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的創業歷程(二):一次關鍵合作,與賈伯斯令人摸不著頭緒的關鍵決策
在合作的五部電影期間,Michael Eisner幾乎不曾到過皮克斯,而且對於動畫技術、故事內容等沒有任何興趣,說白了就是一個實在的商人。但這些並不足以讓Steve Jobs公開指責,真正的導火線是2002年,Michael Eisner寫給董事會的一封郵件。
皮克斯的創業歷程(一):一度瀕臨破產,直到故事天才的降臨
談到皮克斯的創業,就不得不提及皮克斯創立的三個重要環節:一位關鍵人物、一次關鍵合作以及一個關鍵決策,但在進入這三個關鍵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皮克斯創業的艱辛和挫折。
2008金融海嘯十周年回顧(五):災後重建,碎滿一地的經濟大夢
本文已經是系列文第五篇,第一個要來談談提升市場信心的不恰當方式。第二則是美國的災後改革,他們的改革動作受全球矚目,也是歐洲以及我們台灣的效仿對象,因此是一個關鍵部分,我們也會談及台灣方面相關議題。
2008金融海嘯十周年回顧(四):三挺政策及消費券,有沒有效?
本篇文章要來三挺政策的成效及消費券,前者安穩了台灣經濟,避免骨牌效應;後者則告訴我們,某些情況下,搶救措施不像理論上那麼有效。
交易比特幣時,你不可不防範的「三方詐騙」
最近很多朋友對於比特幣、乙太幣等加密貨幣很有興趣,但又覺得上MaiCoin或BitoEx上買太貴,自然而然就會想要做私下交易,但在做私下交易時有個重點不得不防,就是「三方詐騙」。
歷史上第一次投機泡沫破滅──17世紀荷蘭鬱金香狂熱
起初上漲的球莖是較為罕見的高貴品種(=「藍籌股」、「績優股」),但泡沫巔峰時,只要是球莖都會漲,1634-1636年間,球莖價格上升超過10倍。1637年初,最貴的球莖被炒到6,700荷蘭盾,換算約是荷蘭人平均年收入45倍。
2008金融海嘯十周年回顧(二):眼看防線層層潰堤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美國金融業的冒險交易行為,不僅沒有道德,還傷害民主體制;介紹了好幾層應該攔下海嘯的護欄,危機是問題環環相扣而來,依然是我們的大重點;數據顯示台灣﹝和美國﹞被席捲後的慘狀,我們用數據無聲無息地回顧當時的斷垣殘壁。
讓你捨不得放手的「沉沒成本」:為何夾不到娃娃還要一直投錢?
只要持續玩遊戲,這些已經付出的錢就不會被歸類到損失(畢竟得到獎之後,損失都會補會來了),因為厭惡損失的心理加上店家持續加碼,反而讓消費者喪失了理性,花了大筆錢後才發現這是一場空。
區塊鏈的崛起:為什麼使用比特幣,比直接匯款到國外還便宜?
比特幣是區塊鏈的一種應用,而所謂的「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技術,現在有許多公司都在使用這種技術發展不同的服務。
不到一小時募資一千四百萬美元?「ICO」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根據NTimes的報導,光是2017年用ICO發行的專案已有65個,共5億2千2百萬美元。買到賺到的高報酬吸引投資人,而發行機構也無需經過創投的審核和複雜的稅務,可以快速地拿到錢,ICO這行業正在持續快速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