁山蘇姬近日率領代表團親征位於海牙的國際法院,為緬甸政府對洛興雅穆斯林發動的軍事行動辯護,她承認軍方或許用了「不相稱武力」,但否認當局有任何「種族滅絕意圖」。
為阻中國擴大對緬甸的影響力,印度將加速把俄製基洛級柴電潛艇辛杜維爾號移交給緬甸。值得注意的是,印緬兩國近年來已進行多項軍事合作,包括在印緬邊界掃蕩印度叛亂武裝組織及若開軍等緬甸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