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陳豐偉

發表文章數:25

個人簡介

陳豐偉,1971年生於高雄,現居高雄。 1992年左右,就讀高雄醫學院醫學系時,受台灣時報副刊編輯王家祥肯定,在台灣時報陸續發表小說與報導文學。 1995年,小說《好男好女》獲得時報文學獎、入選爾雅年度小說選集。同年,創辦《南方電子報》。之後曾獲選「高雄文學館作家」。 1996年後陸續在醫望雜誌、中時、聯合、台灣日報、勁報、自由時報、民眾日報、工商時報、數位時代、e天下雜誌、PCHome雜誌、康健雜誌、PCHome Online名家電子報等眾多媒體撰寫專欄。曾擔任卓越新聞獎、eMarketer網路行銷大賽與金鐘獎評審。 因為從事醫療工作,多年間只有寫作專欄,不再發表小說與報導。於2015年底,才又開始寫書計劃。現於高雄創辦「絕望森林」出版社,出版「科普電子小書」與自己的小說。電子書現可於Readmoo電書平台購買,推理小說《恢復記憶就得死》即將出版。

最新文章

2021/12/29 | 陳豐偉

施比受更有福?研究證實「助人者」反而容易造成「受助者」負面情緒

沒錯,心理學家在好幾十年前就已經透過反覆實驗推論,幫助人可以讓自己的心情愉快、有益健康,但接受幫助的人,卻常因此覺得自己不如人,感覺挫折、自我貶抑、憂鬱、負面思考。這些負向的心理能量,有時就會在日後伺機反撲,反而造成助人者的心理創傷。

2021/12/21 | 陳豐偉

民調還是民調(ㄊㄧㄠˊ)?公布民調會影響選舉或公投的結果嗎?

最後還是強調,民調產生的「跟風效應」值得注意,但候選人個人形象、政黨形象、外在大環境與世界政經局勢也都是重大變數。心理學家強調「跟風效應」,我們就納入觀察,以後看到民調發布時,可能也就會有不同感受。

2021/12/20 | 陳豐偉

「人善被人欺」不是空穴來風!研究證實好人常被排擠,甚至被逐出團體

一些歷史故事裡功臣會故意放縱自己、買地納妾酗酒邀宴,為的是敗壞自己名聲,免得引發皇帝或其他權臣猜忌——做太多好事的人如果發現自己被針對,趕快醜化自己傳一些負面消息出去,也可以降低敵意。

2021/11/27 | 陳豐偉

顏值高的人佔盡優勢、收入還多15%,該送子女「全套整形」當成年禮嗎?

另一個有趣研究則發現,「長得很不好看的人」跟相同學經歷的人相比反而收入較高,這可能是因為很早就察覺自己的劣勢,激勵自己特別努力克服困難。

2021/11/18 | 陳豐偉

「老劇新看」不可笑,心理學研究證實能幫助我們堅定人生志向

在心理學研究裡驗證的是:「老劇新看」可以增加人的「自律」。這原文是self-control,如果直譯是「自我控制」,但中文說自我控制時會容易想到控制情緒、控制情緒,那就相差太遠。

2021/11/03 | 陳豐偉

最新研究:服用憂鬱症藥物「無鬱寧」的實驗組,COVID-19重症率減少66%

無鬱寧最大好處就是「便宜」,國外媒體寫著一個療程只要4美元,而莫納皮拉韋要700美元,靜脈注射的單株抗體大約2000美金。

2021/10/20 | 陳豐偉

科學證實網軍手法有用,人類大腦就是容易被「農場文」與假資訊吸引

面對網路時代蜂擁而來的資訊,人類大腦難以負擔,現實上也無法一一查核,所以我們會傾向信任朋友的分享,第一時間相信「同溫層」的訊息。

2021/10/05 | 陳豐偉

決策疲勞與「晨間道德效應」:避免挑戰大腦最難拒絕誘惑的時刻

這些研究帶來一些想像空間。比如說,別有企圖的企業員工,如果想誘惑主管感情出軌,最初的邀約在傍晚進行,成功率可能會比一大早就講高許多。但如果主管不是晨型人,趁他(她)白天腦力不濟時出手,就比較會半推半就糊塗答應。

2021/09/27 | 陳豐偉

辦公室久坐有害健康:瑞典研究發現「最低有效運動量」可預防或減緩三高疾病

做個小結論就是:事實上是先有許多研究認為「久坐不動」的現代辦公室生活型態不健康,後續才有類似這研究的嘗試,讓受試者改變久坐習慣,然後偵測是否能在很短時間內就看到一些正面的變化。

2021/09/12 | 陳豐偉

美國父母認為「不生小孩比較快樂」,或許少子化日益嚴重的台灣也差不多

這跟前陣子台灣與少子化現象的討論一致。直接給予育兒津貼,只能很有限度的提升父母快樂程度,我想這是因為政府津貼再怎麼給,比起父母的付出還是差很遠。有趣的是,Glass推論,在重視育兒政策的國家,全體國民的快樂程度也會增加,這可能是因為你讓父母可以多些餘裕教養小孩,小孩的知識、品格也會發展得比較好,成年後整體國民素質也會更好。

2021/09/06 | 陳豐偉

中年階段是人生壓力最大、心理痛苦最多的時期,六個警訊檢視自己是否陷入心靈風暴

有心理痛苦的中年女性,比例還比男性高一些。這顯示多數女性在現代社會要同時顧好事業與家庭,然後還有「前更年期」與「更年期」的身心變化,更容易成為精神疾病的高風險群。

2021/07/30 | 陳豐偉

陰魂不散的long COVID-19:我們遲早要面對新冠肺炎長期後遺症

估計,英國現在有兩百萬人承受long COVID-19之苦,有40萬人已經超過一年,但多數並沒有跟家庭醫師求助。在台灣,我們遲早要面對這些問題。

2021/07/19 | 陳豐偉

英國悍然面對COVID-19「散場波」,7/19解封啟動大型人類自然實驗

漫漫無涯的嚴格防疫措施,終於走到了盡頭?英國自本(2021)年7月19日起,率先解除嚴格的防疫措施,包含口罩、商業和社交活動的限制,而這一天也將成為英國的「自由日」。

2020/09/08 | 陳豐偉

臉書掌握多少秘密?網路行為早已洩漏你的個性、人格與精神狀態

假設你玩了某個臉書心理分析遊戲,然後有個強大的AI系統取得你的發文、按讚、被按讚、追蹤、被追蹤數據、網路行為時間,細密分析你的遣詞用字,對你做出完整的分析報告,這份報告值多少錢呢?

2020/05/25 | 陳豐偉

用「發炎」來思考憂鬱症:為什麼免疫系統要攻擊自己人?

受影響的老鼠大腦,神經細胞會容易受損,神經連結會失去可塑性,血清素的供應量會減少。這讓人能推測,「發炎」的確常會讓人類感覺憂鬱。那如果是大腦發炎呢?

2020/01/27 | 陳豐偉

關係確定後,為什麼女性容易失去對男友、老公的性慾望?

已經結為伴侶的人,該如何避免性慾望的喪失?最重要的還是「溝通」。日常生活中,對另一半所有一切的關心與興趣是必要的。