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1 |
【2023台大電影節】影評徵文:經典名作《廣島之戀》,到底從二戰的核爆中說了什麼故事?
回到戰爭的主題上,《廣島之戀》訴說了無論是戰勝國的法國,或是戰敗國的日本,其實一同承受了共通的戰爭帶來的代價與痛苦。然而,我們也不要把這部片化約為愛情劇、紀念創傷或是提倡和平的電影,戰爭與復原、創傷與愛戀同時被推至台前,這是《廣島之戀》的不可認識性。
2023/03/31 |
【2023台大電影節】影評徵文:討論殖民與被殖民的《阿爾及爾之戰》,我們是否能從歷史汲取什麼?
導演吉洛彭特克沃為紀念1962年7⽉,阿爾及利亞⼈⺠成功將法國⼈趕出國⼟,接受前⺠族解放陣線領袖薩阿迪耶謝夫的提議,完成《阿爾及爾之戰》——史詩級的歐洲反殖⺠主義的濫觴,如同阿爾及利亞獨立事件於第三世界引爆反殖⺠運動的浪潮,這部電影也以蠻橫的影像風格與猛烈的意識形態,挾帶著反殖⺠聲浪如狂潮⼀般煽動全世界。
2023/03/28 |
【2023台大電影節】影評徵文:導演雷奈與小說家莒哈絲,如何透過《廣島之戀》描繪真實的不可訴說性?
「廣島」此地名本身具有的歷史意義對觀眾而言皆不陌生——人類史上首次原爆的發生地,象徵二次大戰的終結,也是無數生靈苦痛的開始。當然,戰後廣島也成為和平的標誌。而電影《廣島之戀》揭示了訴說廣島的不可能,而集體的創傷——戰爭——是由個人的生命片段拼湊所組成的,或許,我們能用個人的生命經驗去近似。
TNL+ 2023/03/20 |
張敬軒倫敦演唱會的香港情
軒公說,幾年疫情,還有整個世界,包括生活周遭環境的轉變,讓他在看著新聞時,常有快要窒息的感覺,而他寫這首歌的時候,有一種很強烈的孤獨感。他把〈隱形遊樂場〉的demo稱作「Goodbye」,就是想要跟這種無力感say goodbye。不過,無論如何孤獨哀傷,來到Wyman手上,卻總有辦法讓塵埃開出花來。
TNL+ 2023/03/14 |
【影評】《塔爾》:觀看凱特布蘭琪的「陽剛氣質」的方式,決定台上的人是誰
《塔爾》有意識地以「男人婆」(tomboy)形象包裝角色,作為某種前台「保護」。對一派女性主義者來說,他們拒斥該概念擁抱的陽剛氣質;而對另一群人來說,這個中性的概念正是模糊性別疆界的靈動存在。
TNL+ 2023/03/12 |
2023奧斯卡現象(二):檢視近年數據與結果,美國影藝學院真能擺脫「老白男」的標籤嗎?
今年第95屆奧斯卡入圍名單公布之際,社群上又掀起#OscarSoWhite的討論,在導演項目上不見女性入圍,但女性導演卻有數位實力候選人,至於男主角入圍者則清一色白人無少數族裔,最佳影片更是傳統強勢「老白男」的回歸。近年來雖然整個好萊塢都在向大眾行銷自己是具有前瞻性、文化自由和包容性的文化圈,但深入數據調查顯示,好萊塢依舊把持在白人與男性手中。
TNL+ 2023/03/09 |
【關鍵專訪】《過時・過節》編導曾慶宏、演員毛舜筠:不只是家庭,更是整個香港社會的離散
本文專訪《過時・過節》編導曾慶宏,與飾演女主角母親玲的演員毛舜筠,兩人分別從兒子與母親角度出發,在創作與角色詮釋演繹上,梳理這些離散角色各式「中間性」(in-betweenness),以及現代香港家庭,乃至社會的「過渡性」,藉此反映《過時・過節》拍出的「Hong Kong Family」意義。
2023/03/06 |
《玩不膩─法蘭西斯・艾利斯個展》:現代版愚公移山——有時候徒勞無功,有時候無勞卻有功
當我們問小朋友們為什麼玩 ? 玩可以得到什麼時,得到的答案可能是:「沒有啊!就只是因為好玩。」 只因為「過程」的有趣,就得以讓孩童不厭其煩地持續著重複的遊戲。那麼在大人的世界裡,玩可以得到什麼呢?我們試著回答看看,或許這也就是為什麼,身為大人的我們再也不玩了。
2023/03/03 |
談《日麗》「同志片」爭議:華麗辭藻堆出來的駢文就能稱作影評嗎?
我向來以寫作能引起爭議或共鳴為動力。前陣子我寫了關於《日麗》的影評,確實有點挑釁。「同志片」三字在標題,我們都知道可能引起爭議。而作為一個男同志,從小到大聽人罵「偏差」的次數,大概跟被早餐店老闆娘叫「帥哥」無異。面對這個雞爪也能捧成雞腿,每部電影都值四到五顆星,無差評的藝文評論環境,想到就又好笑又好氣。明明這圈子產值那麼低,結果大家還要互相排擠。更慘的是整個圈子多數人寫不出新意,品質良莠不齊也沒人在乎沒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