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慧

發表文章數:1939

個人簡介

畢業於台大中文系,曾任關鍵評論網記者,專長原住民、性別議題,目前就讀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班。曾獲鍾肇政文學獎小說獎、新北市文學獎、後山文學獎新詩獎。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TNL+ 2023/05/09 | 李修慧

【知性散文特快車】「自然書寫」難以避開的主旨:人類影響力或許更甚於千萬年的地質運動

佛氏通泉草這種「原生種」在一般人的想像中,或許就是自然、荒野的代表。然而,作者告訴我們,佛氏通泉草之所以能夠大量繁衍、如今遍地可見,正是因為都市發展:人類砍掉了遮蔽陽光的大片森林,加上人工草坪大量出現,矮小的佛氏通泉草才能爭到生長的空間與資源。

TNL+ 2023/05/01 | 李修慧

【接地氣的現代詩】陳康濤〈傭人〉:在僱主家也在故鄉,「虛實交錯」撐開文字的多重宇宙

陳康濤在這首詩中,透過「虛實交錯」、「虛實疊合」的技巧,在實際的「廚房時空」中,加入虛幻的「不在場的人」、「不在場的景象」,因此能同時呈現出主角的工作狀態,也能說明她個人的想望、期待,與她曾經歷的過往。

TNL+ 2023/04/09 | 李修慧

【知性散文特快車】「城市漫遊」非男性限定,漫遊女子黃麗群給金澤的情書

直到今日,一名女性要成為漫遊者,仍然有點困難。在父權體制下,女性往往是被品頭論足的角色,是個「被觀察者」,不像19世紀的男性作家能當「觀察者」。這個狀況在區分陰性、陽性的法文中最明顯,最初在法文詞典中,只有陽性的「Flâneur」(漫遊者)一詞,沒有陰性的「Flâneuse」(漫遊女性)。

2023/04/02 | 李修慧

【知性散文特快車】導言:散文不是要「抒發作者性情」嗎,知什麼性啊?

在這個人人識字且充滿資訊的時代,我們有那麼多知識、理論與哲學的資源,有那麼多機會思考,「反映作者性格」的內容,肯定不只有私我的情感抒發,也包括研究理論或哲學的個人收穫。

TNL+ 2023/02/28 | 李修慧

【接地氣的現代詩】楊牧〈地震後八十一日在東勢〉:唯有哀矜,才能讓我們的同理與愛心源遠流長

面對災難,我們當然會難過、會悲傷,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但身為遠在他國的旁觀者,我們也要照顧好自己的身心、蓄積能量,避免自己在單次的捐款、一次性的發洩之後,就不再關注災後工作。

TNL+ 2023/01/20 | 李修慧

【詩的解剖刀】詩人的「書寫策略」,如何以別出心裁的方式抓住讀者的眼球?

透過各種書寫策略,詩人可以討論「象徵」本身的意義,可以諷刺厭惡的政黨與國家,也可以反映時代的悲哀。下次,如果你也看到一些奇形怪狀的詩(有的甚至奇怪到看不懂,像夏宇),不妨退一步,用「書寫策略」來想想詩人想傳達什麼吧。

TNL+ 2022/12/20 | 李修慧

【詩的解剖刀】詩的「思想」就是最美的修辭,嶄新的觀點可能讓我們記住一輩子

詩人羅智成曾說:「最美的思想就是最美的修辭」,我非常認同這句的話:我們可能記住某個很美的修辭一陣子,但嶄新的觀點,可能讓我們記住一輩子,甚至成為我們生命的肌理、下一篇作品的基礎,而人與作品最迷人的相遇不外乎如此。

TNL+ 2022/11/27 | 李修慧

【接地氣的現代詩】曹馭博〈六月八號吃火鍋時幫一個女孩挖冰淇淋〉:選後,願混濁不堪的宇宙都能重見清明

這首詩的現實感非常強烈,把它當作一首指涉現實的詩合情合理,設想作者真的在火鍋店遇到這樣一位母女,是最常見的解釋。但在11月的今天,我想將這首詩做合理的「誤讀」:詩中的子女面臨肢體的家暴,但這也可能,是隱喻其他家庭存在的、因為選戰而起的心靈家暴。

TNL+ 2022/11/20 | 李修慧

【詩的解剖刀】如何判斷一首詩的「情感」表達得好不好?要領就是「文質相稱」

多數人愛上一首詩,都是因為被感動。但文學正如大部分的藝術作品,永遠有虛構的可能,文學的世界也容許虛構,因為文學作品表達的是人內在的情感、思想、心理狀態,因此,就算有一台無死角的錄影機記錄著作者的客觀生活狀況,我們也無法透視作者的心理狀態,而且人的心理狀態是千變萬化的。

TNL+ 2022/10/20 | 李修慧

【詩的解剖刀】音樂性2:重複之必要——「複沓」與「押韻」為何唸起來感覺優美?

在大量的複沓後,那些「沒有複沓」的句子,對讀者來說相對陌生,因此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也會放慢速度。而「沒有複沓」的那幾句,剛好正是全詩最精華的結論或總括,在這時候放慢讀者的速度,當然也就能有最好的效果。

TNL+ 2022/10/02 | 李修慧

【接地氣的現代詩】王天寬〈林奕含〉:思琪注定終將走向毀滅,正是因為她心中有愛

作為第一槍的林奕含,也因此飽受折磨。她必須面對鄉民的嘲弄與質疑、必須承受巨大的媒體壓力,還得與自己的病症共處。第一槍的代價,實在太高,所以王天寬寫道:「倖存者在哪/她問/問得太早」。

TNL+ 2022/09/20 | 李修慧

【詩的解剖刀】音樂性1:如何看出詩中隱形的「速度記號」?艱深的詞像便秘、簡單的詞溜滑梯

「即將進入本詩重點」只是詩人放慢速度的其中一個原因,有時候,是因為這段話很美,作者希望你可以多花點心思慢慢享受,有時候,是這句話的畫面比較複雜,作者希望你可以慢慢想像。每個人要讀者放慢速度的原因都不一樣,但都有可能透過「艱澀的語詞」來達成這個效果。

TNL+ 2022/08/20 | 李修慧

【詩的解剖刀】「意象」這個聽起來高大上的詞,在你腦海中浮現什麼意象?

那麼,怎麼樣算是好的意象?既然意象最常見的連接方式是「比喻」,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怎麼樣算是好比喻?」來回答。真正厲害的詩人,就是要在一片詞彙的大海中,淘金一樣淘出那個,超級貼切但又只有他想到的比喻。

TNL+ 2022/08/06 | 李修慧

【接地氣的現代詩】何郁青〈街貓生存法則〉:街貓最能理解人情冷暖,得以同理世間其他畸零者的痛苦

這隻街貓雖然孤單、衰老、世故、不愛撒嬌、嚴肅而緘默,但正是這些負面特質,讓他能夠同理同樣畸零的業務員、同樣衰老孤單的喪子婦人。換言之,正是這些看似負面的特質,讓這隻街貓長出了同理的能力,而相較於有家、年輕、天真、愛撒嬌、愛黏人等看似正面的特質,這份從負面特質長出的同理能力,顯然更為珍貴。

TNL+ 2022/07/20 | 李修慧

【詩的解剖刀】靈芝的好壞在於多醣體,詩的好壞取決於「詞彙」是否精確又創新

一首詩的詞彙要精準,跟讀者的經驗很有關係。然而,如果詞彙太好懂,例如在許多歌詞中被唱爛的「初戀的滋味像青蘋果,酸酸甜甜」,雖然非常貼切,但大家都聽到爛了,又會覺得了無新意。因此,最厲害的詩人,就是要在一片詞彙的大海中,找到那個最「精確」又最「創新」的詞彙。

2022/06/19 | 李修慧

【接地氣的現代詩】鍾國強〈華田〉:以「阿華田」為名,描述對香港過度開發的複雜心情

作者用「阿華田」象徵人們面對都市化的心情。他說「就像鬧市中我們不斷讓塵土/與砂粒依附,磨出心中越來越厚的/疙瘩,並恒常關在金屬華采中/讓情感乾掉。」這段敘述,既形容阿華田粉末互相依附、凝結成塊,也形容人在都市裡,面對都市各種大型建設的粉塵與砂礫,心裡也的不愉快也越積越厚。

TNL+ 2022/05/07 | 李修慧

【近期推薦詩集】《夜的大赦》隨便一首詩都美得嚇人;《小敘事》腦洞開出詩的趣味與美感

《夜的大赦》涵融了作者的思考,配上馭博獨到的技巧與美學,相信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得以共鳴的片刻。《小敘事》收錄了作者皓瑋從17歲到27歲10年間的作品,因此整本詩集沒有統一的調性,讀起來文字不那麼穩健,但好處就是,你可以在同一本詩集中嚐到多變的風格。

TNL+ 2022/04/10 | 李修慧

【接地氣的現代詩】陳怡安〈山上那個來〉:「諧義雙關」書寫私密的月經體驗 vs. 父權的科學世界

在《我和我私奔》中,有整整一輯都在敘述登山的經歷,這首〈山上那個來〉就夾雜這一輯中,因此,可以說作者主要在談上山的經驗,只是「順便」談到月經。所以,如果為這首詩貼上「女性主義書寫」的標籤,作者大概也不會太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