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特稿

發表文章數:987

個人簡介

關鍵評論網編輯邀請專家撰寫特稿,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TNL+ 2022/12/21 | TNL特稿

中國熬了近三年卻迎來疫症爆發、藥荒,是誰之過?

中國動態清零了那麼久,官方強調「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卻沒想到一下子放鬆會出狀況,到底又是誰之過?

2022/12/20 | TNL特稿

《時間怪獸》導讀:每次的殖民挫敗,都成為他們更支持帝國主義的理由

紀律是文明的主要特徵,但紀律要成為無意識的習慣需要長久的訓練和練習。因此印度需要被託管,英國必須要盡責地、家父長主義地治理印度。神意不再是隱密的自然目的,英國的統治就是神意本身,給次等文明帶來進步的賜福。

TNL+ 2022/12/19 | TNL特稿

【關鍵專訪】台灣首位赴美取照園藝治療師黃盛璘:不只需要了解植物,更重要的是了解治療本體——人

台灣的園藝治療認證,比照美國、加拿大的體系,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取得,合格的園藝治療師,不只需要了解植物,更重要的是了解治療本體——人。本篇專訪,試圖從台灣首位赴美取得證照的園藝治療師黃盛璘口中,聊聊園藝治療師,以及這個不太被大眾熟知的職業,該如何「治療」人類。

2022/12/18 | TNL特稿

【專訪】混種當代歌劇《天中殺》編導鴻鴻:刻意使用中、台、日三種語言發聲,除了台灣沒有地方能這樣做

在歐洲每個城市就有一個劇院,但台灣的環境不同,混種當代歌劇《天中殺》的編劇暨導演鴻鴻,就鼓勵未來的劇場工作者可以多關注台灣現有的小說,並從中取材,也希望寫小說的人能開始嘗試寫劇本。最後,鴻鴻希望藉由這次的當代歌劇,向台灣的劇場工作者們喊話:「台灣最好的IP就在我們的文學作品裡!」

TNL+ 2022/12/17 | TNL特稿

【2022卡達世界盃】跌跌撞撞12年,「末日孤艦」梅西終於煉成了真正的國家隊與聯賽領袖

從馬拉度納到斯卡羅尼這12年間,梅西為阿根廷隊掛上隊長袖標後經歷多位總教練,期間甚至曾因戰績不佳退出國家隊,更離開了孕育自己的巴薩隆那,今天的梅西雖然已從當時站在一邊的害羞男孩,變成球場上的真正領袖,但過程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坎坷。

2022/12/16 | TNL特稿

【三大吟遊詩人音樂會】記得有一天,我問胡德夫

胡德夫回憶說:「1976年12月3日晚上,淡江大學音樂會,好朋友李雙澤拿了一把吉他到台上,問台下的同學們說,我們到底有沒有自己的歌?接著他把可口可樂拿起來摔在地上。這件事震撼了正在台下的我。日後全國大學論壇都在討論『我們的歌在哪裡?』這就是淡江文理學院的『可口可樂事件』,也是我們走入另一個時代的開端。」

TNL+ 2022/12/13 | TNL特稿

失卻世界盃,他們把貓咪帶回英國

卡塔爾的貓數量介乎200萬至300萬,幾乎相當於該國逾290萬人口。貓咪在伊斯蘭文化中雖然有著崇高地位,但近年卡塔爾流浪貓的生活並不理想,牠們面臨食物短缺、夏季氣溫經常超過45度、繁忙的道路和人類虐待等問題。

2022/12/10 | TNL特稿

【三大吟遊詩人音樂會】雲無心以出岫——陳明章的自由拍

很少有人把自由穿在身上,陳明章是罕見特例。或許是喝酒喝出了大肚腩,他偏愛穿著寬鬆布衣,搭配寬鬆若裙的布褲和夾腳拖,總是唇角掛笑,輕鬆來去,衣衫揚飄,有風起吹,衣如人,衣如歌。他這個人,身體棲住著陶淵明和白居易兩款靈魂,交錯現身,自在轉換。

2022/12/08 | TNL特稿

【劇場】《人類狂想曲》:藝術家用黑暗照亮了我們,他們為觀眾所創造的,不再是「產品」

《人類狂想曲》是由法國新銳團隊魔人神手製造所(La Main de l’homme)帶來的一齣結合雜耍與戲劇的表演。觀看《人類狂想曲》,不禁有一種錯覺:這是人類物種創生以來,第一次發現工具使用的再現,文明初始的牙牙學語。有趣的是,人類創造工具勞動,又反過來被工具所塑造。當人類被自己的工具所馴化,把自己降格為勞動動物,真正的鬥爭就不由外部而來,而是發源於自身。

2022/12/08 | TNL特稿

名導蕭雅全:我當了半年的鏡子,幫三位台灣短片創作者整理劇本

我渴望遇到年輕作者,想從他們身上汲取養分,這是我自私的理由。彼刻正值疫情起伏時,大家都被世紀瘟疫弄得煩躁不堪,我也常有開機描述時代的衝動,三個年輕導演的出現,讓這股焦慮有了交流的機會。呂柏勳、莊翔安、林亞佑,三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創作者,我對他們的認識,是從他們送徵案的劇本開始的。

TNL+ 2022/12/07 | TNL特稿

倫敦電影節(下):實地參展經驗分享,拓展台灣影視工作者的視野與創作

今年因為參與台灣短片作品《殺風景》(SAPPUKEI)入選倫敦電影節實驗觀摩單元(Experimenta)而受邀參加倫敦電影節,本文記錄下此行出自個人觀點之經驗側寫,希望提供業界朋友作為參考。

TNL+ 2022/12/07 | TNL特稿

如果通脹令你變相減薪很不爽,轉4天工作又是否可接受?

有人事顧問分析,在經濟不景又要加薪挽留人才的兩難之下,4天工作簡直是完美方案:「以4天工作制來代替加薪,一方面可以讓員工有機會平衡他們的工作生活和個人生活,雇主也不會有損失,而員工更可以節省通勤和饍食支出。」

TNL+ 2022/12/06 | TNL特稿

倫敦電影節(上):影評人發起「擁抱影展的影展」,如何在世界浪潮中確立定位?

倫敦電影節在脫歐之後,甚至慢慢地沖淡其歐洲特色,逐漸發展成一個英國地域性較強的影展。倫敦電影節逐漸與在地工業體系和城市文化共振,努力走出歐陸德法強勢電影工業之外,屬於英國、反映英國價值的電影節。然而倫敦電影節的起源是什麼?這幾年又有什麼變革?2022年的倫敦電影節又有什麼特別的影展特色呢?

TNL+ 2022/12/06 | TNL特稿

【日劇】《First Love 初戀》:這部劇情簡介看似老哏的劇,為什麼在全亞洲都掀起懷舊風潮?

最新Netflix原創劇、取材自宇多田光經典名曲〈First Love〉的日劇《First Love 初戀》,成為今年年末的現象級戲劇。這篇從「懷舊」和「亞洲90黃金年代」切入,《First Love 初戀》能看到連載火紅的《獵人》,或是收訊很爛的PHS手機,可以說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和《二十五.二十一》之後,再次證明懷舊在影視裡無可磨滅的力量。

TNL+ 2022/12/04 | TNL特稿

【關鍵專訪】奥斯卡獎導演Carol Dysinger:台灣夜市人際關係的緊密性,讓我想起過往在阿富汗拍攝創作的感受

曾以《Learning to Skateboard in A Warzone(If You're A Girl)》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的Carol Dysinger應邀首次來台,與在地製作團隊在蘆洲湧蓮寺市場拍攝紀錄短片。於好萊塢和紐約擁有多年電影剪輯和編劇經驗、富具人文關懷情感的她,也在此次拍攝中得到許多特別的體會。

2022/12/03 | TNL特稿

【書評】《準點發車》:台日鐵路最大的差距,在於是否內建「準點與安全」的決心

深究台鐵令人詬病的準點率問題,就是因為在各個環節充斥瀰漫「差不多文化」氛圍,列車晚到站沒關係,列車未遵照規定駕駛沒關係、列車未確實停靠沒關係,甚至連保養維修也是差不多就好,文化裡沒有追求準點的「嚴謹」,又怎麼能讓人相信安全無虞?

TNL+ 2022/12/03 | TNL特稿

【2022卡達世界盃】腳下技術學巴西,聯賽經營學德國——日本的足球哲學,就是一直學、一直學

從90年代巴西業餘足球員當上國家隊10號球員,經歷外籍球星的改革,導師從巴西換成德國,再改打全面的地面戰,日本終於在2022年世界盃以小組第一身分衝入淘汰賽。在這長達40多年的努力,日本足球的哲學其實就是學習,並制定計劃嚴格執行。

TNL+ 2022/11/30 | TNL特稿

【關鍵專訪】柏林影展藝術總監卡洛夏崔安:談台灣電影,串流平台與劇院的關係,以及影展所扮演的角色

受金馬影展邀請,卡洛夏崔安(Carlo Chatrian)以柏林影展藝術總監名義再次造訪台灣。卡洛夏崔安2013年至2018年曾經擔任盧卡諾影展藝術總監,自2019年6月接任柏林影展藝術總監,在2020年2月順利舉行第70屆柏林影展後即遇上COVID-19襲捲全球。而在秋陽暖照的早晨,這也是他這次訪台的最後一天,卡洛夏崔安與我們分享後疫情時代下對影展的期望,以及對於台灣電影、串流平台與影展關係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