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時書

發表文章數:64

個人簡介

為您提煉書中知識,解讀國內外生鮮時勢,送上時事背後的延伸閱讀

最新文章

2023/03/16 | 生鮮時書

【專訪】聲音表達訓練師林依柔:溝通要向鋼琴學習,放空自己才能感染情緒

聽孩子的需求、聽大人的想法、聽企業主的難處、聽見員工的苦,依柔笑著說:「這份『願意』很重要,讓我成為一座溝通的橋樑。」到處聆聽人們的需求,再幫他們傳達給彼此。她將每一次的對談,都視為珍貴的禮物,認真對待每一次的相遇,為她贏得好人緣。

2023/03/14 | 生鮮時書

【專訪】閱讀前哨站站長瓦基:閱讀是一種生活實踐,讓我懂得「夠了」的人生哲學

這樣的實驗精神不僅用在過生活,瓦基堅信看完書之後,想要生活有些新的改變,最關鍵的就是「行動力」,在生活中做一些小實驗,驗證書中知識是否可行。這在閱讀筆記方面,瓦基特別有一番心得。

2023/03/05 | 生鮮時書

【專訪】亨利溫:如何養成自律體質?秘訣是「釐清動機」

亨利溫坦承過去一路走來不免有迷惘籠罩,接著他點開IG個人頁面,手指停留在2019年發佈的一篇貼文,標題寫著:「行動是實踐一切計畫的開始」。因為他體悟到只有思考不付諸行動,終將一事無成,但也並非一昧的埋頭努力,而是透過成果去挖掘其中感到開心、能夠延伸成長的地方。

2023/01/22 | 生鮮時書

【專訪】日本短影音創作者Zono Sann:如何用一隻iPhone拍出千萬瀏覽的Vlog?

勇於嘗試各種拍片方式的Zono Sann提到,自己最常收到的觀眾留言就是:「我真是擔心你的手機啊!」要當Zono Sann的手機還真是不簡單,除了基本的上山下海,不時還要被放在飛盤上飛向天空,或是綁在洗衣桿、呼拉圈上甩來甩去。

2023/01/14 | 生鮮時書

【專訪】君品酒店主廚王輔立:輕鬆打造西餐精緻感,關鍵在於「那個醬汁」

主廚王輔立認為其中的關鍵是「打開五官!」他接續說明:「煎蛋時,看到旁邊微微捲起來,蛋白的顏色變化就可以翻。」透過眼睛觀察食材變化、鼻子聞到雞蛋被鍋子加熱的香味、耳朵聽到蛋接觸鍋子上吱吱作響的聲音,這些都是料理的線索。

2022/12/05 | 生鮮時書

【專訪】歐陽立中:課前十分鐘訓練自己說書給學生聽,像是購物頻道銷售員吊他們的胃口

歐陽立中表示,他自己更偏好化學說書,這是因為他不希望自己純粹是個知識的搬運工,更期許自己能藉由說書的過程,整合過往閱讀過的書籍、自我的生命經驗。如此一來,才能讓書本更加立體豐富,甚至具有生命力,更能貼合大眾的心。

2022/11/05 | 生鮮時書

【專訪】木木の口袋:在這裡,人人都可以是大雄,總有一項道具能接住你的脆弱

談起自己的第一個3D作品,木木說,其實當時也只學了一個月,但沒想到發佈後卻獲得破千次的轉發。那次的創作,不僅使她見證了3D作品吸引人目光的視覺威力,其中,那種親手將自己喜愛的事物,並與人分享的喜悅,更是為她帶來了滿滿的自信心。

2022/10/03 | 生鮮時書

【專訪】牧羊妮:運用Notion人生管理術,活出「高效工作、優雅生活」的遊牧生活

透過Notion,牧羊妮快速統合了忙碌電商工作規劃上的硬需求,一轉念她心想:咦,那我何嘗不能將Notion用來管理人生呢?透過Notion做時間規劃,藉由簡約好看的陳列排版、直覺式的操作來管理人生,使生活不再只充滿著工作。

2022/09/25 | 生鮮時書

【專訪】追奇:咖啡有人生苦嗎?生活映照出對生命的疑問,讓苦味擁有不同層次

在討論過程中,追奇決定將自己切換成咖啡店店長的視角去創作,想像會遇到的顧客與他們背後的故事。因此在《讀曆咖啡店》故事中所描寫的角色,都是她在日常生活中沒遇過,但卻真實存在的。

2022/09/18 | 生鮮時書

【專訪】徐珮芬:咖啡是自由的延伸,不僅能延續時間,甚至能切換時空

而這次在「讀曆咖啡店」中的短篇創作,故事場景就設定在珮芬最熟悉的「咖啡店」裡,她過往所看見的,那些喝咖啡的人們,臉上快樂的、不快樂的各種表情,透露著內心的各種思緒,都在珮芬的心中一一浮現。

2022/09/12 | 生鮮時書

【專訪】溝通表達專家張忘形:獨創「引情啟動」四步驟,讓創作者溝通不只靠感覺

張忘形將人們接收資訊的習慣,梳理成一套具有系統的脈絡與架構,透過「引起動機」、「情境故事」、「啟發重點」、「邀請行動」4步驟,讓創作者未來在面對採訪或問答時,不再「只靠感覺」來作回應。

2022/08/27 | 生鮮時書

【專訪】「人類圖計程車」Repeat老師:所有人際關係,尤其是愛情,都得從「認識自己」開始

Repeat認為人類圖在關係中就像是一個「路標」,設立一個基準點,在遇到情況時,能讓兩人察覺彼此想法上的差異,進而相互理解。

2022/08/26 | 生鮮時書

【專訪】謝哲青:把所有的「理所當然」歸零,充滿好奇,這才是記憶力的起點

謝哲青表示,「學習這件事是很辛苦的,我所有的追求裡面都有『追逐的辛勞』,到最後,會有那種抵達某一個階段終點的成就感,而這個成就感會讓知識留存在我心裡面。」或許很多時候,能讓「知識」真正留存於心裡的,是由於過程裡的苦,所以才能記得深。

2022/08/06 | 生鮮時書

【專訪】台南人劇團編導蔡柏璋:我不喜歡「逃離舒適圈」,而是持續擴大自己的舒適圈

在台灣,每天工作都與劇場相關,出國,還會想要一直沈浸在劇院裡嗎?談到旅行中的看戲經驗,蔡柏眼睛一亮,語氣十分興奮地說著:「旅行就很不一樣了,這是一個你本來就很深愛的東西,然後在一個異國文化,隔著一個文化、語言的美感,可以重新以不一樣的視角來欣賞藝術。」

2022/08/05 | 生鮮時書

【專訪】台灣正念工坊創辦人陳德中:透過「正念」進行心理鍛鍊,從覺察自己開始

正念練習入門,首先是呼吸觀察,透過集中思緒至單一定點,來去訓練心智,使其有系統的從散亂到專注。德中老師近一步提出觀察,他說:「混亂時刻,我們越急著想要趕快找到解決方法,著急著『我該怎麼辦』時,可能越難以找到解方,因為你自己本身就在一個混亂的狀態。」

2022/07/24 | 生鮮時書

【專訪】「蝌蚪老師」呂軍逸:《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看了不下百次,「找碴」成為研究恐龍的開端

蝌蚪老師認為,要讓孩子對恐龍的認知,不只是停留在恐龍的種類劃分,希望他們更了解,恐龍統治了地球1億6千萬年,只是地球演化的其中一段時間。生物的演化無時無刻都在發生,人類在地球上的行為也會造成環境改變。

2022/06/12 | 生鮮時書

【專訪】阿奶攝影師:加入「分鏡圖」思考,讓一組婚紗攝影成為一部無聲電影

多年養成的敏銳觀察習慣,讓阿奶能從語氣的變化、眼神若有似無的飄移,來確保被攝者在拍攝當下是否舒服、沒有壓力。也能巧妙地透過引導,調整拍攝的氣氛,更常挖掘到兩人不經意的親密互動,而成了當天拍攝的靈感來源。

2022/06/06 | 生鮮時書

【專訪】鹿學小溪老師:學注音不難,用圖卡與孩子一起玩出「成就感」

曾擔任到宅保母、幼兒園老師、親子課程老師等幼教相關行業,小溪老師累積了許多與不同年紀的孩子、家長互動的經驗,而在這個過程中,她也意識到「家長」在孩子學習中的重要性。孩子不願意做,如果家長先放棄了,便錯失了讓孩子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