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科教中心

發表文章數:46

個人簡介

若有人說他的科學啟蒙來自CASE,那就是我們的夢想。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成立於2008年10月,致力舉辦各種科普演講與活動,並於線上提供演講影音、開放課程、科普文章、科學活動報導等科學資源,集聚優質基礎科學學習素材。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21/03/03 | 臺大科教中心

為什麼抗精神疾病藥物,會使得病人貪食而體重大增呢?

分泌多巴胺與血清素的神經元是管控食慾的中間砥柱,臨床上也一直懷疑抗精神疾病藥物是因為連帶影響到了這些神經元,而使得病人變得貪吃,研究人員於是直接利用基因突變的線蟲,來研究哪一種神經元才是造成嗜食的元兇。

2021/02/26 | 臺大科教中心

科學家新發現:小腦皮質的表面積相當驚人,神經細胞竟比大腦還多

乍看之下,小腦實在不怎麼出色,但科學家透過最新的技術掃描,發現小腦的表面積將近大腦的80%,功能也不只是協調肌肉、維持平衡,甚至參與許多進階的認知功能:從思考、感覺到情感都有。

2021/01/30 | 臺大科教中心

壓抑的危害:童年逆境與不當管教,如何影響情緒調節?

早期的過度控制的教養方式,會使得壓抑的調節策略更容易被使用,進而增加個體受心理困擾所苦,或甚至是從事自殺行為的風險,而在這兩種情緒調節策略之中,男性似乎明顯的比起女性參與者,更常使用了壓抑式的調節方式。

2021/01/12 | 臺大科教中心

創傷後的心理衝擊:覺得社會對我不合理的「不公平知覺」

所謂的「不公平知覺」,指的是個體認為自己在創傷事件當中,受到了與社會常理不容的對待,或是不公平與不合理的作為,不同類型的創傷事件所造成的心理衝擊會有所不同嗎?若是有,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2020/12/12 | 臺大科教中心

「萊克多巴胺」是怎麼發明的?為什麼有些國家覺得它不安全?

政府宣布自2021年1月1日起開放含「瘦肉精」美豬肉品及放寬30月齡以上的美牛進口,此公告一出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及顯著爭議,但您對瘦肉精的了解有多少呢?瘦肉精真的安全嗎?對人體健康有影響嗎?

2020/09/30 | 臺大科教中心

我們都聽說過「塑膠千年不壞」,但科學研究的結果真是如此嗎?

新聞媒體、網路平台,常常使用「千年不壞的塑膠」這樣的標語,但這套說法始於何處?來自哪裡?背後是否有經過嚴謹的科學研究呢?有個海洋化學團隊就發現每個研究機構展示的「塑膠袋年限」都不一樣,於是展開一系列的分析比對......

2020/08/10 | 臺大科教中心

從尼安德塔人到今天的科技智人,我們有分辨下個「紀元邊際」的自知嗎?

有人說全新世就是人類世,但是近兩百年,人類宛如一個新的物種,機械力的出現,智人像是凌空跨越了一個邊際,但是人類世的邊際究竟有多遠呢?智人能分辨自然的下一個邊際嗎?

2020/07/27 | 臺大科教中心

指定歌手和曲風,就生成新歌唱給你聽!「AI點唱機」是如何辦到的?

儘管Jukebox生成的歌曲已經可以聽出一定的連貫性、產生和諧的和弦,甚至表現出不錯的間奏,但大部分的作品仍然達不到一首「完整」作品的水準,但仍是AI創作系統中的重要一步。

2020/06/25 | 臺大科教中心

電影特效的技術:戲裡丟顆雪球,戲外是一連串的物理演算

「丟一個雪球」在溫寒帶地區是在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但是要在動畫內丟一個雪球卻不是這麼容易,而模擬「雪」的演算法,從雪球內冰晶的位置和速度、碰到其他物體如何受力和型變以及冰晶之間如何碰撞,都有設計一系列的物理機制。

2020/05/03 | 臺大科教中心

同樣是「拖延症」,不同人格特質可能造成不同的結果

被動拖延對於學業成績表現有害,但當個體選擇經過深思熟慮的「拖延」時,反而會強化他們的表現——主動拖延者則對於手頭上的這些任務會抱有期待,且期望能將其完成。

2020/03/25 | 臺大科教中心

為什麼人們「固執己見」?科學家找到了幕後黑手

研究發現人們不同意對方意見時,大腦對他人意見不評估也不吸收,讓人沒有理由改變心意,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那麼多人總是固執己見,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科學、政治領域有許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現象。

2020/03/17 | 臺大科教中心

如果選美比賽由AI當評審,你能猜出人工智慧的「菜」嗎?

根據一系列的觀察,我們發現AI評審與人類評審的審美標準不盡相同,但若能了解AI評審的決策模式,人類就可以任意地操弄評判結果來反敗為勝。

2020/02/19 | 臺大科教中心

「冠狀病毒」是什麼?藥物和疫苗又是怎麼研發的?

世界各國科學家一直在進行對抗SARS及MERS的藥物及疫苗之研究,雖然迄今仍無國際正式認證的治療藥物及疫苗產品上市,但研發進展仍是今日防疫人員的珍貴寶藏。

2019/12/18 | 臺大科教中心

是男人就必須「靠自己」?傳統性別角色框架如何影響男性心理健康

男性當然也會碰到挫折,只是很多人從小就受性別刻板印象束縛,導致他們即使瞭解自己的弱點,也知道自己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旁人的關懷與支持,卻依然無法坦誠。

2019/12/17 | 臺大科教中心

人常常會「腦補」,但人工智慧的神經網絡也會嗎?

人工智慧是否具備類似人類的「認知能力」一直是人們很感興趣的議題,只是苦於找不到一個有效的檢驗方法,然而科學家近來開始透過解釋人類視覺認知的「格式塔」分析其中「閉合律」的展現,來解開這個謎題。

2019/11/18 | 臺大科教中心

如果威爾史密斯演《駭客任務》會如何?好萊塢正逐漸流行「AI」選角

想像有種類似電玩「夢幻明星隊」的工具,可以任意換角、更改劇情,預測每一種改變會如何影響電影推出後的表現,是否便有機會打造出前所未見的夢幻卡司?沒錯,已經有公司在做這件事了。

2019/11/05 | 臺大科教中心

森林大火不只燒毀地面上的樹,也喚醒了地底下的碳

觀察歷年野火季節的變化,約有四分之一的植被覆蓋地區的野火季節是變長的,而當未來森林大火出現的更頻繁,碳儲存的功能便會遭受威脅。

2019/10/18 | 臺大科教中心

臉書貼文也能預測憂鬱症?從動態分析看出其中奧妙之處

社群網站的貼文除了可以抒發情緒之外,科學家也正嘗試演算這些使用比較沮喪、負面詞彙和語句的貼文,用以預測未來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