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時報出版

發表文章數:18

個人簡介

1975年1月創立至今,出版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趨勢、心理勵志......等各領域優秀作品,陪伴讀者走過生命每一階段的成長歷程。

最新文章

2019/04/13 | 時報出版

專訪《林肯在中陰》作者喬治桑德斯:「林肯夜奔墓園」在我腦海盤旋了二十年

由於《林肯在中陰》形式上帶有高度原創性,作者受訪時總不免被問道:「在你心目中,小說是什麼?」相信讀過本書的人都想知道。以下內容是出版前夕,作者喬治・桑德斯特別接受編輯室提問,談談他心目中的林肯,中陰,他的寫作觀、人生觀和信仰。藉由桑德斯,再一次「進入」書中世界。

2018/12/23 | 時報出版

《不過是具屍體》書評:筆下亡者沒有活過來,卻都「重獲新生」

瑪莉・羅曲可說是科普領域的異秀,她是記者而非技術人員或學者出身,且自承其書寫領域「大多跟人體有關。除了《活見鬼》有點偏離,因為這本書大多說的是靈魂,而非人體血肉;但我的書寫都牽涉不尋常情境中的人類身體。」

2018/10/23 | 時報出版

《那些美好的人啊》書評:作為《謊言》續作,美好之中仍隱藏著血淚

《那些美好的人啊》收錄8篇以世越號為題材的作品,作者提到書中蘊含著「人與人相遇時瞬間的美好」,因此書名取作《那些美好的人啊》。但直至此刻,讀者對船難仍記憶鮮明,因而在閱讀這本小說時還是會揪著一顆心,那種「美好」依然飽含血淚。

2018/09/10 | 時報出版

《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書評:基因與家族病史,你我無法逃避的命運

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不是普通人,這位醫師兼癌症學者,靠著講述癌症的前作《萬病之王》榮獲普立茲獎,而且書賣得很好,可謂叫好又叫座,才榮獲無限寫作權,帶給讀者一本如此豐富的書。

2017/09/30 | 時報出版

比海底更黑暗的人心:世越號船難就是一場「人禍」

為了寫這篇推薦序,我把二○一四年四月十六日「世越號」船難的相關紀錄片再複習了一遍。這場災難對我本人以及我在政大、臺師大的學生而言,是過去三年間揮之不去的噩夢。

2017/09/01 | 時報出版

《破案神探》書評:犯罪剖繪的迷思與科學

犯罪剖繪可以是一種奠基於個人主觀經驗的藝術,但這樣的藝術,必須大規模地、紮實地扎根在行為科學理論基礎,以及實證研究方法與倫理之上。

2017/05/21 | 時報出版

《倒帶人生》書評:如何為無家者寫傳記?

作者亞歷山大‧馬斯特所寫出的《倒帶人生》,實則是一名無家者史都華的傳記,也就是書本的原名。作者試圖理解無家者的處境,也從他在收容團體中工作的經驗,來白描出作為一名中產階級,能採取什麼樣的觀看方式、理解方式。

2016/12/22 | 時報出版

【書評】該怎麼做才能讓城市人更快樂:汽車文化是幸福的絆腳石

汽車文化盛行的當今社會,城市設計往往獨厚汽車的道路空間分配。正如丹麥建築師揚‧蓋爾(Jan Gehl)所言:「你愈是提供道路空間,愈多的車子就會出現。」這樣的設計是把雙面刃,路上的塞車造成車輛駕駛人通勤時間的拉長,助長了疲累與怒氣。大眾運輸的使用者都是行人,都市提供越公平的環境,就能讓住在都市的人感到越幸福。

2016/12/22 | 時報出版

【書評】該怎麼做才能讓城市人更快樂:汽車文化是幸福的絆腳石

汽車文化盛行的當今社會,城市設計往往獨厚汽車的道路空間分配。正如丹麥建築師揚‧蓋爾(Jan Gehl)所言:「你愈是提供道路空間,愈多的車子就會出現。」這樣的設計是把雙面刃,路上的塞車造成車輛駕駛人通勤時間的拉長,助長了疲累與怒氣。大眾運輸的使用者都是行人,都市提供越公平的環境,就能讓住在都市的人感到越幸福。

2016/11/27 | 時報出版

那些在北京工作的台灣女人們:專訪作家葉姿麟

台灣人家的日常話題,轉來繞去多半是聽說某某人赴中國大陸去工作了,從遠方的同學、朋友到身邊的鄰居、親戚、家人。起初他們叫做台商,漸漸的,大部分的他們從投資者變成外派大陸,變成受雇的應聘者。起初都是男人,漸漸的,女人也扛著行李單身赴任了。

2016/08/16 | 時報出版

【書評】《窮忙》 我們仍未確知身邊貧窮災害的規模之巨

美日窮了,但他們創作能描述現實、大眾能認知貧窮是怎麼回事,社會有能力積極應對危機,就窮不到底去。反觀台灣,電視、報紙不反映現實,專報政府美化過的數字,從中看不到上述變化,有種錯覺認為每個人都是貧富混合。

2016/08/16 | 時報出版

【書評】《窮忙》 我們仍未確知身邊貧窮災害的規模之巨

美日窮了,但他們創作能描述現實、大眾能認知貧窮是怎麼回事,社會有能力積極應對危機,就窮不到底去。反觀台灣,電視、報紙不反映現實,專報政府美化過的數字,從中看不到上述變化,有種錯覺認為每個人都是貧富混合。

2016/02/24 | 時報出版

【小說家這份職業】李維菁:想要創造的慾望、想要離地而起的渴能,每個人心中都有

只要聽故事或說故事的慾望還在,基本上小說這個火苗就還會在每個人心裡的,我們只要把火點起來就好。

2016/02/17 | 時報出版

【小說家這份職業】陳祺勳:所有小說都需要起飛的時刻

很傑出的小說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帶領讀者起飛的瞬間。所有的小說都需要這樣子的起飛時刻,即使是通俗的小說,它也有起飛的時刻。有的小說能帶你飛到遠方,甚至飛到你沒辦法想像的目的地。

2016/02/03 | 時報出版

【小說家這份職業】董成瑜:小說讓我們看見人的光芒

我從小說裡面學到一點什麼的話,就是小說會讓我們覺得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即便是再卑微的小人物,也有他的價值,小說讓我們看到這樣的人的生命光芒。

2016/01/27 | 時報出版

【小說家這份職業】劉梓潔:小說家其實就像運動員,做的是體力活

任何一個可以維持紀律的人,一定都嚐過守住紀律之後的自由果實,你會知道:原來我把自己抓得牢一點,我就可以飛得更高。

2016/01/27 | 時報出版

【小說家這份職業】劉梓潔:小說家其實就像運動員,做的是體力活

任何一個可以維持紀律的人,一定都嚐過守住紀律之後的自由果實,你會知道:原來我把自己抓得牢一點,我就可以飛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