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特稿

發表文章數:1014

個人簡介

關鍵評論網編輯邀請專家撰寫特稿,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17/10/09 | TNL特稿

不離開地獄的人:《阿勒坡最後的男人》揭開敘利亞內戰面紗

《阿勒坡最後的男人》是部值得在戲院銀幕裡頭觀賞的紀錄片,同時也在網路串流平台上播放,在兩種媒介上頭觀看是截然不同體驗。劇組深入現場拍攝阿勒坡扎日夜轟炸,無需任何特效後製就能給你好萊塢等級的震撼臨場感,偏偏這可是一部「紀錄片」!

2017/09/28 | TNL特稿

八年二十萬戶,關鍵第一哩路——林口世大運選手村轉型社會住宅

林口世大運選手村選作社會住宅的成功與否,將是八年二十萬戶社會住宅政策中最關鍵的第一哩路。距離真正招租尚有一年,政府應積極準備與擬定方針。期望藉由完善的出租和管理策略,將選手村打造成優質的社會住宅社區,進而成為未來台灣其他地方推動的典範與願景。

2017/09/13 | TNL特稿

從光的本體論到空間轉向:評姚仲涵個展「光電獸」

當手遮斷雷射光而切斷日光燈光源時,黑暗裡雷射光映照在手上映照出幽幽紫光,既暗又明,卻是最令現場者迷醉的時刻。以肉身重新思考科技,新世代的觀眾又將作何啟發?

2017/09/13 | TNL特稿

【編劇解密】金馬獎編劇張家魯的類型電影論

作者電影可能可以用三場戲去描寫一種感覺或角色,但類型片可能必須一場戲就要疊加三、四重功能,其中包括第一層有感官刺激(如飛車)、第二層有戲劇情節目的、第三層要鋪墊人物感情、第四層可能要加點小幽默。張家魯總結道:「在一場戲裡面要完成這些目的,又要做好又不能違合,這東西真的不容易。」

2017/09/07 | TNL特稿

in台南.無影藏:台南意象的另類取徑

臺南很厚,是本八百頁的書,在臺灣四百年歷史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臺南也很輕,一張街景、一段影像就足以道盡歲時日常。

2017/09/06 | TNL特稿

墨西哥交流展「歐西里斯與迦尼薩」:神話中人性視角對自然與世界的再理解

歐西里斯和迦尼薩是一檔囊跨美國、台灣、墨西哥、日本藝術家的展覽。展覽的概念從歐西里斯和迦尼薩(俗稱象頭神)神話中的象徵和描述開始,連結作品中跨空間、跨時間與跨脈絡的意義;它們從欲望、影像和歷史的死而復生,去思考眼前之物的現在、過去和未來。如同神話對現實的描述一般,可以說這是一種"不精準"的歷史方法。

2017/09/06 | TNL特稿

等待重拍來臨:專訪音像雙人組HH

「ACG Band Live」和「脆弱少女組」的觀眾可能還沒準備好接受這麼實驗性的東西,但我覺得那個晚上不知所措的狀態對他們應該是蠻好的,至於具體產生了什麼影響,可能要到之後某一天才會發酵,姚仲涵對觀眾仍然抱持著樂觀的態度。

2017/09/05 | TNL特稿

【編劇解密】中國IP劇的第一幕後推手:專訪編劇白一驄

其實當時還沒有IP概念,只是開始做小說改編。後來才開始出現IP這說法,我剛開始還納悶:怎出現這個詞?版權就是版權,換個英文難道看起來會比較厲害?

2017/09/01 | TNL特稿

重回1980年代的海盜航線:關於「每部影片都是一道謎語」中的影迷之眼

「另一種影像記事」最早是以影迷俱樂部的概念在線上進行電影資訊的分享,後期才發展成由四位朋友共同經營的團體,並自去年起便開始舉辦不定期的小型放映活動與相關討論,也許因為這樣的源頭,此次展覽在策展風格、作品選件上也具備了相當明顯的影迷視角。

2017/08/31 | TNL特稿

【非典人類】技藝相連:以生物藝術作為方法

我們的生命觀點出現了許多技術物介入的空間,也讓藝術家可以介入其背後的意識形態與物質文化間的規訓展開新的思辨可能。「非典人類」的展覽提醒了觀眾生物技術本身承載著各種意識形態,以及醫療、生殖等相關技術如何影響了生命的干預、調節與治理的現實。

2017/08/31 | TNL特稿

當展覽成為最有力量的文化中介: 「HELLO MISS LIN跨界女神,數位遶境」觀後感

「HELLO, MISS LIN跨界女神 數位遶境」是近期剛上線不久的一檔台灣民俗文化展示,從展覽命名到主視覺設計都充滿潮流感,積極跟年輕世代溝通的意圖不証自明。

2017/08/30 | TNL特稿

【非典人類】視他者為人,而視人非人:觀看「非典人類」

在「非典人類」展覽中的弔詭之處在於,意識到此一視界的學徒與術士,試圖以此觀點作為方法,進一步嘗試擴張與演繹該視角所可能投射出的世界樣貌時,又容易因其敘事與形式不被當代科學知識體系的分類下所容納,使得自身被推擠到研究領域的邊緣地帶。

2017/08/23 | TNL特稿

【非典人類】天地合卜:真能合你我的生物八字?

雖然這群擁有科學背景的藝術家們,想在八字合婚的基礎上實驗出具有科學說服力的歸納方法,但這些過程並非嚴謹的科學方法,我們只能約略了解生物八字表或許與微生物一樣影響著人的行為,但生物習性並沒有永恆的準則,如同算命卜卦,僅供參考比奉為圭臬來得保險。

2017/08/17 | TNL特稿

跳脫「成功者公式」,走過風雨的盛治仁說:比起一件事,不如押寶一種能力

面對人生熱情何在的質問,盛治仁反問:「人一定要選擇一個領域,埋頭耕耘嗎?」他坦言,比起對單一事情有強烈的興趣,他對「把一件事情做好」最有興趣。

2017/08/11 | TNL特稿

觀景窗內:專訪IPA攝影獎創辦人Hossein Farmani

不管是IPA或PX3,在制定獎項時都盡量涵蓋攝影的各個層面。之前將婚禮攝影列入比賽項目之一時,讓不少人很驚訝,覺得這是開玩笑嗎?但對我來說,不管你拍的是新聞攝影、藝術攝影、還是街頭攝影,甚至是婚禮攝影,我們都同樣熱愛攝影,沒有任何一個類型應該被小看。

2017/08/09 | TNL特稿

長庚恣意砍醫師值班費,唯有籌組工會才能讓失語的醫事勞工重奪話語權

長庚醫院在急診醫師風波之後,從八月開始調降主治醫師與第四年以上住院醫師的值班費。本文帶領讀者檢視魔鬼就藏在醫師與醫院簽訂的契約之中,也提醒醫師們唯有團結才是抵擋醫療崩壞的正途。

2017/08/08 | TNL特稿

【FireBall火球祭】龐克小鬼變大叔

如果說,龐克音樂從70年代以來,曾經改變了世界一點點,現在我們也該來檢視滅火器和自己花了17年時間,改變了台灣一點什麼呢?我不知道答案是有、還是沒有,但我肯定的是龐克音樂拯救了一部分的「我」,音樂擁有的強大力量,說不定比起會帶來世界末日的「恐怖大王」,還要巨大、無法想像也不一定。

2017/08/05 | TNL特稿

非典人類:探索未來的人體

如同㗊機體的特性一樣,聚合又有多元面貌,在這檔展覽中,我們邀請觀眾一同思考,並且想像未來,並且在「可能性」的想像之外,處身兩難(dilemma)的思考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