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特稿

發表文章數:1014

個人簡介

關鍵評論網編輯邀請專家撰寫特稿,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TNL+ 2023/01/10 | TNL特稿

【隨點隨看串流+】2023串流大戰愈演愈烈:除了《魷魚遊戲》第二季,還有哪些萬眾期待的重點影集?

一年之初,讓我們展望在串流大戰愈來愈激烈的2023年,HBO、Netflix、Amazon、Apple TV+又各自準備推出什麼旗艦原創劇要來互別苗頭呢?由於今年戰場真的太熱鬧了,本文就以新劇為主來做介紹,篇末再特別提及重新回歸的重點劇。而雖然本文主要重點在展望2023將出的新劇,但最後實在想要特別提及兩部筆者非常期待的回歸第二季。

2023/01/07 | TNL特稿

生存教練談戰爭來了怎麼辦(下):學會這些技能,可能在逃難途中派上用場

「完美」情況,假設台灣的民防系統很健全,那可能會有「食物供給站」或「難民收容所」。如果沒有,那你可能在一段時間後,就要往有難民收容所的地方,或是去安全、原離都市的區域依親。這個時候可能就要走上30公里、50公里,移動過去。

2023/01/06 | TNL特稿

生存教練談戰爭來了怎麼辦(上):只要你還有辦法行動,那你一定要先回家

一般戰爭只會攻擊「軍事目標」,除非軍事目標就在你家,不然家裡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選擇「待在家裡」的另一點,是遇到混亂的時候,盡量不要往人群聚集。避難所只提供暫時性的安全,但他不能久待,你還是必須要回家。

2023/01/01 | TNL特稿

【書評】《有母親等待的故鄉》:有時人們需要謊言並不僅是聊以安慰,而是一種與親密之人示弱的方式

謊言亦不僅是一種過渡,那些於生命中看似自欺的謊言,不僅讓我們得以在艱困的時刻得到安慰,讓身心獲得休憩,亦讓我們發現自身的軟弱與缺陷,從而尋獲修補或改道的契機,而於謊言過後,我們仍必須走向真實。

TNL+ 2023/01/01 | TNL特稿

【日劇】《今際之國的闖關者》第二季:Netflix企圖創造最大流量,卻導致劇情破碎、說教感太重

從Netflix的操作和《今際之國的闖關者》第2季的內容來看,明顯希望《今際之國的闖關者》能成為第二個《魷魚遊戲》,從亞洲反攻歐美,達到全球流量爆款的目標。但《今際之國的闖關者》第2季真能達成這個目標嗎?本篇將分別從策略和內容面去談第2季的成就與問題。

TNL+ 2022/12/30 | TNL特稿

專訪TONE Music:籌組原創頒獎禮,用投票方式發問:香港音樂通往何處?

《未來音樂選 TONE Music Awards 2022》的獎座用冰做,化開就沒有,像頒獎禮的那個晚上,鎂光燈、歡呼、得失,只要過去就變得不再重要,留下的只有作品。當時TONE的成員Jan Curious在台上說:「大家繼續做歌、交歌、投票,沒有其他。不要因為個獎去做音樂,是因為喜歡音樂,所以才做音樂。」不過他後來想想,獎是不重要,但對於香港音樂,錢重要。

TNL+ 2022/12/30 | TNL特稿

專訪香港hip hop廠牌Yack Studio:立足地下,向主流挑機

香港地下音樂難搵食,大多音樂人只能當創作是興趣,想把興趣變成職業,如何生存就是最大的課題,Yack選擇適時利用主流的資源,同時堅持做自己的作品,如成員Novel Fergus所言:「香港九成人在聽主流,我哋indie玩極都發唔到圍,但如果拉到聽眾過來,起碼個比例平衡點,其實大家都搵到食。」

TNL+ 2022/12/30 | TNL特稿

【10位影評人嚴選2022年最佳電影】疫情、戰爭、通膨等惡劣環境之下,影像如何重聚人心?

《關鍵評論網》邀請10位影評人,分別選出自己心中今年度的最佳電影,並親自撰寫短評理由。評選規則是2022年在台灣院線、影展或是串流首度能看到的新作(僅限以正規方式),不分國內外,不包含數位修復。希望透過影像與文字,藉以回望今年。而在這些電影之中,《媽的多重宇宙》、《世界上最爛的人》、《哈勇家》等片皆入榜,此外,還有哪些電影進入榜單?各影評人的理由又是什麼?

2022/12/25 | TNL特稿

【書評】《波士頓人》:在小說外堅拒結婚的亨利詹姆斯,卻在小說裡否定了芙蕾娜單身的可能性

《波士頓人》寫於一八八六年,亨利・詹姆斯希望以這部作品回應當時如火如荼的性別平權運動現況,對當時的社會樣貌有獨到觀察。後來本書也直接衍生出「波士頓婚姻」一詞,指的是十九世紀末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兩位女子的同居關係。出版當年,因書中的性別觀點、政治立場而引發熱議。

TNL+ 2022/12/21 | TNL特稿

中國熬了近三年卻迎來疫症爆發、藥荒,是誰之過?

中國動態清零了那麼久,官方強調「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卻沒想到一下子放鬆會出狀況,到底又是誰之過?

2022/12/20 | TNL特稿

《時間怪獸》導讀:每次的殖民挫敗,都成為他們更支持帝國主義的理由

紀律是文明的主要特徵,但紀律要成為無意識的習慣需要長久的訓練和練習。因此印度需要被託管,英國必須要盡責地、家父長主義地治理印度。神意不再是隱密的自然目的,英國的統治就是神意本身,給次等文明帶來進步的賜福。

TNL+ 2022/12/19 | TNL特稿

【關鍵專訪】台灣首位赴美取照園藝治療師黃盛璘:不只需要了解植物,更重要的是了解治療本體——人

台灣的園藝治療認證,比照美國、加拿大的體系,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取得,合格的園藝治療師,不只需要了解植物,更重要的是了解治療本體——人。本篇專訪,試圖從台灣首位赴美取得證照的園藝治療師黃盛璘口中,聊聊園藝治療師,以及這個不太被大眾熟知的職業,該如何「治療」人類。

2022/12/18 | TNL特稿

【專訪】混種當代歌劇《天中殺》編導鴻鴻:刻意使用中、台、日三種語言發聲,除了台灣沒有地方能這樣做

在歐洲每個城市就有一個劇院,但台灣的環境不同,混種當代歌劇《天中殺》的編劇暨導演鴻鴻,就鼓勵未來的劇場工作者可以多關注台灣現有的小說,並從中取材,也希望寫小說的人能開始嘗試寫劇本。最後,鴻鴻希望藉由這次的當代歌劇,向台灣的劇場工作者們喊話:「台灣最好的IP就在我們的文學作品裡!」

TNL+ 2022/12/17 | TNL特稿

【2022卡達世界盃】跌跌撞撞12年,「末日孤艦」梅西終於煉成了真正的國家隊與聯賽領袖

從馬拉度納到斯卡羅尼這12年間,梅西為阿根廷隊掛上隊長袖標後經歷多位總教練,期間甚至曾因戰績不佳退出國家隊,更離開了孕育自己的巴薩隆那,今天的梅西雖然已從當時站在一邊的害羞男孩,變成球場上的真正領袖,但過程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坎坷。

2022/12/16 | TNL特稿

【三大吟遊詩人音樂會】記得有一天,我問胡德夫

胡德夫回憶說:「1976年12月3日晚上,淡江大學音樂會,好朋友李雙澤拿了一把吉他到台上,問台下的同學們說,我們到底有沒有自己的歌?接著他把可口可樂拿起來摔在地上。這件事震撼了正在台下的我。日後全國大學論壇都在討論『我們的歌在哪裡?』這就是淡江文理學院的『可口可樂事件』,也是我們走入另一個時代的開端。」

TNL+ 2022/12/13 | TNL特稿

失卻世界盃,他們把貓咪帶回英國

卡塔爾的貓數量介乎200萬至300萬,幾乎相當於該國逾290萬人口。貓咪在伊斯蘭文化中雖然有著崇高地位,但近年卡塔爾流浪貓的生活並不理想,牠們面臨食物短缺、夏季氣溫經常超過45度、繁忙的道路和人類虐待等問題。

2022/12/10 | TNL特稿

【三大吟遊詩人音樂會】雲無心以出岫——陳明章的自由拍

很少有人把自由穿在身上,陳明章是罕見特例。或許是喝酒喝出了大肚腩,他偏愛穿著寬鬆布衣,搭配寬鬆若裙的布褲和夾腳拖,總是唇角掛笑,輕鬆來去,衣衫揚飄,有風起吹,衣如人,衣如歌。他這個人,身體棲住著陶淵明和白居易兩款靈魂,交錯現身,自在轉換。

2022/12/08 | TNL特稿

【劇場】《人類狂想曲》:藝術家用黑暗照亮了我們,他們為觀眾所創造的,不再是「產品」

《人類狂想曲》是由法國新銳團隊魔人神手製造所(La Main de l’homme)帶來的一齣結合雜耍與戲劇的表演。觀看《人類狂想曲》,不禁有一種錯覺:這是人類物種創生以來,第一次發現工具使用的再現,文明初始的牙牙學語。有趣的是,人類創造工具勞動,又反過來被工具所塑造。當人類被自己的工具所馴化,把自己降格為勞動動物,真正的鬥爭就不由外部而來,而是發源於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