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珮姬

發表文章數:134

個人簡介

用閱讀妝點生命,以設計的角度生活,研究心理是興趣,圖像型記憶卻用文字思考的人。沒事會把自己砍掉重練,常被誤以為極理性的感性派。企圖從人生堆擠出靈魂的痕跡,在靜默中沈澱出動人的質地。青春期畫漫畫,青年期賣故事,念中文不當作家,念教育不當老師,念設計不做設計,明明自閉還跑去辦活動做主持,現在覺得人生能持續充滿音樂、藝術、書、與友同歡就很好了。 部落格「玩物尚志」http://yayuh.pixnet.net/blog

最新文章

2021/02/20 | 珮姬

女性經常僵持不下,男性容易選擇退出——為什麼兩性應對「情敵」的方式大不同?

感情上具備真誠、善良、同理特質的人,是不會採取模稜兩可的態度反覆煎熬別人的。相反地,他們往往界線明白,即使還在考慮也會說清楚、不迴避討論現況,盡量不耽誤彼此時間。也是這樣的人才值得我們交往不成友誼仍在。

2021/01/23 | 珮姬

把握練習兩性相處的機會,遇到理想對象時才不至於手足無措

人際關係的技巧與敏感度是需要從小小挫折中磨練的,結交日常朋友時的容錯空間也比追求交往對象時來得大,為了促成重要關係,所有的失敗經驗都是養分。

2020/12/12 | 珮姬

先生像你的長子?從「單身漢」轉職「丈夫與父親」是需要養成的

人不會因為更新了角色就自動擁有該角色的功能,而是因為儲備了相應的能力,轉職才會順利。從「單身漢」轉職「丈夫」和「爸爸」是個非常大的跳躍,而社會系統和教育忽略了中間能力的養成,使得男性工作一多就焦頭爛額。

2020/11/21 | 珮姬

如何與情緒界線模糊、相處時「隔著一道牆」的朋友互動?

當人可以把自己的情緒跟對方的分清楚,確保自我感受良好時,才會有餘裕同理對方、給出關懷,但不感到負擔,只是需要練習以及找出混淆的源頭。

2020/10/28 | 珮姬

「失戀動搖自我價值感」的關鍵有三點,請把「決定我是誰」拿回自己手上

當一個人能夠自己肯定自己,才不會對他人的關注患得患失,也有助於在關係裡維持對等地位、不委屈自己。當關係不順利,你可以不必強求,清楚討論彼此是否合適,並且從過程學到更多相處技巧,無論最後緣分是否持續。

2020/09/14 | 珮姬

單身時練習活得更有質地,才能在兩人關係裡立於不敗之地

沒有了青春的加持,中年以後人的氣質往往有著巨大差異。以前覺得還不錯看的同學,怎麼變得令人不想靠近?這並不是「老了」的魔咒,而是他在變老的過程中有沒有挑揀過價值、打磨自己的結果,無論思想和健康方面都是。

2020/08/30 | 珮姬

避免PUA或情感勒索,在感情上不自信的男女該如何自保?

適度以旁觀角度重新審視一個人,是在進入關係前後可以提醒自己去做的事。很多人是受了傷之後才想起早已有跡可尋,二度打擊(已經受傷還覺得自己笨)。雖然看到缺點不表示能阻止你喜歡一個人,但至少在你喜歡的同時有心理準備他也不是那麼完美,可以讓你冷靜一點審視關係中的侵害。

2020/06/20 | 珮姬

女孩,你要成為感情市場的精品,別在關係中把自己賤賣了

人生苦短,與其把時間花在鞭笞自己,我會建議給自己增添談感情的資本,把自己變成感情市場中的精品。

2020/06/06 | 珮姬

這個世界上,有些人不希望你快樂,他們通常以為是為你好

通常在感情上我們都因應自己的人生課題,而有一套劇本。課題相近的人會走在一起,共同演出這套劇本。可能是喜劇,但很多時候是悲劇,因為課題就是你的弱點和盲點,是要讓你在反覆經歷中超越而存在的。

2020/04/07 | 珮姬

疫情嚴峻的當下,如何透過「利他心」追求穩定的自我價值?

多數人都認同道德價值,也都知道自掃門前雪會有什麼歷史教訓,卻難以做到。但光是為了創造一個誠信的社會生活其中,就值得努力。

2020/03/27 | 珮姬

有時我會覺得指稱別人是否「做自己」,是種簡單粗暴的說法

能不能接受別人呈現什麼樣的狀態,是一種對他人個性,也可以說是對他成長背景的尊重。即便我們多數時候並不瞭解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如果我們對一個人說「你這樣沒有做自己」,那是給做自己下了個人定義,而且套在一個成長背景跟我不同的人身上,忽視他的生存策略的行為。

2020/03/15 | 珮姬

在成人的社交世界裡,「開黃腔」究竟是助力還是阻力?

性玩笑不是不能開,而是它最好經過選擇是比較中性的、沒有針對特定性別與身體侵犯性的,而且適可而止(適可而止就是講一句就好了),也最好不要跟不熟的人講。即使是男性對男性,也不是所有男性都能接受這種語言。

2020/01/28 | 珮姬

面對「想愛又怕受傷害」的矛盾,如何處理親密關係裡的焦慮感?

我們常常會以為,是對方做了什麼讓我很焦慮。那是因為我們很少對焦慮的來源做分析,只能模模糊糊跟發生的事情連結,始作俑者就會變成是對方。但我們要認識到一點是,面對同樣的作為,不同人會有不同程度的焦慮。

2018/10/25 | 珮姬

焦點院線《前任同盟》:突破父權的世界有多難?

《前任同盟》的女主角把「當代女性」扮演得相當成功-女性意識到自己以為的獨立,其實還是籠罩在父權標準形式之下⋯父權要求女人討人喜歡、美麗,逼迫女人互相競逐,等著被異性肯定青睞,但是又不能主動要求。

2018/09/30 | 珮姬

單身者該如何面對婚姻市場,營造自我價值?

如果只是追求一個外在價值高的對象來哄抬自己、不在乎自己被嫌棄,那麼最後得到的,多半是外界無關的羨慕(或更多的是嫉妒),還有貌合神離又委屈的婚姻。反之能夠尊重自己和對方價值的人,不論是不是物質條件的格差婚,都能取得一個比較健康的婚姻狀態,真正發揮「伴侶」在人生中的功能。

2018/07/08 | 珮姬

「童年情感忽視」之後:原生家庭如何扭曲了孩子的自我

純如的故事,是一個投射性認同的過程。別人把他們的喜好、價值觀投射在她身上,每個人看到的其實是他們自己討厭自己的部分,比如自己內在的驕傲,只要說是別人在驕傲,就不用面對自己不好的感覺。而她吸收了這股厭惡,以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並且無力抵抗。

2018/06/17 | 珮姬

如何避免老後離婚?從家庭角色看婆媳問題與母子關係

當女人可以自由選擇與誰分享性,並擁有獨立養育的能力,甚至可以互助教養,而男性繼承的家族已再無資源使女人甘願服侍一生之後,或許婆媳問題的新解,只在於女人何時想通,不需要從兒子身上彌補丈夫缺失的愛。

2018/05/13 | 珮姬

別當一面誓言尋找愛,一面說服自己愛情只是負擔的人

我們要小心別當那個一面誓言尋找愛,一面說服自己和別人,愛情只是負擔和限制的人。一旦這麼想,你就幾乎不可能成功,並且花費大量時間在證明找對象是一件很恐怖的事,讓自己精疲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