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特稿

發表文章數:1003

個人簡介

關鍵評論網編輯邀請專家撰寫特稿,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作者常用關鍵字
最新文章

TNL+ 2022/10/23 | TNL特稿

【2022電視金鐘獎】賽後分析:台劇爆發的爆冷之年,《華燈初上》和《茶金》為何受委屈?

先講結論,年度現象級且成功打入國際市場的《華燈初上》,在劇本、演出、製作上都有出色之處,絕對不值得全數槓龜。而入圍16項卻只拿2獎項的《茶金》不夠突出嗎?這兩部作品入圍這麼多項大獎、社群討論這麼激烈,卻遭到冷落,真的相當尷尬。究竟為什麼台劇百花齊放的一年,結果反而卻更令人意外,該如何看待可能造成的原因?本文試圖從幾個面向切入。

TNL+ 2022/10/23 | TNL特稿

獨裁者希特拉畫作該燒不該燒?可議不可議?

英國國營電視頻道Channel 4為新節目買了希特拉(希特勒)一副畫作,讓觀眾決定畫作是否要由主持人銷毀。「每件作品都有其支持者,希特拉的作品也不例外,爭論的焦點在於這件藝術品的存亡是否應取決於其創作者—希特拉的道德品德。」

2022/10/21 | TNL特稿

【2022電視金鐘獎】人文紀實節目《登台之路》:台灣獨立樂團的生命史,終於在此團圓

作為一個「節目」,《登台之路》的迷人之處在於它的無既定形式:每一集都在述說一個步驟不同或領悟不同的故事。十九兩是怪才間的知遇之恩,八十八顆芭樂籽是浪子盡力避免長大,甜約翰是承認表面的和平,阿爆是奉獻自身抵抗消逝。而為了節目完整,《登台之路》製作團隊,要靠著音樂人拍攝時口述的記憶去尋找,連音樂人自己都不見得擁有的畫面,在這時才終於團圓。

TNL+ 2022/10/20 | TNL特稿

【2022電視金鐘獎】賽前觀戰重點:吳宗憲與曹瑞原隔空交火,台劇爆發年誰能從死亡之組勝出?

2022年第57屆電視金鐘獎將在週末揭曉,然而,就在揭曉賽果前,綜藝天王吳宗憲卻和名導曹瑞原隔空交火,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如果你還沒跟上這屆金鐘獎的大變革,剛好可以從這兩人的「交鋒」談起。此外,今年簡直就是金鐘戲劇的死亡之年。在頒獎前夕,就讓我們來快速補完一次賽前必看重點。

2022/10/20 | TNL特稿

實境節目《超級營地任務》:Z世代看似自由卻極度缺乏安全感,每個人帶著不同的問題來到這裡

工作之於每個人的意義不一樣,同樣有愈來愈多年輕世代重視工作的意義,而是希望能為認同的理念努力,而不單只是賺錢。未來最夯的職業,現在也說不準,可以確定的是,非典型職業的選項可能愈來愈多,曾經有位擔任國小老師的朋友告訴我,她問班上的學生未來的夢想是什麼?竟然超過一半以上都是當Kol、Youtuber。

2022/10/16 | TNL特稿

【專訪】《寶島》作者真藤順丈:當人們開始正視歷史留給諸島的傷痛,那些被壓抑的聲音便浮出水面

正因沖繩受到的創傷,《寶島》出版後,也有人因本書非沖繩人所寫而敬而遠之。但另一方面,作者也收到了寶貴回饋;有沖繩讀者將此書作為緬懷自身過去與歷史的讀物,或告訴作者書中沒提到的戰果撈客逸聞,甚至還有故事中真正歷史人物的家人給予鼓勵。

2022/10/15 | TNL特稿

悼《狼廳》三部曲作者曼特爾:獨一無二的歷史召喚師,開創歷史小說寫作新風格

曼特爾開創了歷史小說寫作的新風格,五十多年來筆耕不輟,留給我們十七本著作,包括宏偉的歷史小說,讓我們得以穿越時空,窺看法國大革命時代、亨利八世的複雜世界,也在短篇小說探究政治、孤寂、人際關係、文化衝擊等。

TNL+ 2022/10/13 | TNL特稿

散步、跑步如何改善記憶力?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最近發表的報告,旨在分析不同強度的運動,對記憶力是否有不同影響。研究人員原先認為,越是活躍的人,在記憶力測試和精神健康的表現會越好,但出來的結果卻更微妙。

TNL+ 2022/10/13 | TNL特稿

【動保界談動物實驗】堅持要拿動物來「試毒」,這是「科學」還是對動物實驗的「迷信」?

動物實驗法律規範不可能窮盡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動物之間的倫理分際;實務上,再嚴格的執法作為也難以全面涵蓋實驗機構或單位的時空環境和行為操作;因此所謂「不必要」的動物實驗──意即「惡」的避免,便有賴科學社群自身對嚴謹、程序正義與「在乎的文化」(culture of care)這三個面向的高標要求。

2022/10/10 | TNL特稿

【2022高雄電影節】瑪麗娜・艾爾・戈巴赫的烏克蘭故事,隨著戰火蔓延炙灼世人的記憶

近年出現不少烏克蘭佳片,戈巴赫認為這與解體後的新生代逐漸進入烏克蘭影壇有關。於她而言,她仍然記得幼時生活在蘇聯治下的回憶,但年輕的導演在自由的國度成長,其意識在烏克蘭文化、歐美價值觀之中養成,並參與了大量合拍片,每一步都將使得烏克蘭電影與其社會更加強韌。

2022/10/09 | TNL特稿

【2022高雄電影節】法斯賓達的多重宇宙:他的人生等同他的創作,用虛構故事反映圓滿苦痛的現實

有「德國之心」之稱的導演萊納韋納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逝世迄今已40週年,他的作品卻依然能在每次觀看得到新的體悟。2022高雄電影節帶領影迷沿影展主題「惡宇宙」,以人性中「純真VS邪惡」互生的全新視角,回顧法斯賓達經典佳作。

2022/10/09 | TNL特稿

【書評】《胸口上的V》:沒有哀聲嘆氣的罹癌心事,而是與愛相遇的絢麗人生

抗癌的日子,郁如沒有太多陰鬱的書寫內容,偶爾你雖會讀到強大困境如同黑洞把她讓吸進恐慌,焦慮,悲傷,絕望,但,家人的支持、書寫的力量,彷若有光,讓她最終能以愛的筆觸,要我們放心,陰影已在她的背後,她正仰光前行,日常生活還是有愛無礙。

2022/10/09 | TNL特稿

前進泰緬邊境現場:緬甸看似是幾乎毫無希望的國度,但流離者仍持續以行動改變家鄉

從種種跡象顯示,緬甸看似幾乎毫無希望的國度,但流離者即使在傷痛絕望之際,仍唯有以持續行動,改變家鄉的未來。任教於泰境社區學校的年輕女教師莉莉(化名)談起:「當我在社群媒體上,看見緬甸軍人暴行的時候,我恨不得把施暴者都殺死。」

2022/10/08 | TNL特稿

【2022高雄電影節】「對我來說,1967年時電影已死」,全才影人菲利浦巴克如何享譽國際影壇?

菲利浦・巴克以電影和劇場美術設計領域的成就,享譽國際影壇,尤其和導演艾騰伊格言的長年合作,包括《意外的春天》、《赤裸真相》和《A級控訴》等片,共同打造出獨特的電影氣味。今年的高雄電影節,策劃「菲利浦巴克的物幻流影」觀摩單元,選映他於1984年到2010年代的9部短片作品。

TNL+ 2022/10/08 | TNL特稿

研究:轉換「4天工作」後,僱員都傾向「補眠」

一周五天工作的你,如果變成四天工作,多出來的自由時間,你會做什麼?最近研究報告指,由五天工作變成四天工作的人,傾向將多出來的自由時間用來睡覺。

2022/10/08 | TNL特稿

【書評】郭強生《用青春換一場相逢》:靜靜封印一個屬於五年級中段班台北人的時代

台北對郭強生,因之不只是人文地貌懷舊意味的「我的老台北」,而跡近心靈真正的原鄉。有一點悲涼,像《來不及美好》裡說的,「青春就像一場未曾落幕的獨角戲,潮來浪去,總是留下我獨自在沙灘,繼續遙想著那片海」。

2022/10/01 | TNL特稿

【台劇】《誰說媽媽像月亮》:如何將落葉歸根的「父系邏輯」,翻轉為親親吾愛的「母系感性」?

在當下的浮躁台灣,誰還想再聽上一遍國共內戰的老調?又誰還敢碰兩岸一家親、血濃於水、落葉歸根的故事?因而,如何體貼老兵的生命記憶與懷鄉情結、而不是立即喊打喊殺、抗中保台,如何敏感處理台灣人內部的省籍、階級與原漢衝突,都是《誰說媽媽像月亮》在重新訴說一個大時代動人故事時,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2022/09/28 | TNL特稿

2022雄雄出聲音樂會:淺堤、青虫aoi、王彙筑,如何藉由台語創作加深自我認同?

由於「跟家人說台語,跟朋友說國語。」的成長背景,淺堤、青虫aoi、王彙筑都有基本的台語溝通能力,但「寫與唱是完全不同的領域。」而淺堤、青虫aoi、王彙筑在雖然都感受到台語的優美,以及用母語的溫度,但也都有意識自己使用一套成熟且複雜的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