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特稿

發表文章數:1008

個人簡介

關鍵評論網編輯邀請專家撰寫特稿,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2022/11/13 | TNL特稿

【書評】《不被愛也沒關係》:即使轉到了稀有的那顆毒親扭蛋,子女們仍會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書名《不被愛也沒關係》,也許是這三名被毒親養大的子女最想對父母說的話。就算不被你們用愛意扶養長大也沒有關係,就算我沒有叫你們生下我也沒有關係,就算這一生都無法逃離「我是你的小孩」的血緣也沒有關係,我們依然會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TNL+ 2022/11/10 | TNL特稿

【台劇】《她和她的她》:與《想見你》近似的結構,謎團的答案同時也是愛情的答案

結合懸疑和愛情兩大賣點的劇,優勢就是在市場上,可以同時框到非常大的兩塊觀眾,但危險之處就在於,如果兩者間出現不平衡或無法互相連結(最高竿是互相強化),則可能兩邊的觀眾都不領情,落得吃力不討好的結果。先前筆者曾在《想見你》剛上檔時,就提到該劇成功在於謎團的答案,同時也是愛情的答案。在這個角度上,《她和她的她》也有近似的結構

TNL+ 2022/11/10 | TNL特稿

鬼同你住:家居鬧鬼很常見,但人們開始不怕了?

在1000名受訪美國人中,44%表示曾經住過「鬼屋」,這比例相較2020年同類調查的22%顯著增加。但有說法認為,受到媒體的影響,很多人似乎不再那麼怕鬼。

TNL+ 2022/11/08 | TNL特稿

【2022金音獎】賽後評析:華語的榮耀交給金曲獎,台灣的榮耀交給金音獎,亞細亞的孤兒進軍大東亞共榮圈

華語的榮耀交給金曲獎,台灣的榮耀交給金音獎,如此這般有朝一日,就算取代金曲獎有何不可?就跟原創、地下樂團、獨立音樂駁倒主流芭樂音樂那樣復辟,豈不美哉?從這屆金音獎看下來,台灣根本不用蓋一堆幾百億的場館、花錢養一群人負責想這個場館裡面要做些什麼,只要搞定海外演藝人員工作證申報流程窒礙與官方補助、獎勵、投資、標案的策略性思考全盤配套權衡,台灣根本不會是等待救援的亞細亞的孤兒,而是帶領音樂驕傲衝出亞洲的亞細亞音樂鬥士。

TNL+ 2022/11/04 | TNL特稿

【關鍵專訪】貴人散步創辦人葉宛青、洪維寧: 結合古蹟觀光,拓展城市型音樂節的可能性

2017年開辦的「貴人散步音樂節」,不只廣邀海外樂團來台演出,六年來以台灣罕見的「Showcase」形式策展,將「音樂節」作為音樂人與音樂產業人士的媒合平台。而對於台南這座城市,創辦人洪維寧則認為,台南市觀光發展本身就很強勁,並不會特別覺得「貴人散步音樂節」為觀光造成巨大的實質影響力,反而是打開了音樂圈裡,其他產業人士對這座城市的想像大門,讓大家開始正視台南也能成為舉辦演唱會的選擇。

2022/11/02 | TNL特稿

【書評】《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一本討論「自然知識觀」的「科學哲學」哲普書

《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企圖讓「科學哲學」更普及一點,而且也企圖把它回溯到更久遠的過去、貫穿更長遠的歷史,從公元前第六世紀古希臘時代的泰利斯直到二十世紀的波柏和孔恩,這樣的企圖使得作者標榜本書是一本「自然科學哲學史」,它的歷史幅度與一般的西方哲學史相當。

2022/10/31 | TNL特稿

讀《如影而行:鍾喬劇本選輯》:就像一股集結底層人民意志所發出的吶喊,在社會夾縫間掙扎求生

我想,在現今資本與共產對立的世界中,我們也不急著戴上有色的左派眼鏡來看這部劇本輯。因為就我看來,裡面收錄的作品實實在在地站在台灣的土地上,用最貼近生活的角色、最接地氣的語言、最具本土特色的音樂形式,以及富有批判性的思考,為一段段卑屈的故事與受壓迫的角色們發聲。

2022/10/30 | TNL特稿

【繪本】《乖女孩》:人之所以「不聽話」,是因為他的耳朵正在專注傾聽自己的聲音

我想誠摯地邀請所有大人跟小孩,讀這本《乖女孩》,我們可以談談,乖女孩露西為什麼「被所有人隱形了」?為什麼牆裡關著這麼多女孩,甚至包括露西的曾祖母?為什麼露西之後大發脾氣、拚命破壞,曾祖母仍讚美她厲害?而閱讀的妳,終究找到妳的聲音了嗎?

TNL+ 2022/10/30 | TNL特稿

假如「向日葵」快要滅絕

是保護孕育藝術家創作的生態環境重要,還是保護藝術品重要?在氣候變化下,索馬里的旱災越來越頻繁,末日式的飢荒迫使一百萬人逃離家園,你可曾關心過?但對於保護「向日葵」的玻璃弄髒了卻很氣憤,這是否說得過去?

2022/10/27 | TNL特稿

【書評】《巨變時代》:歐洲之所以能夠趁勢崛起,答案就在1490-1530這四十年裡

明明中世紀的歐洲又破又窮,路不平,燈不亮,街上到處是屎尿。為什麼這攤文化死水卻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在近代噴發湧泉活水,成為四處擴張殖民霸權地球上的主導力量?

2022/10/26 | TNL特稿

巴爾幹半島駐村觀察:北馬其頓的國際困境,其實頗值得台灣借鏡

請讀者想一想,若中國祭出只要台灣人承認「我們都是中國人」,便不再在國際地位上處處阻攔,你會答應嗎?至今向中國政府申請過台胞證的數量,累計約1160萬人,佔台灣人口的50%以上,若往後中國向國際祭出手中握有台胞證的比例,我們又該如何理直氣壯地說:「台灣人不等於中國人!」

TNL+ 2022/10/23 | TNL特稿

【2022電視金鐘獎】賽後分析:台劇爆發的爆冷之年,《華燈初上》和《茶金》為何受委屈?

先講結論,年度現象級且成功打入國際市場的《華燈初上》,在劇本、演出、製作上都有出色之處,絕對不值得全數槓龜。而入圍16項卻只拿2獎項的《茶金》不夠突出嗎?這兩部作品入圍這麼多項大獎、社群討論這麼激烈,卻遭到冷落,真的相當尷尬。究竟為什麼台劇百花齊放的一年,結果反而卻更令人意外,該如何看待可能造成的原因?本文試圖從幾個面向切入。

TNL+ 2022/10/23 | TNL特稿

獨裁者希特拉畫作該燒不該燒?可議不可議?

英國國營電視頻道Channel 4為新節目買了希特拉(希特勒)一副畫作,讓觀眾決定畫作是否要由主持人銷毀。「每件作品都有其支持者,希特拉的作品也不例外,爭論的焦點在於這件藝術品的存亡是否應取決於其創作者—希特拉的道德品德。」

2022/10/21 | TNL特稿

【2022電視金鐘獎】人文紀實節目《登台之路》:台灣獨立樂團的生命史,終於在此團圓

作為一個「節目」,《登台之路》的迷人之處在於它的無既定形式:每一集都在述說一個步驟不同或領悟不同的故事。十九兩是怪才間的知遇之恩,八十八顆芭樂籽是浪子盡力避免長大,甜約翰是承認表面的和平,阿爆是奉獻自身抵抗消逝。而為了節目完整,《登台之路》製作團隊,要靠著音樂人拍攝時口述的記憶去尋找,連音樂人自己都不見得擁有的畫面,在這時才終於團圓。

TNL+ 2022/10/20 | TNL特稿

【2022電視金鐘獎】賽前觀戰重點:吳宗憲與曹瑞原隔空交火,台劇爆發年誰能從死亡之組勝出?

2022年第57屆電視金鐘獎將在週末揭曉,然而,就在揭曉賽果前,綜藝天王吳宗憲卻和名導曹瑞原隔空交火,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如果你還沒跟上這屆金鐘獎的大變革,剛好可以從這兩人的「交鋒」談起。此外,今年簡直就是金鐘戲劇的死亡之年。在頒獎前夕,就讓我們來快速補完一次賽前必看重點。

2022/10/20 | TNL特稿

實境節目《超級營地任務》:Z世代看似自由卻極度缺乏安全感,每個人帶著不同的問題來到這裡

工作之於每個人的意義不一樣,同樣有愈來愈多年輕世代重視工作的意義,而是希望能為認同的理念努力,而不單只是賺錢。未來最夯的職業,現在也說不準,可以確定的是,非典型職業的選項可能愈來愈多,曾經有位擔任國小老師的朋友告訴我,她問班上的學生未來的夢想是什麼?竟然超過一半以上都是當Kol、Youtuber。

2022/10/16 | TNL特稿

【專訪】《寶島》作者真藤順丈:當人們開始正視歷史留給諸島的傷痛,那些被壓抑的聲音便浮出水面

正因沖繩受到的創傷,《寶島》出版後,也有人因本書非沖繩人所寫而敬而遠之。但另一方面,作者也收到了寶貴回饋;有沖繩讀者將此書作為緬懷自身過去與歷史的讀物,或告訴作者書中沒提到的戰果撈客逸聞,甚至還有故事中真正歷史人物的家人給予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