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發表文章數:146

個人簡介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中央研究院盼以具體的研究案例、真實的研究員生活,帶您前往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社會三大領域研究現場,揭開中研院神秘的面紗,看見研究員各種挫折與努力,了解研究成果如何應用生活中,繼而體會研究的價值與重要性。

最新文章

2023/05/25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中樂透」會讓人更想生小孩嗎?台灣低生育率的癥結點,其實不全在錢

追根究柢,人們最擔心的是結婚生子後,可能得犧牲自己的生涯規劃。如果想提升人們的生育意願,除了改變東亞傳統的家庭觀,政府應該提出更多能幫助父母同時兼顧生養子女與個人生涯的政策。

2023/03/09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尋找日治時期台灣職場女先鋒:什麼樣的轉機促使傳統漢人女性走入職場?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游鑑明兼任研究員透過地毯式搜集各式檔案與史料,訪問近百位日治時期職業婦女,撰寫出職場女先鋒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究竟傳統漢人女性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轉機促使女性走入職場?在職場上面臨哪些難題?工作中學習到的新知又對親友與社會大眾產生何種影響?

2023/02/20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你不知道的「童養媳」婚姻故事:親人變夫妻!婚後不可告人的身心煎熬

跟長輩們聊聊年輕時結婚的情形,可能會得到這樣的回答:「我自小就被你阿公家抱去養,養母把我當親生女兒疼!」、「我跟你阿嬤是從小被『送做堆』的!」在閒聊之間,台灣傳統社會複雜的童養媳婚逐漸現形。讓我們透過日治台灣戶口調查簿、田調訪談所累積的資料,深入了解童養媳婚姻故事。

2023/02/09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地震不會殺人,房屋才會!面對下一場巨震,台灣準備好了嗎?

究竟台灣面臨哪些受災風險與制度缺失?人們如何走出地震陰霾?面對災難我們還可以做什麼?根據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等機構的初步調查,至2022年第2季,台灣興建達30年以上的老屋數量已超過460萬戶,其中隱藏不少危老集合住宅,但礙於產權複雜、都更不易,是防災工作中急待解決卻也最棘手的問題。

2022/12/05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北漂故事繼續上演:從「中地理論」與「共同冪次律」談大都市是怎麼形成的?

你是北漂追尋自我的林怡姍?受夠職場險惡的陳嘉玲?還是「X!台北」摔爛吉他的阿嘉?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明知台北不好混,眾人還是搶進這修羅場?或許你更該問的是:台北為何能發展成聚集各種資源的都市?

2022/11/26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如何用身體走出「部落地圖」?從感官記憶出發,尋找失落的傳統領域

廣義而言,「傳統領域」指的是原住民族生活過的土地,但對族人來說,傳統領域遠不只土地這麼簡單。然而,如今有一條路引領我們走進傳統領域的世界,那便是族人親身製作的「部落地圖」。林文玲說:「傳統領域不只指涉土地,還包括山、河、生態,甚至是部落之間結成姻親而形成的道路。」

2022/10/19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台灣整體空氣品質有變好嗎?有,但還需要解決「臭氧」這個隱藏角色

周崇光提到,要解決台灣的PM2.5空污問題,減少衍生型PM2.5才是主線。由於高濃度的衍生型PM2.5在人類肉眼來看宛若煙霧一般,再加上是由一系列光化學反應而成,因此又稱為光化學煙霧。

2022/10/06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可對抗異株病毒的單醣化疫苗:翁啟惠團隊如何催生這一場流感疫苗的大革命?

當馬徹在會議上報告完這項「有趣的」實驗發現,翁啟惠立刻說:「這會是一個好疫苗!」「那次翁老師說完後,現場2、30個人包括我,根本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全場都傻眼。」馬徹回憶,「那次經歷讓我真正感受到科學家見微知著的能力 ,翁啟惠老師只看到一點點線索,就能跳躍好幾步思考。」

2022/09/19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專訪】孫天心院士解密「示證式」語法:這幾種語言「講話自帶證據」,用聽的就知道可信度多高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民族在講話時都特別「實事求是」呢?在大量的田野調查及資料分析後,學者們發現,越是小而封閉的社會,人們彼此熟識、互動頻繁,你早上講話不實在、可能下午就被抓包。這種氛圍下,為了避免被指責和質疑,對於訊息交流時的「言語誠信」就會要求較高。

2022/08/21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鴨蛋」曾在華人飲食圈一枝獨秀,為何如今卻是「雞蛋」獨領風騷?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近代史研究所張寧研究員,帶我們回到清末民初的中國,探索西方蛋品工業、營養學的介入,如何將華人的飲食納入全球系統,讓雞蛋成為當今主流的飲食選擇。

2022/08/01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專訪】天文所賀曾樸院士:為什麼拍到銀河系中心黑洞很重要?黑洞和人類生活有什麼關係?

黑洞和我們日常生活有關嗎?為什麼看見黑洞這麼重要?科學家又是如何找到這顆黑洞呢?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通信研究員賀曾樸院士,請他解答我們對於黑洞的各種好奇!

2022/07/26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不想讓父母失望」的孝順台灣人,高齡社會下的成人親子衝突如何解?

從數據分析,採用逃避(自我導向策略)或隱忍(自我犧牲策略),對親子關係、個人幸福都沒有明顯幫助。只有正視衝突,將其視為溝通契機,並採取共享式策略因應,才能夠創造雙贏局面。

2022/06/13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人口學家鄭雁馨談少子化困境:台灣低生育率的關鍵並非「不生」,而是「不婚」

在東亞各國,未婚人口對生育率的影響異常關鍵,因為東亞的一大婚育特色是:孩子必須出生在婚姻關係中。以台灣來說,非婚生育僅2~4%,數十年不動如山。

2022/06/04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電影《沙丘》的沙子是流體還是固體?對「顆粒流」來說這樣的二分法非常尷尬

顆粒流很特別,它像固體一樣,能夠堆疊、擠壓,可是又會有流動的行為,若只用固體或流體的角度切入,都很難完整描述這樣的現象。然而在學術圈,固體和流體兩大流派,經過上百年的發展,都有各自根深柢固的作法、解讀現象的方式,彼此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鴻溝。

2022/05/18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中研院七年田調解開珊瑚「同步產卵」謎團,關鍵在於日落到月昇這段黑暗期

對於珊瑚同步產卵現象,過去學者推測是受到溫度、潮汐、光線等因素影響,但觸發產卵的關鍵原因一直都沒有被確認。經過 40 年,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團隊努力下,終於揭開秘密。

2022/03/27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古代官員驗屍指南:清代驗屍制度和現代有什麼不同?《洗冤錄》是判斷死因的重要依據

一件命案從偵察到審判相當耗時費神,從發現屍體、驗屍到審問必須經過層層環節。清代怎麼驗屍?和現代有什麼不一樣?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2022/02/28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專訪】台語歌研究者陳培豐:台語老歌的道地「氣口」悲涼唱腔是如何煉成的?

坊間常認為,台語老歌滄桑悲涼的「日式演歌唱腔」,來自日本殖民時期的同化,但中研院研究員陳培豐不以為然。不同於多數以歌詞為分析文本的歌曲研究,他從抽象的「唱腔」著手,耗時六年,完成《歌唱台灣》一書。

2022/02/07 |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只有亞洲學生愛補習嗎?全球補習比率最高的竟是俄羅斯!跨國研究大揭秘

課業表現低落的學生,如果成長在家境良好的家庭,往往還是能完成高等教育或進入生涯前景較佳的學程。反之,若是身在文化經濟條件貧乏的家庭,學生通常會進入較差的學程或無法繼續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