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台灣面臨哪些受災風險與制度缺失?人們如何走出地震陰霾?面對災難我們還可以做什麼?根據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等機構的初步調查,至2022年第2季,台灣興建達30年以上的老屋數量已超過460萬戶,其中隱藏不少危老集合住宅,但礙於產權複雜、都更不易,是防災工作中急待解決卻也最棘手的問題。
從數據分析,採用逃避(自我導向策略)或隱忍(自我犧牲策略),對親子關係、個人幸福都沒有明顯幫助。只有正視衝突,將其視為溝通契機,並採取共享式策略因應,才能夠創造雙贏局面。
顆粒流很特別,它像固體一樣,能夠堆疊、擠壓,可是又會有流動的行為,若只用固體或流體的角度切入,都很難完整描述這樣的現象。然而在學術圈,固體和流體兩大流派,經過上百年的發展,都有各自根深柢固的作法、解讀現象的方式,彼此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鴻溝。
課業表現低落的學生,如果成長在家境良好的家庭,往往還是能完成高等教育或進入生涯前景較佳的學程。反之,若是身在文化經濟條件貧乏的家庭,學生通常會進入較差的學程或無法繼續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